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综合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如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
1825年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年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年 奥地利和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废除农奴制之后俄国取得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
2.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随后他召开了由贵族和各省代表组成的大国务会议,并强迫代表们举行了埃及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记名投票以选出会议主席;此外,拿破仑还宣布没收所有已死或逃亡的封建主的土地财产。这( )
A.有利于埃及社会矛盾的缓和 B.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使埃及确立了代议制民主 D.客观上促进埃及民主意识的觉醒
3.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science'”译文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
A.格物致知思想日渐式微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内忧外患局面持续加重 D.学习西方成为民众共识
4.1842年8月,为使英舰撤离南京,清朝代表在没有得到道光帝对开放福州以及容许外国人在新开商埠长期居住的默许下就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南京条约》的签订不符合法定程序 B.英国侵华的主要目的落空
C.清朝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清廷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5.1839年7月,一名英国水手酗酒后打死香港村民林维喜,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设法庭自行处理。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严正地指出:“犯罪若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官宪审办?”他要求义律交凶伏法。林则徐此举( )
A.否定了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B.使清朝认识到国际法价值
C.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D.体现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6.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拉丁美洲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取得重大成果,大部分国家独立后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这些革命成果的取得得益于
①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引发人民的斗争
②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
③工业革命壮大了拉美社会各界的力量
④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和削弱了西班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1941年7月,苏、英两国签订《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上述行动( )
A.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野心 D.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8.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殖民地时期,北美多形成资本主义租佃农场制,南美则多建立封建主义大庄园制和大地产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美洲存在文化差异
B.宗主国的发展程度不同
C.三角贸易影响程度有别
D.美洲本土文明先后湮灭
10.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
A.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 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
C.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 D.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
11.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下列对甲、乙、丙、丁四地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爆发了反对本国农奴制度的起义
B.乙地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
C.丙地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完善政治制度
D.丁地要求改革和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
12.在近代亚洲追求国家独立的过程中,中国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据此分析二者的共同点是
A.斗争的对象都是英国的殖民者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解放运动
C.都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学习西方 D.经过艰苦斗争最终都取得胜利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也都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材料意在强调( )
A.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
C.列强的文化侵略尚未结束 D.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
14.《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些规定反映了( )
A.马在游牧民族的重要地位 B.赫梯帝国已成为法治国家
C.法典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赫梯人打击一切偷盗行为
15.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市场中售有印度狗、印度牛等商品,与亚历山大同行的希腊哲学家皮罗受到印度哲学的影响;梵语中的“书”“笔” “墨水”等词汇源自希腊语,犍陀罗艺术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后又影响了中国云冈石窟等的佛像造型。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亚历山大东征消融了各民族的隔阂 B.希腊文化是亚洲文明源头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汇 D.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
16.下表是对美洲大陆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35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815000 644000 9105000
1825年 4349000 4188000 6252000 8211300
A.欧洲白人在美洲一直居于统治者的地位
B.不断增加的黑人主要是来自非洲的淘金者
C.在普遍种族融合下美洲出现了“混血社会”
D.原住民的急剧减少主要受自发疾病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埃及有储存档案契约文献的传统,神庙是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曾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公元前270年左右,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索斯特拉图斯受邀设计了后来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岛上的灯塔。图书馆还翻译了众多古代东方文献,赫卡泰乌斯因此才写出了著名的《埃及史》。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学术文化中心,主馆在公元前48年左右毁于罗马人的战火。
——摘编自汪世超《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极其发达,巴格达智慧宫即为其国家图书馆之一、由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下令建造。它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研究的内容包括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语法学。在政府的主持下,当时一流的专家、学者聚集于此,把大量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古籍翻译成阿拉伯语。
——摘编自时冬梅《论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兴盛的主要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智慧宫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共同之处。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他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菜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它们普遍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300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依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为巩固帝国统治采取的措施。
(2)比较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相同点。谈谈你对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19.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历史年表。[要求:年表时段或时间表述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作答要素应包含阶段、时间(时段)、支撑史实、简要说明等。]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青年军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和制定宪法,这些意味着拿破仑战争使得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俄国沙皇和农奴制的影响,废除农奴制是在1861年,在对拿破仑战争之后,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各国不同的斗争内容都是受到了拿破仑斗争的影响,是有关联的,排除C项;题干中只有波兰属于东欧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自我觉醒不是这时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在埃及的行为有召开大国务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会议主席,这一做法将法国的民主制度推广到埃及;没收……封建主的土地财产这一做法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这些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埃及民主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拿破仑的行为有利于缓和埃及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与维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无关,排除B项;拿破仑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埃及民主意识的觉醒,但并未使埃及确立代议制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中叶的“格致”“制造”,到19世纪末的“政艺”,再到民国初年的“赛因斯”即理性精神,“science”的译文的变化折射出,面对内忧外患局面的持续加重,先进中国人为寻求强国御侮道路,学习西方的活动不断深化,C项正确;格物致知思想日渐“式微”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近代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被迫与世界联系的,排除B项;学习西方成为民众“共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清朝代表在没有得到道光帝对开放福州以及容许外国人在新开商埠长期居住的默许下就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可以看出清朝官员近代外交的缺乏,导致之后严重的后果,C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英两国签署的,得到两国承认的条约,排除A项;英国的侵华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落空”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清朝官员外交意识的缺乏,未涉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根据材料“林则徐根据《滑达尔各国律例》”可知,林则徐懂得用国际法来惩办外国罪犯,这说明他具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项正确;英国此时尚未获得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林则徐懂得利用国际法,不等于清政府就认识到国际法的价值,排除B项;“天朝地方”表明林则徐仍抱有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拉丁美洲殖民地并没有多大影响,故①③错误,ABC排除;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战争横扫整个欧洲,沉重打击了欧洲的统治秩序,故②④正确。故D项正确。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的世界。据材料“1941年,当时世界几个主要大国签订了一些抗击法西斯的合作协定”,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于1942年1月1日建立”,可得出材料行动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项正确;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依然存在,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生在《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之前,排除C项;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决定的内容,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而不是材料中的这些协定,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世界)。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史实;蒙古西征,带来了世界古代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是蒙古西征的影响且符合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这个主旨;蒙古西征并没有引发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并不是蒙古西征的影响;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相符。①②符合材料主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殖民地时期,南北美洲农地制度呈现巨大差异”,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宗主国的经济政治等制度不同,北美宗主国主要是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的英国法国,而南美宗主国主要是封建主义浓厚的西班牙葡萄牙,这就造成了北美多形成资本主义租佃农场制,南美则多建立封建大庄园制和大地产制,B项正确;文化差异不是主要原因,何况美洲还具有相似的文明样式,排除A项;三角贸易对南北美洲影响相似,不是造成南北美洲农地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美洲本土文明先后湮灭与“南北美洲农地制度不同”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文明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渗透有希腊文明的特质。故答案为A项。希腊文明影响力大,不能认为具有侵略特征,排除B项;罗马帝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排除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丁地是德意志,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D项正确;甲地是法国,爆发了反对本国农奴制度的起义的是俄国,并非法国,排除A项;乙地是俄国,根据所学可知,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并非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排除B项;丙地是奥地利,拿破仑战争后,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完善政治制度的是英国,并非奥地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印度的独立运动,均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寻求强国之路的探索,故C项正确;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斗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者,中国斗争的对象是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B项错误;二者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故D项错误。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欧洲)。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宗主国的语言依然在亚非拉地区使用,可见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依然存在,这也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彻底与否与西方语言仍然被亚非拉使用没有多大关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文化侵略而是亚非拉殖民国家独立后西方的语言一定层度在亚非拉地区使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可知,古代赫梯严厉惩处偷盗马的犯罪行为,结合所学,马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是重要的财产和军事资源,地位重要,A项正确;仅根据赫梯帝国制定法典不足以得出赫梯帝国已成为法治国家,赫梯帝国实行国王专制,法治国家是在近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引用的法典内容都涉及马,惩处偷盗马的犯罪行为也是对平民财产的保护,不能体现“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打击盗马行为,而非一切偷盗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前3世纪的欧亚。根据题干材料“亚历山大里亚的市场中售有印度狗、印度牛等商品,与亚历山大同行的希腊哲学家皮罗受到印度哲学的影响”“梵语中的‘书’‘笔’‘墨水’等词汇源自希腊语,犍陀罗艺术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后又影响了中国云冈石窟等的佛像造型”可知,古希腊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交流并影响了中国的佛像造型,因此这些现象反映区域文明间存在交流,故D项正确;“消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古希腊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美洲大陆15—19世纪居民人种中混血人种的数量增加,比重增大,这反映出在普遍种族融合下美洲出现了“混血社会”,所以C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所以A错误;不断增加的黑人主要是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所以B错误;原住民急剧减少的原因是原住民对来自欧洲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和殖民者对其实行屠杀政策,所以D错误。
17.(1)原因:延续了埃及优秀文化传统;亚历山大东征,带来大量希腊等外来文化;众多学者聚集与努力;统治者的大力推动。
(2)共同之处:都由统治者主导修建;都集藏书、翻译与研究功能于一体;都曾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学术文化中心;都保存并推动了文化发展。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埃及)。原因:根据材料一“埃及有储存档案契约文献的传统,神庙是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曾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并结合所学可知,延续了埃及优秀文化传统;亚历山大东征,带来大量希腊等外来文化;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70年左右,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索斯特拉图斯受邀设计了后来成为……法罗岛上的灯塔”可知,众多学者聚集与努力;亚历山大、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大力推动图书馆发展,体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动。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材料二“巴格达智慧宫即为其国家图书馆之一,由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下令建造”可知,都由统治者主导修建;根据材料一“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图书馆还翻译了众多古代东方文献,赫卡泰乌斯因此才写出了著名的《埃及史》”和材料二“它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研究的内容包括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语法学”可知,都集藏书、翻译与研究功能于一体;根据材料一“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材料二“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可知,都曾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学术文化中心;两大图书馆都保存并推动了文化发展。
18.(1)沿用了东方的文化礼仪,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度,利用当地的宗教,与当地人通婚。
(2)相同: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都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认识:一方面,战争会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重构,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西方。根据材料“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可得出沿用了东方的文化礼仪,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度,利用当地的宗教,与当地人通婚。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的西方。相同: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都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认识: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战争会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重构,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19.(1)变化: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至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
(2)原因: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
(3)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经济贸易;民族交融。认识: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根据材料二中“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可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可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
(2)原因:根据材料三中“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可知,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根据“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可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
(3)主要途径: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主要有殖民扩张、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经济贸易和民族交融等。认识:综合三则材料信息和问题,从方法、作用等角度分析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20.
阶段 时间 史实 说明
第一阶段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科技:东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技术传入西方。政治:中国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 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 西方在此阶段是漫长的中世纪时期,教权凌驾于王权和人权至上,人性和理性的光辉被埋没,科技明显落后于东方国家。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此阶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封建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统治者重农抑商,农业经济得到极度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极度繁荣。
第二阶段 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 西方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近代科学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等局面。 在此阶段东方实力强于西方,但东方衰落势头很明显:西方国家随着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逐渐崛起,跟随着早期殖民扩张传遍世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经济能够发展,但社会危机四伏,农民起义增多,东南沿海地区受到殖民者的骚扰。
第三阶段 19世纪初至1945年 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中国被列强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在此阶段东方全面落败于西方,西方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扩张而发动侵略战争,东方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国家疯狂抢占东方的廉价原料和市场,东方国家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东方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四阶段 20世纪中期至今 西降:马歇尔计划,多极化:欧盟成立,日本崛起。 东升:东盟成立,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成立。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西欧国家势力急剧衰落,东方国家重新再次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二战后初期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现在一超多强的局面。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本题要求制作一份历史年表,要包含阶段、时间、史实、说明等内容,材料中已经分好阶段: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及相关阶段的特点,考生要根据相关阶段特点列举对应的史实,列举过后还要进行简单的说明。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根据材料可知时代特点是: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学西传,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举例论证,中国先进于西方政治方面,中国采用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国家完成统一;经济方面,中国政府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思想方面,中国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体裁;东富西穷:考生可以列举中国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而西方处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采用封君封臣制,国家尚未完成统一,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要落后于中国。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根据材料可知时代特点是:西方上升,东方下降,东方略强于西方。考生在证明东方略强于西方可以举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中国内部也出现了危机;西方追赶东方可以列举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近代自然科学在新航路开辟后相继传入中国,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考生在进行说明时可以从经济的惯性角度解释中国的封建经济能够发展,但是由于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社会危机四伏,为东方没落埋下了伏笔。而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西方国家逐渐赶上东方国家。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根据材料可知时代特点是: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考生在进行论述时举例主要是围绕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举例,西方国家列举主要是西方国家取得成就: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国举例主要是列举西方侵略中国的战争,考生在进行说明时主要突出西方依靠自己的实力对东方国家进行掠夺,东方国家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让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根据材料可知时代特点是: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考生在列举西方衰落的史实时列举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而东方国家整体崛起,例如: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成立,东盟成立等。考生在进行说明时主要围绕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说明,西欧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二战后西方受战争打击普遍衰落,出现美苏两极格局,随着日本的崛起,欧盟的成立,中国的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