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迎新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C C C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B B D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A A B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50分)
二、材料分析题
26.(1)农产品商品化过程加快;高产作物得到推广;全国作物生产布局出现新变化;全国耕地面
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复种制多熟制推广;精耕细作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扬。(任答三点即可)
(2)“重本抑末”等传统观念动摇;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冲击;婚姻观念变化,重视财富、淡化出身门第;对女性的态度变化;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等。(任答四点即可)
(3)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欧洲;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束缚。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滞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专制主义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八股取士;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和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文化自大主义的影响。
27.第一组: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党的革命纲领逐渐符合中国国情。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无法指导近代民主革命;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组:从国民大革命到南昌起义,党对革命领导权的认识不断深入。国民大革命时期,党缺乏对中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革命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创;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古田会议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独立领导军队取得不断胜利。
第三组:从“以俄为师”到“星火燎原”,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逐渐正确。党成立初期,照搬俄国革命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不利于革命发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以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步入正道。
第四组: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加强。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总结了失败教训,纠正了右倾错误,确定了总方针,中国革命进
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新阶段;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综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国情为核心,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8.(1) 发展特点: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快;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范围不断拓展。
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竞争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形势:我国需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世界贸易的秩序。临汾新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迎新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占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洞穴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 B.居住遗址有明显用火痕迹
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 D.高级繁葬中出土雕花骨筒
2.距今5000年左右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存在大量积石冢群。这些积石冢群不仅墓葬形式多样,而且随葬品种类和数量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分工的细化 B.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分化
C.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D.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3.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 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社会发展的许多方案,下列主张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6.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三十多个,涵盖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多个领域。这些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部分药方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针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由此可见,汉代( )
A.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医学体系呈现多元发展态势
C.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D.医学发展研究注重理论创新
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8.公元494年,孝文帝亲自主持祭祀太庙之礼,派人将祖宗牌位护送至洛阳。此外,孝文帝还营造了与太庙相配套的明堂,增添庙中的祭祀用品。每当遭遇重大事件时,孝文帝便会亲自告谒太庙,以期获得祖先的庇佑。孝文帝此举旨在 ( )
A.推动民族交融 B.维护鲜卑族传统
C.提升统治权威 D.营造改革的氛围
9.唐代杜佑的《通典·食货典》中记载:“建中新令,(将所有赋税)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其他杂税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浮浪(游民)悉收,规避无所”。由此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
A.利于规范税目和增加税收 B.缓解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D.旨在提高政府征税效率
10.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宗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处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这一变化( )
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B. 使行政中枢一分为二
C. 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11.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 )
A.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
12.从康熙至嘉道时期,在江宁、苏州等地出现了许多“账房”,由大商人开设,有的雇匠制造,有的将原料分给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这体现了( )
A.商帮具有地域特色 B.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C.新的雇佣关系发展 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13.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4.1902年,盛宣怀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臣往返电商,并邀同驻沪各领事,倡成东南互保之约。中外协力,上下同心,坚持数月,幸得无事。”“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 )
A.证明地方督抚抵制了列强渗透 B.侧面反映出晚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弱化
C.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在华工具 D.印证新政威胁了地方督抚的直接利益
15.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国产纱锭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内地的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 (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忽视重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落后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外资控制严重
16.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后呼吁:“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陈独秀也认为:“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也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制则一也。”二者都认为( )
A.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 B.思想启蒙势在必行
C.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 D.共和制优于立宪制
17.遵义会议后,中共先后派陈云等八位同志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然而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则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正确的就执行、错误的就抵制和批评的态度。这说明遵义会议( )
A.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点 B.完全维护了共产国际的权威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实行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
18.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 ‘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的背景是 (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改变 D.国共和平谈判
19.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其敌后活动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各地国营粮食公司即开始在市场上积极开展收购工作。国家准备了充足资金和大量布匹向农民购粮、换粮,并将所收粮食及时运到各大城市。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支持工业建设 B.统一物资管理
C、稳定市场物价 D.实施计划经济
21、1956年12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年4月周恩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2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反帝反修”、70年代的“一条线”(团结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再到欧洲一条战略线上的国家,抵抗苏联)、80年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及21世纪初“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转变。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 )
A.外交政策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 B.外交方式具有多元性特点
C.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已形成全方位外交的格局
23. 1984年,安徽商人年广九创办的“傻子瓜子”雇佣人数已达140人。对此,社会上有人批判年广九是“资本家复辟”。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
A.思想解放有待进一步深入 B.真理标准讨论势在必行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D.城市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24..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242个科研机构的转制方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率先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领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全国转制科研机构中第一个注册的企业法人单位。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企业成为科研工作主体
C.科研指导方针的调整 D.国家下放行政审批权力
25.2021年习近平庄严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取得的根本保障是 ( )
A.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B.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D.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二、材料分析题
26.【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 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 “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 而疏于男子之纵欲”, 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8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上面四组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从四组图片中任选两组,予以论证。(要求:角度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临汾新华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