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3七上·惠来期末)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2.(2023七上·惠来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4.(2023七上·惠来期末)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5.(2023七上·惠来期末)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该诗反映哪个时期?(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东汉末年 D.战国时期
6.(2023七上·惠来期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的策略是( )
A.联吴抗曹 B.联曹抗吴 C.独霸一方 D.消灭曹昊
7.(2023七上·惠来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评书《曹操》 B.小说《三国演义》
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
8.(2023七上·惠来期末)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9.(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10.(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1.(2023七上·惠来期末)公元280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曹操 B.司马炎 C.孙权 D.司马懿
12.(2023七上·惠来期末) 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13.(2023七上·惠来期末)《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股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生产技术高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4.(2023七上·惠来期末)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气候条件
C.有效的经济措施 D.大量南迁的劳动力
15.(2023七上·惠来期末)如下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当时( )
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战乱频繁
C.男女平等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16.(2023七上·惠来期末)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7.(2023七上·惠来期末)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18.(2023七上·惠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19.(2023七上·惠来期末)《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20.(2023七上·惠来期末)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21.(2023七上·惠来期末)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2023七上·惠来期末)如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
23.(2023七上·惠来期末)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24.(2023七上·惠来期末)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25.(2023七上·惠来期末)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 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26.(2023七上·惠来期末)“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27.(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28.(2023七上·惠来期末)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9.(2023七上·惠来期末)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0.(2023七上·惠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三小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3分)
31.(2023七上·惠来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
(1)孔子生活在哪一时期?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了使教育在民间发展,他提出什么主张?
(2)图中甲、乙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有什么不同?并说明不同的主要原因?
(3)仔细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后孔子和儒家(儒学)的地位怎样?
32.(2023七上·惠来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料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什么机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哪里?东汉时期班超派甘英出使哪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33.(2023七上·惠来期末)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反映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阶段)的特征?概括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迁都,他还推行哪些汉化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刺史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
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吴。孙权建立了吴国,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5.【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内容记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实。当时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经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军阀之间为了利益,相互攻伐征战,导致社会生产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曹操的诗句就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C项正确;
曹操生于155年,220年去世,看不到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景象,排除AB项;
材料内容与战国时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末年的认识。
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信息可知,这段话表明,诸葛亮想要联合孙权的吴抗击曹操,A项正确;
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最原始的资料,D项正确;
AB都经过了艺术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B项;
C对三国时期没有记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三国志·魏书》 ”是历史文献; “ 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 ”是考古成果;因此,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符合题意;
B:家族族谱的记载,排除;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排除;
D:安阳的悠久历史,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需认真分析题干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
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
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
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沟通了中外文明,不符合史实;
B.消除了民族矛盾,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內迁,他们和汉族杂居,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促进了道教产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1.【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废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中国历史进入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时代,B项正确;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排除A项;
孙权和司马懿并未统一全国,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西晋相关知识的掌握。
12.【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由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股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技术,排除A项;
材料无关海外贸易,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人口南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放的认识。
1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正确;
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有效的经济措施,均是南方具有的有利条件,不是北方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开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5.【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北朝的贵族妇女也穿着汉服,北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贵族妇女穿汉服,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
北朝妇女穿着汉服,不能反映出当时北方战乱频繁,排除B项;
图片中贵族妇女穿着汉服,没有男子服饰的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排除C项;
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政局混乱,无法从贵族妇女穿汉服反映出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6.【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影响是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ABD三项和题干图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小满的时候就要赶紧锄麦种杂粮,如果过了小满,十天不种就不能收获了,所以这体现了先民强调不误农时。
A项强调不误农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材料给到的信息是锄麦种杂粮,没有提到主张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
C项关注农具革新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谚语中的农业生产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项符合题意;
B:贾思勰所著《齐民要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B项不符合题意;
C: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C项不符合题意;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19.【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 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看出,这部书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非常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不符合题意;
B.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不符合题意;
C. 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木皆兵出自于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后,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导致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到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东晋士兵,开始感到有所畏惧,这一情景就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D正确;
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A错误;
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是倒屣相迎,B错误;
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船借箭等,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理解和识记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2.【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属于少数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重文轻武属于北宋时期的治国策略。材料信息不包括C项;
图片中陶俑“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体现出艺术表演。材料中陶俑的着装和艺术表演体现出北魏民众的生活的面貌,A、B和D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重文轻武的认识。
23.【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顺应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进行改革,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知,与钟繇有关。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A项正确;
胡昭擅长隶书,排除B项;
王羲之擅长行书,排除C项;
颜真卿擅长行书和楷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锺繇的书法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可知,“雪飞天”的造型融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飞天”,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C项正确;
题干中国元素没有涉及道路、理论、制度信息,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自信的相关史实。
26.【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蠃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统一六国,相关历史人物是秦始皇,C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排除A项;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排除B项;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相关知识的掌握。
27.【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①处的政权是东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西晋灭亡,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
28.【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
A项生产技术的进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环保意识的增强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D两项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9.【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
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因素从经济、科技等方面,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不符合题意;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31.【答案】(1)时期:春秋;核心思想:仁;主张:有教无类。
(2)不同: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主要原因:甲是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儒学,定法家于一尊;乙处在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地位空前提高。
(3)地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不同:根据图示可看出,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如图在秦朝,儒学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可以联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推崇法家的政策,它是对儒学文化的极大摧残——大量儒家典籍被烧毀. 儒生被杀害而到了汉朝,儒学地位空前提高,可以想到这是董仲舒创办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而导致的,自此儒家文化成封建正统思想,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尊崇。
(3)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 时期:春秋;核心思想:仁;主张:有教无类。
(2) 不同: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主要原因:甲是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儒学,定法家于一尊;乙处在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地位空前提高。
(3) 地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相关知识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不同:根据图示可看出,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如图在秦朝,儒学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可以联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推崇法家的政策,它是对儒学文化的极大摧残——大量儒家典籍被烧毀. 儒生被杀害而到了汉朝,儒学地位空前提高,可以想到这是董仲舒创办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而导致的,自此儒家文化成封建正统思想,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尊崇。
(3)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2.【答案】(1)时间:公元前138年;机构:西域都护。
(2)起点:长安;国家:大秦。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机构:结合所学可知, 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起点:根据图二的“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长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3)作用:根据材料“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 时间:公元前138年;机构:西域都护。
(2) 起点:长安;国家:大秦。
(3)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机构:结合所学可知, 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起点:根据图二的“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长安;
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3)作用:根据材料“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3.【答案】(1)阶段:魏晋南北朝;主要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2)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阶段:根据材料一、二“西晋”“十六国”“北魏”等信息得出魏晋南北朝;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统治时期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因此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实行改革;
汉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故答案为:
(1) 阶段:魏晋南北朝;主要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2) 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阶段:根据材料一、二“西晋”“十六国”“北魏”等信息得出魏晋南北朝;
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统治时期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因此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实行改革;
汉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3七上·惠来期末)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刺史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2.(2023七上·惠来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3.(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
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七上·惠来期末)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吴。孙权建立了吴国,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5.(2023七上·惠来期末)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该诗反映哪个时期?(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东汉末年 D.战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内容记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实。当时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经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军阀之间为了利益,相互攻伐征战,导致社会生产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曹操的诗句就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C项正确;
曹操生于155年,220年去世,看不到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景象,排除AB项;
材料内容与战国时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末年的认识。
6.(2023七上·惠来期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的策略是( )
A.联吴抗曹 B.联曹抗吴 C.独霸一方 D.消灭曹昊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信息可知,这段话表明,诸葛亮想要联合孙权的吴抗击曹操,A项正确;
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的认识。
7.(2023七上·惠来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评书《曹操》 B.小说《三国演义》
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最原始的资料,D项正确;
AB都经过了艺术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B项;
C对三国时期没有记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8.(2023七上·惠来期末)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三国志·魏书》 ”是历史文献; “ 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 ”是考古成果;因此,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符合题意;
B:家族族谱的记载,排除;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排除;
D:安阳的悠久历史,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需认真分析题干即可。
9.(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
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
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
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沟通了中外文明,不符合史实;
B.消除了民族矛盾,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內迁,他们和汉族杂居,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促进了道教产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1.(2023七上·惠来期末)公元280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曹操 B.司马炎 C.孙权 D.司马懿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废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中国历史进入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时代,B项正确;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排除A项;
孙权和司马懿并未统一全国,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西晋相关知识的掌握。
12.(2023七上·惠来期末) 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13.(2023七上·惠来期末)《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股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生产技术高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由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股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技术,排除A项;
材料无关海外贸易,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人口南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放的认识。
14.(2023七上·惠来期末)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气候条件
C.有效的经济措施 D.大量南迁的劳动力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正确;
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有效的经济措施,均是南方具有的有利条件,不是北方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开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5.(2023七上·惠来期末)如下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当时( )
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战乱频繁
C.男女平等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北朝的贵族妇女也穿着汉服,北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贵族妇女穿汉服,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
北朝妇女穿着汉服,不能反映出当时北方战乱频繁,排除B项;
图片中贵族妇女穿着汉服,没有男子服饰的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排除C项;
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政局混乱,无法从贵族妇女穿汉服反映出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6.(2023七上·惠来期末)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影响是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ABD三项和题干图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3七上·惠来期末)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小满的时候就要赶紧锄麦种杂粮,如果过了小满,十天不种就不能收获了,所以这体现了先民强调不误农时。
A项强调不误农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材料给到的信息是锄麦种杂粮,没有提到主张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
C项关注农具革新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谚语中的农业生产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023七上·惠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项符合题意;
B:贾思勰所著《齐民要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B项不符合题意;
C: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C项不符合题意;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19.(2023七上·惠来期末)《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 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看出,这部书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非常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不符合题意;
B.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不符合题意;
C. 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3七上·惠来期末)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3七上·惠来期末)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木皆兵出自于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后,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导致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到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东晋士兵,开始感到有所畏惧,这一情景就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D正确;
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A错误;
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是倒屣相迎,B错误;
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船借箭等,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理解和识记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2.(2023七上·惠来期末)如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属于少数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重文轻武属于北宋时期的治国策略。材料信息不包括C项;
图片中陶俑“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体现出艺术表演。材料中陶俑的着装和艺术表演体现出北魏民众的生活的面貌,A、B和D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重文轻武的认识。
23.(2023七上·惠来期末)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顺应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进行改革,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3七上·惠来期末)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知,与钟繇有关。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A项正确;
胡昭擅长隶书,排除B项;
王羲之擅长行书,排除C项;
颜真卿擅长行书和楷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锺繇的书法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2023七上·惠来期末)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 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可知,“雪飞天”的造型融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飞天”,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C项正确;
题干中国元素没有涉及道路、理论、制度信息,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自信的相关史实。
26.(2023七上·惠来期末)“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蠃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统一六国,相关历史人物是秦始皇,C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排除A项;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排除B项;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相关知识的掌握。
27.(2023七上·惠来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①处的政权是东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西晋灭亡,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
28.(2023七上·惠来期末)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
A项生产技术的进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环保意识的增强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D两项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9.(2023七上·惠来期末)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
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2023七上·惠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因素从经济、科技等方面,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不符合题意;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三小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3分)
31.(2023七上·惠来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
(1)孔子生活在哪一时期?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了使教育在民间发展,他提出什么主张?
(2)图中甲、乙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有什么不同?并说明不同的主要原因?
(3)仔细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后孔子和儒家(儒学)的地位怎样?
【答案】(1)时期:春秋;核心思想:仁;主张:有教无类。
(2)不同: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主要原因:甲是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儒学,定法家于一尊;乙处在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地位空前提高。
(3)地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不同:根据图示可看出,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如图在秦朝,儒学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可以联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推崇法家的政策,它是对儒学文化的极大摧残——大量儒家典籍被烧毀. 儒生被杀害而到了汉朝,儒学地位空前提高,可以想到这是董仲舒创办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而导致的,自此儒家文化成封建正统思想,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尊崇。
(3)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 时期:春秋;核心思想:仁;主张:有教无类。
(2) 不同: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主要原因:甲是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儒学,定法家于一尊;乙处在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地位空前提高。
(3) 地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相关知识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不同:根据图示可看出,甲对孔子和儒家的认可程度最低,乙最高;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如图在秦朝,儒学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可以联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推崇法家的政策,它是对儒学文化的极大摧残——大量儒家典籍被烧毀. 儒生被杀害而到了汉朝,儒学地位空前提高,可以想到这是董仲舒创办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而导致的,自此儒家文化成封建正统思想,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尊崇。
(3)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2.(2023七上·惠来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料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什么机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哪里?东汉时期班超派甘英出使哪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答案】(1)时间:公元前138年;机构:西域都护。
(2)起点:长安;国家:大秦。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机构:结合所学可知, 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起点:根据图二的“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长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3)作用:根据材料“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 时间:公元前138年;机构:西域都护。
(2) 起点:长安;国家:大秦。
(3)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机构:结合所学可知, 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起点:根据图二的“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长安;
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3)作用:根据材料“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3.(2023七上·惠来期末)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反映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阶段)的特征?概括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迁都,他还推行哪些汉化措施?
【答案】(1)阶段:魏晋南北朝;主要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2)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阶段:根据材料一、二“西晋”“十六国”“北魏”等信息得出魏晋南北朝;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统治时期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因此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实行改革;
汉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故答案为:
(1) 阶段:魏晋南北朝;主要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2) 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阶段:根据材料一、二“西晋”“十六国”“北魏”等信息得出魏晋南北朝;
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统治时期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因此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实行改革;
汉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