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测试--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美国的考试录用制度把考试内容同将要担任的职务紧密结合。通过考试的考生,美国多采用聘任制,这推动形成了政府与公务员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据此可知,美国的考试录用制度()
A.突出了人才的道德要求 B.重视增强公务员责任意识
C.强调公务员的政治中立 D.有利于建立服务型的政府
2.阅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内容
1979年 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一大批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1980年 邓小平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
1981年 陈云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
A.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B.干部管理实现了现代化
C.党管干部的原则正式确立 D.干部选拔服务改革开放
3.唐制,一般选官皆由吏部注拟,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奏授。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六至八品官,多为皇帝敕授。这表明唐代( )
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得到重视
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4.《旧唐书》记载:“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说明御史对地方的监察( )
A.破坏了地方的行政秩序 B.威胁了中央集权
C.震慑了地方官吏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宋初科举以进士和诸科(明法、五经等)取士,其中进士虽要求考察诗赋策论,最终仅以诗赋定去留,而非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策论。据此可知当时( )
A.阶层流动明显加强 B.进士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C.科举制度尚待改进 D.士人文学素养普遍提高
6.汉代实行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方式;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据此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削弱王国势力 B.极大地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势力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长期推行使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7.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1993年10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机关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群团机关参照实行,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
A.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B.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全面学习西方文官制度 D.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8.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
A.“政党分肥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B.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保证文官选拔的公平公正
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D.1854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提出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9.如表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10.(原创题)中国当今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点是
A.政治立场 B.职务常任 C.公开竞争 D.考试录用
11.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基本前提。1982-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内阁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反映了英国( )
A.文官职务常任原则遭到破坏 B.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冲击
C.政治强人决定文官制度发展 D.政党政治机制损害文官制度
12.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 )
A.有利于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接轨 B.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
C.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 D.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
13.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稗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 )
A.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B.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
C.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14.有学者认为,八股文类似于文字游戏且大都内容空洞,而且它将阅卷人对文章内容的主观感受,成功地转移到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考官只需看卷子上的文字游戏做得是否娴熟、文字功底是否老道便可定出优劣。该学者意在强调八股取士( )
A.选拔功能的异化 B.程序上的标准化 C.唯才是举的导向 D.服务专制的本质
15.秦朝时期,现职官吏保举官员的制度被称为“任”,保举者对被保举者负有连带责任,举荐不当将受罚乃至获刑。由此可知,“任”的实行有利于( )
A.完善科举制度 B.保障官员素质
C.打击贵族势力 D.强化严刑酷法
16.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7.辩一辩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地方行政 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玉,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宋朝的科举考试开设了“明法科”,法律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还颁行《守令四善四罪》考课法。宋朝扩大了御史的弹奏权和行政监督权,“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地方建立监司、通判监察体系,还特别制定《监司互监法》。皇帝亲自掌握御史的任免权,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还颁发了《名例敕》《职制令》《厩库敕》《杂敕》等,对监察官的职权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摘编自杨世鑫《法制前提下的宋代公务员管理》
材料二 在西方国家,凡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而不是靠私人关系或党派背景。文官管理有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如美国和英国的文官事务委员会等;有统一的人事制度和法规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综合管理,并使他们在各部门之间,在中央和各级地方单位之间转调、轮换、流动等。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
——摘编自焦冠军《西方文官制度概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与西方近代公务员管理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祖(刘秀)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迭法令,足以决凝,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康之吏,务尽核实,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摘自应劭《汉官仪》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它朝代选官制度的任一特点,并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宋代科举的特点。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史例
三国时,诸般英雄杰才辈出。这一时期选人用人的故事,成为宋人借鉴的重要历史资源。两宋科考策题多以三国时期的人才选用为素材 哲宗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曹魏等考课、中正法为命题内容,要求考生分析出“有于今而可以救失者”。胡铨的策题根据三国故事谈论士人的忠节观,极力宣扬三国时期荀攸、顾雍、诸葛亮等“以身殉义”之士
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捭阖的战争中留下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宋人在科举试策中常常结合三国时期的战略战术予以命题 北宋中期,哲宗殿试,制策曰:“诸葛之服夷众,威怀禽纵,其术如何?”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绍熙初年,周南任职池阳,所拟《月试策问》举曹操不从司马懿灭蜀之计、曹丕不从刘晔伐吴之计等,引导应试者总结“抚机不断”的后果
宋代不仅不限士子出身,还增加科考录取人数,而且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 宋代科举对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多名,其中“特奏名”5万余人
宋朝科举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士子给以优容照顾 “自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考试的考生,美国多采用聘任制,这推动形成了政府与公务员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可知,对于通过考试的考生,美国多采用聘任制,这就形成了政府与公务员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强化了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的能力要求、而不是道德要求,排除A项;重视增强公务员责任意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公务员的政治中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一大批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国将要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我国缺乏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才,因此邓小平和陈云主张要让干部队伍年轻化,为改革开放服务,D项正确;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适时地于1993年10月1日正式推行公务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干部管理实现了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党在干部选拔中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监察官员虽然品级较低,但要由皇帝敕授,亲自任免,这说明皇帝重视监察官员在监察百官和维护皇权中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官员考选体系严密,而是监察官员考选的特殊性,排除A项;皇帝考选监察官员是因为监察官员的重要性,不能反映科举制度存在弊端,排除C项;官僚政治趋于成熟不能仅仅由监察体系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题干材料的含义是御史走出国都,如果不能动摇一方,震慑州县,就是失职。这说明御史对地方的监察震慑了地方官吏,C项正确;御史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不涉及行政秩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御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有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御史对地方的监察有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没有激化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初科举以进士和诸科(明法、五经等)取士,其中进士虽要求考察诗赋策论,最终仅以诗赋定去留,而非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策论。”可知科举设有诗赋和策论,却仅以诗赋决定学子去留,有违科举制是为统治提供人才的初心,这样做有失偏颇,因此科举制有待改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如何取士,未涉及阶层的流动,A项表述虽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进士只是科举的一个门类,科举取士才是主要的选官途径,排除B项;仅凭借诗赋取士不能反映此时整体士人水平的文学素养普遍提高,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材料“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容易形成官员结党的问题,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AB是推恩令的影响,排除;官员结党问题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排除。故选D。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全国行政机关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D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排除A项;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文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所学可知,教育程度的提高给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C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因素,排除A项;“消除了政治纷争,保证文官选拔的公平公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一战末期,行政级只按受教育程度划分,而二战后,分为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分为法律、统计等专业,可得出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B项正确;A项是一战时期的特点,并不是二战后的特点,排除;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符合二战后文官制度发展的特点,但是不是材料所体现的最大变化,排除C项;“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都重要,且D项不是二战后相对于一战时期文官制度最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当今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点是政治立场,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必须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政治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前提,很多高级文官是内阁根据政治倾向任命的,这种做法会体现了当时的内阁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因此本质上反映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冲击,B项正确。文官职务常任原则指的是文官任职终身的一种安排,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C项“决定”夸大了个人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撒切尔夫人政府选拔文官的条件,无法体现政党政治损害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并结合漫画信息可知,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打碎了公务员的铁饭碗,有助于推动公务员制度与市场接轨,进而增强队伍活力,D项正确;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独立发展,并不与西方接轨,排除A项;漫画信息体现了公务员饭碗的打破,与简政放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公务员制度的公开性体现在公开考试、信息公开等方面,与聘任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科举制考试内容空洞,决定广设学堂,培养人才。这一诏令助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A项正确;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经世致用之学并未普及,排除B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C项;该诏令并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股文类似于文字游戏且大都内容空洞”“成功地转移到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可知,该学者认为八股文大都内容空洞,重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使考官忽视了文章内容本身,这说明八股取士选拔功能异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八股取士的程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八股取士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八股取士为专制服务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保举者对被保举者负有连带责任,举荐不当将受罚乃至获刑”可知,材料所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人事与法制挂钩,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该制度下荐举得人与否及被荐人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举主与之同其赏罚,一定程度上防止滥举现象发生,这有利于打击贵族势力,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产生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但不能表述为“保障”,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所述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贵族势力,不能强调严刑酷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材料体现了康熙、乾隆年间都有关于科举制下八股文的存废争议及实践,但最终都只能恢复八股取士。据“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可知八股取士有深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排除A项;西学此时在中国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八股文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17.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详解】同:根据材料“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各省设3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谷”可归纳出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材料“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可归纳出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根据材料“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可归纳出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材料“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可归纳出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18.(1)不同:中国宋代:以立法形式加强管理;科考增设法律考试;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建立全面的监察网络;官员选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以敕令形式加强监管。西方近代:统一管理;职位分类;职务常任;注重职业道德。
(2)原因: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不同;时代特征不同。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中“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可知,宋代以立法形式加强管理;根据材料“宋朝的科举考试开设了‘明法科’”可知,科考增设法律考试;根据材料“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可知,宋代重视对官员的考核;根据材料“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和“地方建立监司、通判监察体系”可知,宋代注重建立全面的监察网络;根据材料“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可知,宋代官员选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有实际工作经验;根据材料“《名例敕》《职制令》《厩库敕》《杂敕》等”可知,宋代以敕令形式加强监管。根据材料“文官管理有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如美国和英国的文官事务委员会等”可知,西方注重对文官统一管理;根据材料“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可知,西方对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根据材料“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可知,公务员职务可以常任;根据材料“文官必须忠于国家”等可知,西方近代注重培养公务员职业道德。
(2)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封建制度,而近代西方为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得出政治体制不同;宋朝是封建经济,近代西方为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得出经济发展不同;中国为宋代,西方为近代,由此得出时代特征不同。
19.(1)主要特点:以四科取士,注重品德与才学;自下而上举荐人才;选拔核实较为严格。
(2)特点:唐代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通过分科考试选官。理由:隋唐时期,为了抑制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意在为政府选拔出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分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情境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和史料辨析能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迭法令,足以决凝,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可得出“以四科取士,注重品德与才学”;据材料“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可得出“自下而上举荐人才”;据材料“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可得出“选拔核实较为严格”。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唐代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通过分科考试选官。理由:隋唐时期,为了抑制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意在为政府选拔出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20.示例一 现象:北宋科举借鉴三国战事剖析应对辽夏之术。阐述:北宋时期,辽、西夏频繁侵入,北宋长期处于“战时”或“战备”状态。三国之时,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捭阖的战争中留下众多经典的战略战术案例。哲宗殿试制策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体现了当时科举为朝廷选拔优秀战略人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特点。结论:北宋科举考试的题目注重实用性,引导考生利用历史上的经验处理现实问题。
示例二 现象:北宋科举考试科目比唐代更加实用。阐述:唐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备,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进士科考查诗赋等内容,这在实际处理政务时并不实用。北宋中期范仲淹“庆历新政”实行“精贡举”,将原来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更是废除明经诸科,只留进士一科,并且主考经义和策论;同时设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宋代这些科举考试内容,与唐相比更注重实用性。结论:北宋科考内容的变化,是统治者顺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变动的结果。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在北宋。本题应该分三步作答,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相应历史现象的信息,如北宋科举考试的内容、北宋科举考试科目等;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对一定的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可以从北宋考题与社会环境、三国史实对北宋的启迪等方面展开。阐释时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第三步,得出相应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