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周测10 救亡图存——晚清时期国家出路探索(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周测10 救亡图存——晚清时期国家出路探索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重庆江北区高三阶段练习)《广东军务记》中记载:“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材料所反映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浴血抵抗清政府
C.黑旗军武装反抗日军
D.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
2.(2023·锦州高一期末)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士大夫不再沉浸在“天理”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
B.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
C.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2024·齐齐哈尔高三期末)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夷务”;1895年,林乐知等人增补的《增广海国图志》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到1908年,颜惠庆在《英华大辞典》里将“foreign”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这些翻译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近代国人开眼看世界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近代外交转型的艰难
D.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4.(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5.(2023·湖南雅礼教育高一期末)太平天国规定,“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据此,圣库的收入化为柴米油盐,进入上帝大家庭的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取得自己的一份。太平天国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小农生产者的利益
B.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打击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寄托了小农固有的憧憬和向往
6.(2023·合肥高一校联考)某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被称作太平天国革命的总纲领并不是洪秀全们规定的;恰恰相反,作为农民革命领袖的洪秀全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意识地为革命制订一个贯穿和指导其全部进程的总纲领。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指导革命进程的革命纲领
B.《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精神
C.农民阶级由于自身局限性没有科学的世界观
D.洪秀全等未能提出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口号
7.(2023·哈尔滨开学考试)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原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下列史事符合此原则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8.“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9.(2023·济南高一专题练习)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民用企业数逐步超过了军事工业数。对其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晚清政局持续稳定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派求富以求强
D.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
10.(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11.(2023·临汾高一阶段练习)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12.(2023·丹东高一期末)《马关条约》一签订,割台消息便传到台湾,台湾人民相继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湾绅民还联名发布檄文,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湾。”材料表明,台湾人民(  )
A.民族意识觉醒 B.旨在推翻清政府
C.反抗取得胜利 D.维护了领土完整
13.(2023·天津卷,6)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径的求新
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
14.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指出:“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岂真能制梃(提着木棍)以挞(打)坚甲利兵乎?” 由此开启的是(  )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清末新政
1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6.(2023·常州高一上月考)关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密谋军事政变一事,袁世凯、康有为等人的记载都称,对话是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谭嗣同好友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记载,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这表明(  )
A.历史事实无法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当事人的叙述就可直接认定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7.(2023·玉溪高一期末)“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18.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C.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
D.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
19.(2024·开封高一阶段练习)1897年11月,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福泽谕吉撰文称:“如果德国是永久占领的话,不仅会影响东洋的和平,而且实际上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会开启世界大乱的端绪,日本也不会旁观。”“如果日本想要守卫台湾的话,要有更进一步守卫台湾之外土地的觉悟”。这一历史事件(  )
A.使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
B.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
C.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023·平顶山高一期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成都高一期末)(22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侵略、挽救危局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摘编自蔡锷《军国民篇》
(1)根据材料一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自强之举”和“北方诸省之乱”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对“变法自强之举”进行评价。(10分)
22.(2023·大理高一阶段练习)(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救国探索方案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重庆江北区高三阶段练习)《广东军务记》中记载:“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材料所反映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浴血抵抗清政府
C.黑旗军武装反抗日军
D.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提取地点“广东”,提取攻打对象“逆夷”,据此可知,此战争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A项正确;太平军没有在广州一带活动,“清政府”也不是外来侵略者,排除B项;黑旗军在台湾反抗日军,排除C项;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展开,排除D项。
2.(2023·锦州高一期末)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士大夫不再沉浸在“天理”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
B.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
C.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一些士大夫不再沉浸在“天理”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士大夫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不是士大夫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鸦片战争中断,排除D项。
3.(2024·齐齐哈尔高三期末)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夷务”;1895年,林乐知等人增补的《增广海国图志》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到1908年,颜惠庆在《英华大辞典》里将“foreign”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这些翻译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近代国人开眼看世界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近代外交转型的艰难
D.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前,受天朝上国心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朝对外国人的称呼带有轻蔑和鄙视色彩。鸦片战争之后,部分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进而发起“器物之变”,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B项正确;近代国人开眼看世界,不能概括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世界认知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外交转型的艰难,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国人观念的变化,而非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排除D项。
4.(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清廷对洪秀全做出负面评价,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对洪秀全做出正面评价,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是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
5.(2023·湖南雅礼教育高一期末)太平天国规定,“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据此,圣库的收入化为柴米油盐,进入上帝大家庭的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取得自己的一份。太平天国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小农生产者的利益
B.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打击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寄托了小农固有的憧憬和向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缴获的物资归圣库所有,所有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人都有资格获取一份圣库的物资(柴米油盐),说明这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实现理想社会的愿望,寄托了小农固有的憧憬和向往,D项正确;“维护了小农生产者的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规定体现了实现大同社会的愿望,有利于提升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排除C项。
6.(2023·合肥高一校联考)某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被称作太平天国革命的总纲领并不是洪秀全们规定的;恰恰相反,作为农民革命领袖的洪秀全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意识地为革命制订一个贯穿和指导其全部进程的总纲领。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指导革命进程的革命纲领
B.《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精神
C.农民阶级由于自身局限性没有科学的世界观
D.洪秀全等未能提出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口号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作为农民革命领袖的洪秀全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意识地为革命制订一个贯穿和指导其全部进程的总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缺乏指导革命进程的革命纲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但未体现反侵略性,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排除D项。
7.(2023·哈尔滨开学考试)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原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下列史事符合此原则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及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符合材料中的原则,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鲜明的近代风格,是农民起义的产物,排除A项;洪秀全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仍然具有旧式农民起义的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排除C项。
8.“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动,封疆大吏中汉人所占比例增加,实力增加,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D项,排除。
9.(2023·济南高一专题练习)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民用企业数逐步超过了军事工业数。对其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晚清政局持续稳定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派求富以求强
D.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创办的是军事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量创办民用企业,这种转变体现了洋务派在思想策略上的转变,即从自强到求富以求强,C项正确;晚清时期的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排除D项。
10.(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答案 A
11.(2023·临汾高一阶段练习)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其中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器物的运动,未涉及制度和文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洋务运动并未涉及维新改良或革命,排除D项。
12.(2023·丹东高一期末)《马关条约》一签订,割台消息便传到台湾,台湾人民相继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湾绅民还联名发布檄文,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湾。”材料表明,台湾人民(  )
A.民族意识觉醒 B.旨在推翻清政府
C.反抗取得胜利 D.维护了领土完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抗议,材料表明台湾人民民族意识觉醒,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台湾人民的反抗并没有取得胜利,也未维护领土完整,排除C、D项。
13.(2023·天津卷,6)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径的求新
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爱国团体成立,它们宣传了民权观念,传播了维新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改革,不同于之前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因此,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救亡路径的求新,B项正确;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与中央权力的下移无关,排除A项;其中部分团体主张维新变法,并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此时中国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完成社会转型,排除D项。
14.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指出:“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岂真能制梃(提着木棍)以挞(打)坚甲利兵乎?” 由此开启的是(  )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清末新政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98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由此开启,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以看出,陈宝箴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但同时他又认为民权平等学说兴盛会造成守旧派对变法进行更大的阻挠,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其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2023·常州高一上月考)关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密谋军事政变一事,袁世凯、康有为等人的记载都称,对话是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谭嗣同好友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记载,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这表明(  )
A.历史事实无法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当事人的叙述就可直接认定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一事,不同的人的记载存在差异,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选B项;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呈现,排除A项;“直接”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即可”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7.(2023·玉溪高一期末)“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革命思潮的萌发早于戊戌变法,排除D项。
18.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C.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
D.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
答案 B
解析 义和团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强烈反响,说明当时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尖锐,义和团得到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义和团宣扬的不是民主革命思想,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没有体现反封建,排除C项;“矛盾已趋于汇流”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19.(2024·开封高一阶段练习)1897年11月,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福泽谕吉撰文称:“如果德国是永久占领的话,不仅会影响东洋的和平,而且实际上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会开启世界大乱的端绪,日本也不会旁观。”“如果日本想要守卫台湾的话,要有更进一步守卫台湾之外土地的觉悟”。这一历史事件(  )
A.使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
B.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
C.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是指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这加剧了山东民众与列强的矛盾,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B项正确;《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资本输出合法化,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并未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20.(2023·平顶山高一期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认为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说明义和团运动彰显了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不能得逞,但不能彻底阻止列强侵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信息,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成都高一期末)(22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侵略、挽救危局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摘编自蔡锷《军国民篇》
(1)根据材料一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自强之举”和“北方诸省之乱”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对“变法自强之举”进行评价。(10分)
答案 (1)示例
观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阐述: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为挽救国家颓势,洋务派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加速了教育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建新式海军,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依靠科技为动力,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
(示例仅作参考,也可从其他角度论述)
(2)事件: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评价: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又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加之守旧派势力强大,最终失败。
22.(2023·大理高一阶段练习)(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救国探索方案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
发展:探索主体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展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洋务派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挽救衰颓的统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探索方案,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新的救国方案出台,康、梁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国家出路的进一步探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周测10 救亡图存——晚清时期国家出路探索(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