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质量评价 原卷版+答案版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质量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
C.短暂的西晋王朝 D.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由此可见,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
C.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D.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4.★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5.★“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密切相关的是( )
A.西晋统治者的政策
B.八王之乱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6.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
牧马图(魏晋墓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砖画)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7.东晋初年,从北方迁到吴地(在今苏南、上海、浙北等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嘴里念叨着:“何乃淘(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 )
A.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B.人口南迁促进文化交流
C.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D.东晋实现了国家统一
8.★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9.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据记载,晋室南渡时有100万人口随着晋室南迁。北方人民流亡南下( )
A.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B.使北方长期处于战乱
C.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D.加剧了民族间的隔阂
10.★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11.★《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加快了前秦的土崩瓦解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12.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13.★下图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艺术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军力的强盛
14.山东寿光是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下列内容中出自《齐民要术》的是( )
A.指南车、千里船的制法
B.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
C.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D.河流的源头、河道等
15.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 )
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16.★下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
A.政权分立 B.民族冲突 C.繁荣开放 D.闭关自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什么问题。(3分)
材料二 曹操统一北方后,挟胜利之余威,准备一鼓作气下江南,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烈火张天照云海”“赤壁楼船扫地空”。战后,曹操看着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2)材料二讲述的是哪次战役?(2分)这次战役与“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4)有人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5分)
18.(16分)魏晋南北朝在大分裂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谋发展】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必须出于他们君主带头来推动。因为他们有条件接触汉王朝的统治者,也易于理解汉文化对统治国家的重要作用……王朝之汉化,总是靠他的君主大力任用汉人文臣来进行的。
——摘编自熊德基《六朝史考实》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汉化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君主推行汉化的目的。(2分)
【经济新气象】
材料二 经过从汉末至隋朝统一约四百年的开发,昔日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焕然呈现出“连宇高甍,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基本经济区。
——摘编自《中国历史简明读本》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景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景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科技新高度】
材料三 462年,祖冲之经过多年查阅、比较和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计算,终于制成了《大明历》。在《大明历》颁行受挫时,他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坚信自己劳动的价值,并把研究志向转向数学。
——摘编自何锐《算无穷尽的祖冲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把研究志向转向数学”后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分)谈谈祖冲之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的原因。(4分)
19.(18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图所示的图片。
(1)从材料一中找出属于两汉的科技文化成就: 。(2分)请对图三作简要的评价。(4分)
材料二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孔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2)根据材料二,归纳书法艺术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条件。(4分)
材料三 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书、楷书、草书尤为精湛。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3)材料三中的“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写出其代表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质量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D)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
C.短暂的西晋王朝 D.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由此可见,三国时期(C)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
C.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D.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出当时(B)
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4.★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处的朝代是(C)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5.★“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密切相关的是(B)
A.西晋统治者的政策
B.八王之乱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6.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D)
牧马图(魏晋墓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砖画)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7.东晋初年,从北方迁到吴地(在今苏南、上海、浙北等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嘴里念叨着:“何乃淘(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B)
A.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B.人口南迁促进文化交流
C.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D.东晋实现了国家统一
8.★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B)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9.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据记载,晋室南渡时有100万人口随着晋室南迁。北方人民流亡南下(A)
A.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B.使北方长期处于战乱
C.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D.加剧了民族间的隔阂
10.★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D)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11.★《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C)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加快了前秦的土崩瓦解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12.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D)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13.★下图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C)
A.经济的发展 B.艺术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军力的强盛
14.山东寿光是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下列内容中出自《齐民要术》的是(B)
A.指南车、千里船的制法
B.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
C.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D.河流的源头、河道等
15.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B)
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16.★下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A)
A.政权分立 B.民族冲突 C.繁荣开放 D.闭关自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什么问题。(3分)
问题:州牧割据,东汉王朝趋于瓦解。(3分)
材料二 曹操统一北方后,挟胜利之余威,准备一鼓作气下江南,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烈火张天照云海”“赤壁楼船扫地空”。战后,曹操看着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2)材料二讲述的是哪次战役?(2分)这次战役与“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战役:赤壁之战。(2分)联系: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等。(任答两点得4分)趋势:从分裂到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2分)
(4)有人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5分)
论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5分)
18.(16分)魏晋南北朝在大分裂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谋发展】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必须出于他们君主带头来推动。因为他们有条件接触汉王朝的统治者,也易于理解汉文化对统治国家的重要作用……王朝之汉化,总是靠他的君主大力任用汉人文臣来进行的。
——摘编自熊德基《六朝史考实》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汉化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君主推行汉化的目的。(2分)
原因:君主带头推动王朝的汉化。(2分)目的: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2分)
【经济新气象】
材料二 经过从汉末至隋朝统一约四百年的开发,昔日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焕然呈现出“连宇高甍,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基本经济区。
——摘编自《中国历史简明读本》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景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景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景象:江南地区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2分)最主要原因: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2分)
【科技新高度】
材料三 462年,祖冲之经过多年查阅、比较和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计算,终于制成了《大明历》。在《大明历》颁行受挫时,他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坚信自己劳动的价值,并把研究志向转向数学。
——摘编自何锐《算无穷尽的祖冲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把研究志向转向数学”后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分)谈谈祖冲之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主要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2分)
品质: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的优秀品质。(2分,言之有理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的原因。(4分)
原因:统治者的改革;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优秀人物的个人努力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19.(18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图所示的图片。
(1)从材料一中找出属于两汉的科技文化成就:图一、图二。(2分)请对图三作简要的评价。(4分)
评价:图三是《齐民要术》,由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分)
材料二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孔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2)根据材料二,归纳书法艺术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条件。(4分)
条件:诗词文赋的大繁荣,文学内容优美而富于情感。(4分)
材料三 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书、楷书、草书尤为精湛。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3)材料三中的“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写出其代表作。(2分)
尊称:书圣。(2分)代表作:《兰亭集序》。(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4分)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质量评价 原卷版+答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