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一中七年级阶段检测历史科试卷
2024.10
考试范围:七上历史1-6课
时间:60分钟
班级:
号数:
姓名: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恩,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恩目要求的,
1,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一那县人3号头骨,实证了我国悠久的人类史。“那县人”
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哪两个古人类之间的空隙()
A.北京人、山顶洞人B.元谋人、北京人C.元谋人、山顶洞人D.北京人、河姆渡人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不仅筐得用火,而且会保
存火种。这一推断可说明()
A.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B.历史典籍是后人了解历史的主要载体
C.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D.考古发现是入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3.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表,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总人数
14岁
30岁以下
45-50岁
50-60岁
死亡年酸不明
39
39.5%
7%
7.9%
2.6%
41.9%
A.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B.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D.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4.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
同点是()
A.都会缝制衣服B.都使用打制石器C.部会入工取火
D.面貌部与古猿相似
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如下图中①②两处区域在新石器时代
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粟、玉米B.小麦、玉米C.粟、水稻D.小麦、水稻
6.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違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生产力发展了,入们学会了衣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C.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7.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仰韶遍址·鱼鸟纹彩陶壶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会制作陶器B.会农业种檀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七年级历试誉1
8.距今约5000年的大议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简等,同时期
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琼、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桌权确立
9.良清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Q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
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褚()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泊者调动、组织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10.陶寺古城遗址发现的玉琮、玉壁、玉钺以及玉兽面所用玉料均非山西本地所产。
玉琮、玉璧等多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所常见,玉钺则含有明显的黄河下游地区大汶
口一龙山文化因素。玉兽面与长江中游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玉饰和玉人头像十分相
似。这些现象袭明()
A,私有化已经普遍存在
B.早期国家雏形形成
C.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D.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11.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浙
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
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赛。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黄河流域己出现早期国家
C.原始先民的定居生活
D.我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12.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
祀广场举行。9时50分,公祭典礼正式开始,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共400
余人参与。典礼包括九项仪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
文,向轩辕赏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脑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
山柏。这反映了中华儿女的()
A.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
B.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
C.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D,制度认同与血练认同
13.远古传说蕴含着历史印记。下面两幅图中的传说共同体现了()
的故事:幸感动天、虞舜耕田
大离治水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场面
祭祀区
C.禅让制的推行过程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悠入
14.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
武美每中分布区
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
殷
;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部邑
多网格式布局(见右图),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凸
A.商朝的王室生活很奢侈
B.夏朝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绿松石器作坊
作坊
C.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D.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寄漏作坊
七年级历电试卷2永春一中七年级阶段检测历史科试卷 参考答案 2024.1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B C B C B B C A C D D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B B B B A D C C C B D D C
29.(1)旗号:尊王攘夷(2分)
(2) 判断:不正确。(1分)
理由:评价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1分)
①消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1 分)
②积极影响:在争霸兼并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
展,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为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5 分)各民族在频繁
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有利于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1.5 分)
30. (1)标志:①农作物种植 ②饲养家畜 ③制作陶器 ④磨制石器的发展(一点 1 分,4 分)
(2)名称: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1 分)图二是干栏式建筑;(1 分)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1 分)
说明:人类适应自然、因地制宜。(1分)
(3)特点:华夏族由错综杂处的不同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或: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分)
战役:阪泉之战、涿鹿之战。(2分)
31. (1)制度:①公:禅让制(1分), ②家:世袭制(1分);
方式:③禅让制:贤德(1分), ④世袭制:血缘(1分)
(2)制度:分封制(1 分);依据: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1分)
积极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2分);
(3)变化:分封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1 分)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
治权。(1 分)
认识:①制度变革要适应本国国情; ②制度变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
③制度变革要符合时代潮流等; ④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答
出 1 点即可,2 分)
32. ⑴历史时段:东周(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21 年)(1 分)
(2) 人物 1: ; 人物 2 : (1分)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2 分) ①②③④⑤⑥酌情采用
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 分) ①②③④⑤酌情采
用
论述:①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
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2分)
②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经过变法
魏国迅速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2 分)
③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
发展经济,增强军力。经过变法楚国迅速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战
国七雄之一。(2 分)
④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推行以“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一系列改革
措施,使秦国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
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
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 分)
⑤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能
与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相抗衡的诸侯国。(2 分)
⑥公元前 256 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
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
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2 分)
结论:综上所述,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
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可见,杰出历史
人物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或:可见,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2分)(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