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 选择题
1. (2022常州调研)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的这些措施( )
A. 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 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 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2. (2023北京朝阳期末)中华文化讲究文史相通。文重赏析,史重分析,很多文学作品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所示的诗意在( )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唐]许浑 注:迷楼:隋炀帝时建,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景阳楼:南朝陈后主于金陵建景阳宫、景阳楼。隋破金陵,陈后主与妃子躲在景阳宫井中,被隋军俘虏。
A. 表彰隋实现统一伟业 B. 描绘隋炀帝南巡气势
C. 赞美开凿运河的功绩 D. 对隋亡教训感慨反思
3. (2024南京期末)下图所示的内容是某位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选贤任能,改革兵制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A. 汉武帝 B. 孝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4. (2022南京六校联合体期中)下表所示的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横吹曲辞·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入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B.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C.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D. 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5. (2023南京期末)诗人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中写道:“自从胡骑起烟尘……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出( )
A. 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 民族交往影响习俗变迁
C.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 丝路贸易丰富民众生活
6.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徵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
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 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D. 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7. (2023南通通州期末)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 )
A. 军镇设置利于边防 B. 安史之乱破坏长城沿线
C. 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D.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8. (2023徐州期中)下图所示为唐代部分年份人口概况统计示意图。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唐代部分年份人口概况统计示意图
A. 自然灾害频发 B. 两税法的实行
C. 统治区域锐减 D. 社会政局动荡
9. (2022常州期末)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变为丰富宽裕,唐朝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 B. 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
C. 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 D. 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10.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一书中写道:“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最长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对在8世纪50年代后期撰写玄宗期历史的历史学者来说,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造成他成为“悲剧中的英雄”的是(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朋党之争
二、 非选择题
11. (2023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列图片所示: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1. D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文帝镇压了南方叛乱,隋炀帝加强了对华北、江南的控制,这都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从而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这些措施是为了巩固统一,而非推动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和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排除B、C两项。
2. D 解析:“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意思是: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说明隋炀帝荒淫无度,导致隋朝灭亡,是对隋亡教训的感慨反思,D项正确。
3.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措施均出自唐玄宗,D项正确。
4. B 解析:据材料“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汉家公主出和亲”可知,唐朝时期,采用军事征讨、遣使、和亲等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这体现出处理方式的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强度,排除C项;“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夸大了诗歌的作用,排除D项。
5. B 解析:据材料“自从胡骑起烟尘……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唐朝时期,胡人的风俗习惯受到汉人的欢迎,反映出唐代民族交往影响习俗变迁,B项正确。
6.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的《起居注》对玄武门之变模糊描写,将唐太宗塑造成明君形象,《隋书》又详细记录了隋炀帝的劣迹以反衬唐太宗的英明,说明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故C项正确;“不能准确反映”“全面否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两项;材料并未涉及谏官制度,排除D项。
7. A 解析:据材料“西北地区”“临洮”等可知,该诗歌流传于长城一线,唐玄宗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属于军镇长官,从诗歌可见,哥舒翰保卫了此地的安定,这可以说明边疆军镇的作用,A项正确;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不涉及西北,排除B项;藩镇割据强调地方威胁中央统治,“外重内轻”强调地方威胁中央,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
8. D 解析:据材料可知,755—764年,唐朝人口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大幅下降,D项正确;自然灾害频发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未减少,排除C项。
9.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后由于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B项正确;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与曲辕犁的推广无关,排除A项;开元二十四年正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无关,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的改善,排除D项。
10.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而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选A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11. (1) 变化:秦长城西至陇西,汉长城西段延至敦煌。原因: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域,在河西走廊置四郡进行管辖,长城向西延伸以防范匈奴并加强对该地的控制。
(2) 态度:弃修长城。说明: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唐朝国力强盛,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答案)--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