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答案)

2024-2025学年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历史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分)
1.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
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这反映( )
A.农业生产获得巨大发展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手工业生产工艺已经成熟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2.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诸侯承担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政权更迭日益频繁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4.西晋灭亡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5.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此观点旨在强调( )
A.北方各族内迁带来灾难 B.北方各族推进江南开发
C.文明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D.北方各族文化更为先进
6.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 惟钱而已。”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攀附门第 B.醉心功名 C.骄奢享乐 D.推崇经商
7.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8.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农民准确把握农作物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保障。下列著作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的是(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黄帝内经》 D.《水经注》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其意在说( )
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北魏改革直接完成大一统
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基 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10.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11.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描述了少数民族贵族宴饮、农民耕种等场景,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材料说明了该时期( )
A.政治的稳定 B.南北的对峙
C.江南的开发 D.民族的交融
12.“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依次是( )
A.韩、燕、赵、魏 B.宋、齐、梁、陈
C.秦、汉、西晋、东晋 D.魏、蜀、吴、北周
二、综合题(2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工具、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
——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最早使用材料一中耒耜进行农耕生活的我国原始居民有哪些?(答出一个即可)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与居民对应)(3分)
图二农具最早出现什么时期?被史学界称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三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14.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 汉文帝特别下诏, 重中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梁,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堪、车箱渠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 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早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采取的政策。(3分)
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背景。(3分)
根据材料三,简述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往密切,江南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历史时序——知变迁】
材料一
【关键之战——知胜负】
材料二 曹操的兵力有20余万,对方只有5万人。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溃。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江南开发——知原因】
材料三 《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一①和②分别指的是什么政权?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3分)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你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列举两个)
(3分)
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三、论述题 (10分)
16.列三幅地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战役的形势图。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以“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战役”为题,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短文。
图一官渡之战 图二赤壁之战 图三淝水之战
结合形势图,写出三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战役结局及影响,三次战役有何共同特点 同时谈谈你对战役有何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B C C D B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3.(1)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农作物:水稻。(或者:半坡原始居民;粟)
(2)时期:春秋。“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牛耕。
(3)最主要因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14.(1)政策:汉朝通过减免租税来减轻农民负担;曹魏时期通过开凿沟渠,改善灌溉条件,发展农业。
(2)背景: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3)具体表现:①农业生产技术改进;②农作物品种增加;③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④耕地面积增加;等等。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
15.(1)政权:①吴国(东吴)②东晋。特征:政权分立或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
(2)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列举两例即可)。
(3)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生产等。
16.观点:三次战役都以少胜多,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述: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它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胜利,此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同时该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是一场决定性战役,它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
总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