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综合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这表明
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 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
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2.《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大秦人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B.大秦以金银为货币、重视信用
C.大秦国较为富饶、物价便宜 D.安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桥梁
3.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拨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 okra(秋葵)等。这些单词说明了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 B.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本土语言
C.美利坚民族正式形成 D.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4.2018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21日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由于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引起的争端。这说明世贸组织
A.消除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
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5.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约公元前1880年,亚述商人在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建立了若干移居点,其中以“卡鲁姆”最为著名。在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中,较大的居民点被称为“卡鲁姆”(karum,“港口”),较小的居民点被称为“瓦巴尔图姆”(wabartum,“贸易站”)。这段史料可用于说明( )
A.波斯帝国与两河流域的商贸交往 B.古代西亚的跨区域经贸交流
C.印欧人的迁徙对区域文明的影响 D.丝路贸易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6.下图所示为“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新疆于阗(今和田)制造和发行的钱币。钱呈饼状,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印上的文字和图像。一面中间是一匹马或头骆驼,周围一圈是估卢文字。另一面则是汉文篆字“六铢钱”或“元六铢钱”。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
A.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 D.新疆已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7.有学者指出,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包括西欧、地中海、欧亚大草原、中东波斯湾、中国南洋等八个亚体系,他们相互交叠构成了一个整体。该学者意在( )
A.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 B.揭示欧洲的霸主地位
C.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 D.强调世界联系的加强
8.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达13000千米外的圣彼得堡。这条商路( )
A.与“草原丝绸之路”线路一致 B.是当时中西商业交流的唯一通道
C.将中国饮茶文化风俗传至欧洲 D.打破了中欧之间贸易隔绝状态
9.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成功申遗说明( )
①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如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这表明茶马古道(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舞台
C.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地位 D.使中外贸易形式发生改变
11.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12.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 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 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13.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下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传播平均每年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14.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知饮蔗浆,但不知以蔗造糖。后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国已经能够制造洁白的砂糖,这个技术明末传入印度,印度许多地方把白糖称为 cini,意思是“中国的”。这反映了( )
A.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B.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C.文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D.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15.据考古发掘资料:距今3000多年前,新疆和田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原内地,这条从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南疆的通道被称为“玉石之路”,是张骞开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前身。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原与西域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悠久
②古商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③新疆地区率先掌握玉的开采加工技术
④“玉石之路”是古代唯一的对外商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6.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结合所学,从古代东西方交流角度,概括丝绸之路的象征性意义,并指出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8.史料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唐朝与东亚各国交往主要路线示意图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古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
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
19.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近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
13世纪末 雕版印刷术传入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北部
15世纪中叶 德国手工业者古腾堡以金属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圣经》,近代印刷术出现。欧洲出现了众多印刷工场
15世纪70年代末 印刷术向北欧、南欧等地传播
16世纪 当时从事印刷行业的人,既是书商,又是印刷师,甚至还是人文学者
17世纪 双色印刷法被发明出来,此后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世界印刷中心
——摘编自刘景华《铸字的艺术——欧洲印刷术与知识大众化》
材料二 欧洲刊印孔子的著作是在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该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经典大多先被翻译成拉丁文,但很快就被转译成法文、德文和英文。由于法国传教士在翻译、介绍、研究中国典籍方面不遗余力,法国成为后来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锋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孔子的思想成为当时欧洲思想界反对宗教文化的一个武器,从而使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18世纪欧洲思想所吸收的外来成分之一。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译介中国经典的特点。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所以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和罗马的官方往来,所以A错误;仅凭墓葬中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和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并不能说明“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所以D错误。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可知,叙述的是大秦与汉王朝贸易往来的信息,未涉及大秦人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信息,选项表述有误,A符合题意;“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体现了大秦以金银为货币、重视信用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可得出大秦国较为富饶、物价便宜的信息,C不符合题意;“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可得出安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桥梁,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3.A
【详解】材料“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体现的是美国文化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美式英语并未脱离英国本土语言,排除B项;材料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式英语受到美洲本土语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世贸组织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这也是它的重要职能。世贸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自由化组织,此举当然顺应了世界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AB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材料体现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多极化,故排除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文明时期(世界)。由“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亚述商人在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建立了若干移居点”可知,两河流域的亚述商人到小亚细亚从事贸易活动,而且还建立了定居点,B项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而且是在现在的伊朗高原,排除A项;这是商贸活动,而非印欧人的迁徙,排除C项;当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丝路贸易兴起于张骞通西域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从材料中出土的货币样式来看,该货币具有希腊制造工艺及中原特征,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的说法,排除A项;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仅是民间交流,排除C项;D项错在“全面”,排除。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3世纪(世界)。据材料“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13世界的世界通过大城市连结成一个体系,说明此时世界联系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并未提及文艺复兴,排除A项;13世纪的欧洲并不是霸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并不是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国、俄国)。据材料可知,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将中国的饮茶文化风俗传至欧洲,致使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与材料描述的线路不同,排除A项;“唯一通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欧之间仍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线路,“打破了”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有利于加强三国之间文化交流,即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①正确;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很好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正确;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是对世界文化多样的尊重,有利于加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发展,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促进了 川、滇、藏三地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说法过于宽泛,不能突出茶马古道作为商路和文化交流通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茶马古道促进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看不出民族地区地位提高,排除C项;茶马古道主要是国内贸易通道,而非中外贸易线路,且茶马古道上的贸易形式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形式相似,而非有重大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学者观点,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东西两大文明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无心”形成的,即文明区的不断拓展突破了地理界限,最终形成沟通东西的交通路线,C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并非考查丝路的历史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战争对文化碰撞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明互动而非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张骞的事迹主要是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故B正确;A、C、D三项与“凿空”无关,排除。
【点睛】
13.A
【详解】亚欧大陆文明传播速度高于美洲、非洲,材料显示欧亚的大陆轴线为东西走向,因此相似的纬度、气候更容易推动文明的交流,而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轴走向为南北,这样气候地理环境温差较大,对于文明传播不利。A项正确;文明没有高低之分,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才建立全球联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前农作物并没有在各大洲间传播,排除。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国制造砂糖的技术传入印度,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双向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印度和中国在文明发展发面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明传播的具体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距今3000多年前,新疆和中原内地已有联系,体现了中原与西域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悠久;“玉石之路”是张骞开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前身,体现了古商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①②理解正确,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疆地区“率先”掌握玉的开采加工技术,以及“唯一的对外商路”说法绝对,③④理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成为“瓷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中国物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茶叶不是主要的物品;C选项错误,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宋元时期棉布不是出口物品;D选项错误,中国不是世界上主要的产银国,此时期也不需要向国外购买大量商品,并未大量输出白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1)地位: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起点也可);国际大都会。
象征性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其他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条件: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发达;航海技术的丰富;统治者的支持。
影响: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或用教材: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宣扬国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欧地区。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可知,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蕙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可知,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起点也可);据材料一“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可知,国际大都会。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及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第三小问商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可知,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发达;据材料二“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可知,航海技术的丰富;据材料二“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可知,统治者的支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可知,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或用教材: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可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及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宣扬国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18.(1)名称:书籍之路。
(2)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往东经陆路到朝鲜半岛或由海路到日本的通道。因中国东输的物品以书籍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书籍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东传并深刻影响东亚国家,东亚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可知,因为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那么同理,“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但购书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体现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主要是购买书籍,那么古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可命名为书籍之路。
(2)根据材料一对丝绸之路的解释可知,主要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得名缘由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解释,因此对书籍之路的解释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如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往东经陆路到朝鲜半岛或由海路到日本的通道。因中国东输的物品以书籍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书籍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东传并深刻影响东亚国家,东亚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19.(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积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语言文学的发展。
(2)特点:翻译人员以传教士为主,法国人贡献突出;被译成多种文字;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译介结合。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分析,得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据材料“欧洲出现了众多印刷工场”,得出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积累;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欧洲民族语言的角度分析,得出民族国家语言文学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由于法国传教士在翻译、介绍、研究中国典籍方面不遗余力,法国成为后来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得出翻译人员以传教士为主,法国人贡献突出;据材料“中国经典大多先被翻译成拉丁文,但很快就被转译成法文、德文和英文”,得出被译成多种文字;据材料“孔子的思想成为当时欧洲思想界反对宗教文化的一个武器”,得出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据材料“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该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出译介结合。
20.示例:观点一: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评述: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汉代的“东亚文化圈”、唐朝的“中华文化圈”: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先后有佛教传入中原和高僧玄奘缘佛印度求取佛经等,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在18世纪大量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观点二: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
评述:中国古代由于战乱,汉代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因为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形式和文化心理,对其他文明有排斥,如清朝统治者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而拒绝采用,不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根据“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可提出观点: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评述:结合所学,可从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朝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传入欧洲,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等角度分析论证。
根据“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也可提出观点: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评述: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造成“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形式和文化心理,对其他文明有排斥不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论证。其他观点,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