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周测15 转折与腾飞——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周测15 转折与腾飞——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白山高一期末)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  )
A.促进所有制改革进程
B.明确体制改革目标
C.促进民众思想解放
D.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2.(2023·苏州高一期末)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坚持“两个凡是”的人认为这是“砍旗”“丢刀子”。关键时刻,邓小平积极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至下半年,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文650多篇,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争鸣局面。这次讨论(  )
A.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2023·天津卷,9)1977年文艺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件事(  )
A.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B.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C.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D.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
4.(202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折线图。产生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5.(2024·南阳高一期末)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2023·北京朝阳高一期末)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1984年7月,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股份制企业。天桥商场的发展历程反映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国营企业改制
C.个体经济发展 D.融入全球市场
7.(2023·全国乙卷,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8.(2023·昆明高一期末)如图是1981年底,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树立起的标语牌,这体现了(  )
A.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
B.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C.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D.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9.(2024·广州高一期末)“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合法地位
10.(2024·大理高一期末)下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反映了(  )
A.国家宏观调控下规范的市场主体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果明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D.国家的分配体制影响商品物价
11.(2024·酒泉高一期末)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
A.拨乱反正、“一国两制”、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两个凡是”、韬光养晦
C.“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
D.矛盾转化、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12.1993年宪法修正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这些宪法修正案(  )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不再需要计划手段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3.据下图可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  )
1978—2014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C.中西部的经济总量超过东部
D.城乡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14.(2024·忻州高一期末)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连战表示:我们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坚定推动两岸互助合作,让台湾各界越来越多投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反映了(  )
A.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B.台湾当局认同中国共产党统一方针
C.两岸合作消除“台独”势力的干扰
D.两岸敌对关系已被彻底终结
15.(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6.(2024·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
A.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影响力
B.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C.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
17.(2023·海南卷,9)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18.(2023·惠州高一期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反映了中央政府(  )
A.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D.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
19.(2024·长沙高一期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此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与主席国及其他各方密切协商,就谈判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各方聚同化异,为会议取得积极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  )
A.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
B.我国实行“真、实、亲、诚”的外交原则
C.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
D.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0.(2024·扬州高一期末)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中国表示将不断深化金砖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国致力于(  )
A.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B.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推动亚太地区合作共赢
D.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苏州高一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中美科技合作的三个阶段简况
时间 阶段特征 特点总结
1972至1989年 起步与发展 美方主导,以对华科技支援和代培人才为主的不对称合作关系
1989至1999年 波折 学术界与企业界联系愈加紧密,中方力量大为改观,成为平等的合作者
2000至2015年 深入发展 中方无论在学术、产业、人才还是资金层面,都具有了足够的实力,在两国科技合作中形成“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新导向
——摘编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确定了巩固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的科技战略,并坚持高度集中、全面规划的举国体制。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科技战略转向“自力更生”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8年以来以贸易战为代表的大国对抗态势愈演愈烈,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改变只用行政资源配置办大事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尖端科技项目开始起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科技战略所历经的变化。指出新时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怎样的变革?(4分)
22.(2023·三明高一期末)(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材料二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重要演讲,提出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做出系统阐述。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的背景。(8分)
(2)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白山高一期末)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  )
A.促进所有制改革进程
B.明确体制改革目标
C.促进民众思想解放
D.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的报道鼓励按劳分配,肯定“物质利益”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前夕对按劳分配的肯定,并未涉及所有制改革,排除A项;此时尚未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未提出对外开放,排除B、D项。
2.(2023·苏州高一期末)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坚持“两个凡是”的人认为这是“砍旗”“丢刀子”。关键时刻,邓小平积极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至下半年,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文650多篇,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争鸣局面。这次讨论(  )
A.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C项正确;粉碎“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排除B、D项。
3.(2023·天津卷,9)1977年文艺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件事(  )
A.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B.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C.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D.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结合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史实可知,这件事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C项正确;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但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排除;材料主要内容是“反思过去”,促使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不是弘扬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排除B项;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4.(202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折线图。产生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78-1984年粮食总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农村开始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C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在200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南阳高一期末)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加快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涉及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A项;对外开放主要是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农民生产自主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6.(2023·北京朝阳高一期末)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1984年7月,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股份制企业。天桥商场的发展历程反映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国营企业改制
C.个体经济发展 D.融入全球市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进行国企改革,核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因此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改革体现的是国营企业改制,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至1956年,排除A项;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属于国营企业,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市场,排除D项。
7.(2023·全国乙卷,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北京京剧团通过调整分配方式,使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剧团分配方式的变革,未涉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的变革,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
8.(2023·昆明高一期末)如图是1981年底,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树立起的标语牌,这体现了(  )
A.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
B.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C.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D.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蛇口工业区的口号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进取和竞争意识,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2024·广州高一期末)“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因此“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B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而存在,排除D项。
10.(2024·大理高一期末)下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反映了(  )
A.国家宏观调控下规范的市场主体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果明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D.国家的分配体制影响商品物价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市场调节价占据绝大比重,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而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分配体制无关,排除D项。
11.(2024·酒泉高一期末)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
A.拨乱反正、“一国两制”、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两个凡是”、韬光养晦
C.“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
D.矛盾转化、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89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初,江泽民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C项正确。
12.1993年宪法修正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这些宪法修正案(  )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不再需要计划手段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宪法修正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规定,适应了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非完全不需要计划手段,排除B项;材料中仅有宪法的修正与发展,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C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项。
13.据下图可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  )
1978—2014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C.中西部的经济总量超过东部
D.城乡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 B
解析 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数据是人均GDP增长率,只能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体现经济总量,排除C项;城乡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是指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4.(2024·忻州高一期末)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连战表示:我们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坚定推动两岸互助合作,让台湾各界越来越多投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反映了(  )
A.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B.台湾当局认同中国共产党统一方针
C.两岸合作消除“台独”势力的干扰
D.两岸敌对关系已被彻底终结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认可“九二共识”,致力于推动两岸合作,反映了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台湾当局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方针的态度,排除B项;“消除‘台独’势力”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彻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 C
解析 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充分说明中国通过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而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故选C项。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排除A项;当今世界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各国经济发展并未均衡,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未涉及全球,排除D项。
16.(2024·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
A.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影响力
B.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C.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构成了“新四大发明”,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说明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成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科技创新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推动作用,并未说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排除C项;“新四大发明”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D项。
17.(2023·海南卷,9)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答案 D
18.(2023·惠州高一期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反映了中央政府(  )
A.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D.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重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的发展,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体现了中央政府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A项正确;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排除B项;“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港澳台是中国领土,排除C项;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是材料表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19.(2024·长沙高一期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此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与主席国及其他各方密切协商,就谈判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各方聚同化异,为会议取得积极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  )
A.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
B.我国实行“真、实、亲、诚”的外交原则
C.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
D.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答案 C
解析 中国与各国磋商,提出了解决方案,是多边外交的体现,表明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排除A项;“真、实、亲、诚”是我国处理与非洲国家关系的理念,排除B项;D项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和17个国家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0.(2024·扬州高一期末)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中国表示将不断深化金砖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国致力于(  )
A.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B.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推动亚太地区合作共赢
D.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即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D项正确;中国致力于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并不仅仅是要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更不是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也不是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的合作共赢,排除A、B、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苏州高一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中美科技合作的三个阶段简况
时间 阶段特征 特点总结
1972至1989年 起步与发展 美方主导,以对华科技支援和代培人才为主的不对称合作关系
1989至1999年 波折 学术界与企业界联系愈加紧密,中方力量大为改观,成为平等的合作者
2000至2015年 深入发展 中方无论在学术、产业、人才还是资金层面,都具有了足够的实力,在两国科技合作中形成“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新导向
——摘编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确定了巩固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的科技战略,并坚持高度集中、全面规划的举国体制。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科技战略转向“自力更生”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8年以来以贸易战为代表的大国对抗态势愈演愈烈,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改变只用行政资源配置办大事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尖端科技项目开始起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科技战略所历经的变化。指出新时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怎样的变革?(4分)
答案 (1)原因:苏联的援助、“一五”计划的实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成就:“两弹一星”。
(2)因素:美苏冷战;中美双方的交流需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济全球化。
(3)战略变化: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
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2.(2023·三明高一期末)(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材料二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重要演讲,提出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做出系统阐述。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的背景。(8分)
(2)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10分)
答案 (1)背景:历史背景: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时代背景: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危机的需要;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
(2)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依据: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3)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优化和创新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周测15 转折与腾飞——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