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测试) 习题(答案)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
1.下边是我国古代某一生产工具的插图,有关该图工具的正确叙述是(  )
A.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促进汉朝粮食产量增加
C.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 D.是利用水力鼓风的工具
2.如表是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单位:个),据如表可知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
1801—1850年 79 50 11 41 43
1851—1900年 58 69 78 118 44
A.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C.国家科研成果与经济实力紧密关联
D.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3.如表反映了当时
秦汉时期出土的四种铁农具比例统计
类别 初耕农具 播种农具 中耕农具 收获农具
比例 61% 7% 22% 10%
A.小农经济形成 B.铁器广泛应用
C.注重精耕细作 D.社会分工明确
4.《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便于山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 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D.可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5.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 B.精耕细作模式
C.水利灌溉工具 D.政府重农抑商
6.中国古代经济经历了早期的作物栽培,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与发展。在此过程中,生产工具不断创新。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生产工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是战国牛尊,该时期牛耕普及全国
B.②是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
C.③是水排,元代王祯创造的水力鼓风装置
D.④是唐代曲辕犁,便于牛耕普及和山地开垦
7.19世纪末,德国建筑学家诺姆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
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 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
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D.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8.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9.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10.1830年,英国曼斯菲尔德伯爵在反对圈占汉普斯特德荒野的议案时说,它作为“城市之肺”之一,对伦敦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最终该议案因牺牲公众利益而被挫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贵族操纵政治生活 B.城市理念发生变化
C.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D.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11.如表为1741~1821年英国人口流动增长幅度变化表。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增幅(%) 时间(年) 增幅(%)
1741~1751 3 1781~1791 9
1751~1761 6 1791~1801 11
1761~1771 6 1801~1811 14
1771~1781 6 1811~1821 18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 D.世界人口大迁移
12.马克思在一次演说中提到“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马克思的话
A.揭示了工业革命对人的异化 B.否定了大机器生产的进步性
C.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3.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4.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15.《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春秋时期
A.铁器在农业上得到普遍使用 B.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炼铁技术
C.铁器已替代木石器和青铜器 D.铁器使用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
16.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束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
——整理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
材料二
(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2.C3.C4.B5.B6.B7.D8.D9.A10.B11.A12.A13.D14.C15.B
16.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
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
17.(1)历程:从手工提花到发明提花机,在明代提花机结构更完善。
促进作用:提花机的发展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纺织业走向专业分工,商品大量外销致使明朝中后期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出现较早,但技术进步缓慢。而英国近代纺织行业短期内涌现了很多技术发明和进步。
原因: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早期纺织技术的出现,但后来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等因素不利于纺织技术的发展。
近代英国思想解放崇尚科学和理性的风气,海外殖民扩张后海外市场的需求,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后有利的社会政策和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纺织技术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测试) 习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