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周测7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明清的建立与危机(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周测7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明清的建立与危机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南京高一期末)钱穆《国史新论》载:“明朝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都由皇帝发布。”形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B.宦官专权局面形成
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D.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2.(2023·雅安高一阶段练习)明初朝廷曾宣布,“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洪武三年(1370)十月,中书省臣奏:高丽使者入贡,多赍私物货鬻(卖),请征其税。朱元璋说:“远夷跋涉万里而来,暂尔鬻(卖)求利,难与商贾同论,听其交易,勿征其税。”由此可知。明初(  )
A.放松了对倭寇的经济封锁
B.杜绝了私人的海外贸易
C.关注东部沿海的安全形势
D.重视维持朝贡贸易体系
3.(2024·沈阳高一期末)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明宣宗时,内阁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并能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皇权已达到顶峰 B.内阁与丞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4.(2024·武汉高一校联考)《明史》载,太祖制,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于是多通文墨,晓古今。这一变化(  )
A.是中枢政治运作变革的产物
B.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C.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D.体现了皇权受到宦官的制约
5.(2024·成都高一阶段练习)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  )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
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6.(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7.(2024·长沙高一期中)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军队平定云南时,朱元璋发下榜文,在土官地区建立地方儒学,“大行教化”;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明朝还部分延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对东北女真等民族,明政府采取招抚、羁縻等政策。材料综合反映明朝经营管理民族事务的主要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分而治之
C.方式多样 D.战和不定
8.(2024·哈尔滨高一期末)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传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朝工匠们使用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据此可推知,郑和下西洋(  )
A.重视对海外商品大量进口
B.有利于改进国内生产技术
C.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D.给航线沿岸居民带来灾难
9.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10.(2023·郑州高一校联考)明末农民起义期间,不仅广大贫苦农民“荷(扛)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而且许多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也踊跃加入起义队伍。这种状况反映出明末(  )
A.中央集权体制走向瓦解
B.封建统治危机凸显
C.阶级斗争性质发生变革
D.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1.康熙亲政后勤于政事,他虽曾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但其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下列事件发生在康熙年间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伊犁将军
C.推行金瓶掣签 D.签订《尼布楚条约》
12.(2024·重庆渝中区高一阶段练习)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先由臣下密奏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扩大了中央官员的权力
B.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
C.强化了官员行政的监督
D.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13.(2023·邯郸高一期末)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14.法国学者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5.(2024·南阳高一阶段练习)《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军机处
16.下表展示了清朝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从中可以看出(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
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将谕旨抄录备案
A.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B.中枢机构相互制约
C.皇帝掌控军国要务
D.权力分割过于繁密
17.(2023·哈尔滨高一校联考)清朝皇帝多认为“军机处,其地重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日事日毕”。这说明军机处(  )
A.具有行政决策权力
B.行政办事效率比较高
C.限制了宰相的权力
D.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18.(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19.(2024·苏州高一期中)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  )
清朝皇帝纪年 时间/年 人口/亿 耕地/顷
乾隆十八年 1753 1.84 7 352 218
乾隆四十九年 1784 2.86 7 605 694
嘉庆十七年 1812 3.34 7 889 256
A.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20.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
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大学士……其时,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又不能参与机要,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此时内阁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深得成祖信任的心腹,且得以参预机务。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内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或者延缓最高决策的制定。阁臣工作的效率、封驳奏章的次数以及人员的素质,对行政效能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以改变皇帝的意志。内阁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大多都有师保关系,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其他大臣。——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制度在明朝政治中的作用。(9分)
22.(2024·广州高一阶段练习)(2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疆域范围在历代统一王朝国家中不算广阔,但其采取的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等积极的边疆治理举措,取得了较大成功。就移民实边来说,据历史记载,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大亚的驻军到边疆就地屯垦屯耕。战时拿起刀枪御敌,平时举起锄头种粮,不仅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台湾府、厅、县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书多种。其中,有关台湾收复后社会变化的记载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台湾由“不粪种”“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除”,到“生齿日繁……勤耘耕、浚沟洫,力耕不让中土”;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等志书亦载台湾少数民族从“无田器”,到“耕种加牛车犁耙与汉人同”,以至“礼节近亦渐学汉人”“骎骎乎有中土之习”。
——摘编自柳浪《清代台湾地方建置与方志编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清移民实边在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若将材料一作为史料用于边疆治理研究有何局限?(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收复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南京高一期末)钱穆《国史新论》载:“明朝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都由皇帝发布。”形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B.宦官专权局面形成
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D.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导,最高命令由皇帝发布,说明当时皇权专制强化,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加强皇权的突出措施是废除宰相制度,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为限制内阁权力而提高司礼监地位而产生的后果,排除B项;内阁制形成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2.(2023·雅安高一阶段练习)明初朝廷曾宣布,“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洪武三年(1370)十月,中书省臣奏:高丽使者入贡,多赍私物货鬻(卖),请征其税。朱元璋说:“远夷跋涉万里而来,暂尔鬻(卖)求利,难与商贾同论,听其交易,勿征其税。”由此可知。明初(  )
A.放松了对倭寇的经济封锁
B.杜绝了私人的海外贸易
C.关注东部沿海的安全形势
D.重视维持朝贡贸易体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不计经济效益,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方式进行贸易,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朝的藩属国与中国进行贸易,并非倭寇进行走私活动,排除A项;“杜绝了私人的海外贸易”与材料“高丽使者入贡,多赍私物货鬻(卖)……‘听其交易’”相矛盾,排除B项;“关注东部沿海的安全形势”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3.(2024·沈阳高一期末)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明宣宗时,内阁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并能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皇权已达到顶峰 B.内阁与丞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从不参与机务到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有所提升,内阁权力的大小来源于君主,因此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内阁不是丞相,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并不能取代六部,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24·武汉高一校联考)《明史》载,太祖制,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于是多通文墨,晓古今。这一变化(  )
A.是中枢政治运作变革的产物
B.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C.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D.体现了皇权受到宦官的制约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皇权不断强化,通过提高宦官的文化水平,以司礼监制约内阁,反映了中枢政治运作变革,A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宦官的情况,无法得出整个社会文化水平提升,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一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为了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项;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其无力对皇权形成制约,排除D项。
5.(2024·成都高一阶段练习)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  )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
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答案 D
解析 明代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却要声明并无世袭之文,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这说明明廷是在维护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D项正确;新土司就任需要向朝廷请袭,并要得到皇帝的圣旨批准,这说明明廷并未放松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是在清代推行的,排除C项。
6.(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政权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儒家学说有何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书籍的向外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排除B项;“赐书”形式大于内容,不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
7.(2024·长沙高一期中)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军队平定云南时,朱元璋发下榜文,在土官地区建立地方儒学,“大行教化”;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明朝还部分延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对东北女真等民族,明政府采取招抚、羁縻等政策。材料综合反映明朝经营管理民族事务的主要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分而治之
C.方式多样 D.战和不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明朝经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方式有武力征服、教化、经贸往来、设机构、招抚、羁縻等,反映了明朝经营管理民族事务的主要特点是方式多样,C项正确;因俗而治、分而治之、战和不定都是明朝经营管理民族事务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A、B、D项。
8.(2024·哈尔滨高一期末)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传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朝工匠们使用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据此可推知,郑和下西洋(  )
A.重视对海外商品大量进口
B.有利于改进国内生产技术
C.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D.给航线沿岸居民带来灾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引进海外的硬木及苏麻离青,丰富了中国匠师们对硬木操作的经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青花的风格,对改进国内生产技术起到作用,B项正确;硬木和苏麻离青的引进并不代表明政府重视海外商品的进口,排除A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给航线沿岸居民带来灾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答案 A
解析 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夷为一家”,希望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选A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蒙古在这一时期早已是中国的领土,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内部关系,所以不能说王朝疆域版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早在唐朝就有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
10.(2023·郑州高一校联考)明末农民起义期间,不仅广大贫苦农民“荷(扛)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而且许多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也踊跃加入起义队伍。这种状况反映出明末(  )
A.中央集权体制走向瓦解
B.封建统治危机凸显
C.阶级斗争性质发生变革
D.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被迫揭竿而起,统治危机凸显,B项正确;“走向瓦解”的表述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的“明末农民起义”仍然属于传统农民起义,阶级斗争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民族矛盾,排除D项。
11.康熙亲政后勤于政事,他虽曾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但其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下列事件发生在康熙年间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伊犁将军
C.推行金瓶掣签 D.签订《尼布楚条约》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可知,康熙年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我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故选D项;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排除A项;设置伊犁将军、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的是乾隆皇帝,排除B、C项。
12.(2024·重庆渝中区高一阶段练习)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先由臣下密奏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扩大了中央官员的权力
B.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
C.强化了官员行政的监督
D.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获得密奏权的官员众多,奏事内容广泛,通过皇帝御览,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些官员是中央官员,排除A项;强化了对官员行政的监督只是密折奏事制度的作用之一,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在古代人治社会,密折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决策的合理性,排除D项。
13.(2023·邯郸高一期末)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管理的措施,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未体现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说法过于片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排除D项。
14.法国学者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清政府在有效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基础上,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并长期保持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因此材料是对“康乾盛世”的描述,B项正确;“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朝时期的盛世,排除A、C项;“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盛世,排除D项。
15.(2024·南阳高一阶段练习)《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要负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意旨,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军机处最能佐证作者的说法,D项正确;中书省在明朝已被废除,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B项;清朝六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不设尚书省,排除C项。
16.下表展示了清朝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从中可以看出(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
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将谕旨抄录备案
A.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B.中枢机构相互制约
C.皇帝掌控军国要务
D.权力分割过于繁密
答案 C
解析 由表格可以看出,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就是上传下达奏折、述旨和抄录谕旨备案,整个流程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信息,所有军国要务全由皇帝掌控,故选C项;军机大臣没有统领百官的权限,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中枢机构与军机处之间的关系,据此不能得出中枢机构相互制约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了军机处这一个机构的职权及流程,与权力分割无任何关联,排除D项。
17.(2023·哈尔滨高一校联考)清朝皇帝多认为“军机处,其地重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日事日毕”。这说明军机处(  )
A.具有行政决策权力
B.行政办事效率比较高
C.限制了宰相的权力
D.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日事日毕”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军机处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无决策权,排除A项;当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C项;军机处并未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排除D项。
18.(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19.(2024·苏州高一期中)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  )
清朝皇帝纪年 时间/年 人口/亿 耕地/顷
乾隆十八年 1753 1.84 7 352 218
乾隆四十九年 1784 2.86 7 605 694
嘉庆十七年 1812 3.34 7 889 256
A.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的增加却不多,这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说明繁荣局面下隐藏着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高产农作物传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雇佣劳动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是边疆地区还是中原地区,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20.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
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一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只能暂时延缓西方的侵略,不能有效维护清朝的疆域版图,排除B项;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不能提高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大学士……其时,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又不能参与机要,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此时内阁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深得成祖信任的心腹,且得以参预机务。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内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或者延缓最高决策的制定。阁臣工作的效率、封驳奏章的次数以及人员的素质,对行政效能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以改变皇帝的意志。内阁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大多都有师保关系,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其他大臣。——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制度在明朝政治中的作用。(9分)
答案 (1)变化:明太祖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预机务;明成祖时期,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洪熙、宣德年间,地位提升,取得票拟权;嘉靖朝,地位达到顶峰,首辅地位超越尚书,拥有了权相的地位。
(2)作用:多功能辅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22.(2024·广州高一阶段练习)(2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疆域范围在历代统一王朝国家中不算广阔,但其采取的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等积极的边疆治理举措,取得了较大成功。就移民实边来说,据历史记载,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大亚的驻军到边疆就地屯垦屯耕。战时拿起刀枪御敌,平时举起锄头种粮,不仅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台湾府、厅、县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书多种。其中,有关台湾收复后社会变化的记载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台湾由“不粪种”“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除”,到“生齿日繁……勤耘耕、浚沟洫,力耕不让中土”;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等志书亦载台湾少数民族从“无田器”,到“耕种加牛车犁耙与汉人同”,以至“礼节近亦渐学汉人”“骎骎乎有中土之习”。
——摘编自柳浪《清代台湾地方建置与方志编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清移民实边在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若将材料一作为史料用于边疆治理研究有何局限?(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收复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
答案 (1)历史作用:加速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人口和技术的流动,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的军事防御能力,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局限:材料一属于学者论文,不是一手史料,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变化:精耕细作,农耕经济发展;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人口增多;少数民族文明开化;民族交融或文化认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周测7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明清的建立与危机(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