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黄帝时代结束了混沌蛮荒,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一时期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 )
A.黄帝和炎帝 B.黄帝和大禹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蚩尤
2.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这一时期主张“以德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
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发展,货币也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 )
A.“会子” B.五铢钱 C.“交子” D.圆形方孔半两钱
4.汉初,刚刚从战乱中新生的王朝,面对着社会的凋敝、农业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实施“推恩令” B.重文轻武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5.历史著作记载历史发展,人们从中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研究、总结进而形成文化认知。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是( )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汉书》
6.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下列选项中,使用和平方式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西汉北击匈奴
7.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他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8.有观点认为,正是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王朝权力延伸到江南,使得江南变成封建王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蓄水池。这表明隋朝开通大运河(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加强了南北民族交流
C.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D.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9.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图所示的文物可以见证( )
A.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B.宋朝与契丹的结盟关系
C.元朝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0.史料记载唐玄宗统治前期“天下雄富,西京米价不盈二百……行人万里,不持寸刃”。这一时期的局面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11.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时期。以下关于唐宋文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李白的诗风平易近人,直面社会现实
B.杜甫的诗歌飘逸洒脱,昂扬进取
C.苏轼的词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D.辛弃疾继承了豪迈词风和报国情怀,词境委婉细腻
12.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 )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郑和
A.国家统一 B.科技发达 C.对外交流 D.文教昌盛
13.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于是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这次变法中,直接触犯了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14.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当时的辽境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澶渊之盟 B.宋金和议 C.陈桥兵变 D.宋夏议和
15.历史是由事件和人物构成的连续性变化,事件和人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下列人物中统一了蒙古各部,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是( )
A.阿骨打 B.元昊 C.铁木真 D.耶律阿保机
16.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元朝”内容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B.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
C.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7.宋代,大都市景象繁华,市民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东京城内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商业场所,蹴鞠、相扑等运动也深受市民喜爱。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阶级的壮大 B.中外交通的发达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8.中国古代科技放在同时代的世界,是绝对的翘楚,其中,宋朝无疑是最杰出的时期,堪称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段。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D.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19.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药工、捕蛇者等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年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20.农民起义的口号,是农民起义的灵魂和旗帜,是农民起义的目标和理想,是农民起义的动力和武器。在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中,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农民起义是(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21.大量的历史证据和法理事实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郑成功 B.寇准 C.戚继光 D.郑和
22.位于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机工就达数千人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B.明清商帮的经营活动频繁
C.经济重心正在南移 D.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3.制作大事年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主题是( )
史实 影响/作用
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六部的职权得到提升
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出现 监察百官
雍正年间,朝廷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A.明清皇权的强化 B.统治疆域的扩大 C.南方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度的发展
24.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量冤狱并祸及亲友。这些做法被称为( )
A.废除丞相 B.八股取士 C.文字狱 D.殿试
25.历朝历代的世俗文化生活、时代思潮的流变、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视野给小说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清朝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 )
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材料题
26.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为中华文明写下灿烂的一页,更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辉煌的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出现繁荣局面。宋代因陆路交通的阻塞,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海上贸易,加上造船术的改进、指南针的应用等技术因素的推动,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
——摘编自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的家乡楚雄早在什么时期,就通过哪一条道路与祖国内地和东南亚地区联系在一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较大发展的原因。
27.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完善国家治理,推进社会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
【图片材料】
【文献摘录】
唐太宗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农为天下之本务……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表格归纳】
相似点 历史事实
都开创了统一局面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
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分裂(政权并立)局面
都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完善国家治理,推进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你认为如何更好地搜集与运用史料?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太宗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千百年来不断的民族大交融,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摘编自许敏《民族和谐的典范——论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而民族交融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改变了宋、辽、西夏、金对峙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状况,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清朝前期对西藏地区管辖简表
帝王 措施
顺治帝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
乾隆帝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地位和职权
在承德避暑山庄北面修须弥福寿庙供六世班禅居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项目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238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渭南文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此外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唐朝天宝元年至北宋元丰三年南方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写出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朝代。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北方人口南迁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远古传说,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此后炎帝、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随着炎黄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华夏族逐渐形成,因此黄帝、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A项正确;大禹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因治水有功而著称,排除B项;黄帝、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蚩尤被炎黄联盟击败,不是“人文始祖”,排除C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统治者要体察民情,B项正确;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D项正确;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会子”是南宋时期发行的纸币,与秦不符,排除A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货币,与秦不符,排除B项;“交子”是北宋时期发行的货币,与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D项正确;实施“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解决地方诸侯王问题的措施,排除A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B项;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的历史大事,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排除B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使得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使用的是和平方式进行的,也增强了北魏实力,D项正确;齐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国力增加,通过战争,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通过战争统一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汉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进行过三次战役,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不是和平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绘画作品,排除AD项;《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排除C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正是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王朝权力延伸到江南,使得江南变成封建王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蓄水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在于强调隋朝大运河的经济功能,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江南地区成为王朝财富蓄水池,而不是加强了南北民族交流,排除B项;隋朝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往来,因此可以见证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A项正确;文成公主是唐朝的,材料没有体现宋朝与契丹有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文物,没有体现元朝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中的文物是关于唐朝的,没有清朝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统治前期‘天下雄富,西京米价不盈二百……行人万里,不持寸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排除A项;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于唐宋文学的表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C项正确;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排除A项;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排除B项;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三个人物:鉴真、玄奘、郑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根据图片中的三个人物的事迹,可知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C项正确;国家统一与三个人物无关,排除A项;鉴真、玄奘、郑和均不是科学家,与科技发达无关,排除B项;题干图片主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未体现古代中国文教昌盛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方田均税法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B项正确;农田水利法与农业相关,没有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排除A项;保甲法是加强对地方和人民的管理,没有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排除C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当时的辽境的”可知,宋与辽之间有贸易往来,澶渊之盟是宋与辽缔结的盟约,加强了宋辽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宋金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合约,与辽无关,排除B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与辽无关,排除C项;宋夏议和是北宋与西夏缔结的盟约,与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统一了蒙古各部,被称为‘一代天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排除A项;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排除B项;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客观分析和评判,“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是对元朝边疆地区管辖方式的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评价,B项正确;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是对元朝建立的客观记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是对回族形成的客观记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对元朝管辖西藏的客观记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代,大都市景象繁华,市民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东京城内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商业场所,蹴鞠、相扑等运动也深受市民喜爱”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都市景象繁华,市民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东京城内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商业场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市民文化生活”,而不是贵族阶级的生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都市景象繁华……”,与中外交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繁荣景象,未涉及国家政策,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B项正确;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属于北宋时期的科技成果,排除A项;祖冲之创制《大明历》是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明朝的科技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药工、捕蛇者等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年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和所学可知,李时珍的巨著是《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医圣张仲景,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排除B项;《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科技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D项正确;东汉黄巾军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排除B项;黄巢起义提出并实践了“均平”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从金门出发,向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进攻。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A项正确;寇准是北宋时期的宰相,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的戚继光组织了抗倭,也是民族英雄,但没有收复台湾,排除C项;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没有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位于江浙交界的盛泽镇在明初只有50多户,因海外丝绸贸易发展,到了清朝从事丝织业的不下万户,受雇于机坊的机工就达数千人之多”,体现了南方地区海外丝绸贸易发展,丝织业发达,体现出商品经济发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商帮活动的有关情况,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了南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置特务机构,都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项正确;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出现是为了监察百官,与统治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皇权的加强,没有与南方农业的发展有关的史实,排除C项;材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量冤狱并祸及亲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C项正确;明朝为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废除丞相、采取八股取士,武则天时期开设殿试,均与题干“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清朝)”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清朝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曹雪芹的《红楼梦》,D项正确;《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答案:(1)人物:张骞。时期:先秦时期。道路:古西南丝绸之路。
(2)原因:宋代陆路交通的阻塞;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海上贸易;造船术的改进、指南针的应用等技术因素的推动。(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科”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密切了西域与西汉的联系,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我们的家乡楚雄早在先秦时期,与祖国内地和东南亚地区联系在一起。道路:根据所学可知,我们的家乡楚雄早在先秦时期,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与祖国内地和东南亚地区联系在一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宋代因陆路交通的阻塞,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海上贸易,加上造船术的改进、指南针的应用等技术因素的推动,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可知,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较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宋代陆路交通的阻塞;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海上贸易;造船术的改进、指南针的应用等技术因素的推动。
27.答案:(1)【示例】国家的有效治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行,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进行行政区划与管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唐太宗等统治者注重农桑,稳定民生,实施有利于王朝发展的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民生等方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安定地生活。
(2)途径:上网搜索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将教材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等等。(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1)【示例】据材料“科举制度、文献摘录、表格归纳”可知,材料分别强调了国家的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与发展;治国中的“民本思想”;秦朝、隋朝、元朝结束分裂割据,使国家走向统一,并都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可拟标题为:国家的有效治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
论述:据材料“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实行,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据材料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据材料“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进行行政区划与管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据材料“唐太宗认为……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等统治者注重农桑,稳定民生,实施有利于王朝发展的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民生等方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安定地生活。
(2)途径:据所学可从上网搜索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将教材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等角度回答。(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8.答案:(1)措施:和亲;妥善安置败降的少数民族。
(2)影响: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方式: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制定法律;修建寺庙。(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措施:据材料一“唐蕃和亲”可知,采取和亲措施。据材料一“太宗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可知,妥善安置败降的少数民族。
(2)影响:据材料二“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整体。”和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方式:据材料三“册封五世达赖”“册封五世班禅”可知,册封宗教领袖;据材料三“设置驻藏大臣”可知,设置管理机构;据材料三“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可知,制定法律;据材料三“在承德避暑山庄北面修须弥福寿庙供六世班禅居住”可知,修建寺庙。
29.答案:(1)趋势: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下降;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北方的安史之乱爆发;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发;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等。
(2)原因: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农业的迅速发展;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宋代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繁荣。
朝代:南宋。
(3)【示例】看法: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北方人口南迁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论述: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但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统治者的重视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以,应当客观、全面地看待北方人口南迁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西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中北方和南方所占数据变化,可从南北方人口所占比例、南方占全国人口比重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下降;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结合所学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知识,可从安史之乱、北方和南方地区的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唐玄宗统治后期,北方的安史之乱爆发;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发;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可从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海外贸易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农业的迅速发展;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宋代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繁荣。
朝代:结合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3)【示例】看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可提炼出观点为: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北方人口南迁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然后围绕观点,结合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但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统治者的重视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以,应当客观、全面地看待北方人口南迁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