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百日冲刺小题特训: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答案)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小题特训
1.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以炊器划分,长江流域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各地区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交流内容主要是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精粹。据此可推知( )
A.炊具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 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长江流域是饮食文化的发源地 D.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2.在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中发现了众多“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还有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等。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三皇五帝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
C.当时中国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D.二里头文化是华夏文明主流
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 )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D.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
4.据《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载,鲁氏小宗季寤、公鉏极不得志于季氏;而叔孙氏小宗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都投靠阳虎(是鲁国公卿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孙辄更叔孙氏,已更孟氏”。此类事件的发展( )
A.利于强化贵族政治等级秩序 B.缓和了贵族统治集团的矛盾
C.颠覆了西周创制的礼俗文化 D.加速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5.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6.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
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 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
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 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
7.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8.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有相通之处。由下表中的论述可推知(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人民,兼利天下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秦国统一的必然 B.诸子思想的做合
C.社会变革的趋势 D.集权制度的完善
9.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 )
A.君主至上的地位逐渐形成 B.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
C.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D.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
10.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国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防范外族对边关的侵扰
C.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 D.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
11.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12.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而始皇的乾纲独断剥夺了六国百姓过渡、适应的时间,这就使得百姓的不满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愈发积累,造成剧烈的后果。这可以用来解释( )
A.秦朝祚短运促的社会原因 B.分封制更符合秦朝的国情
C.意识形态阻断了制度变革 D.郡县制度遭到全社会反对
13.文献记载:汉初“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这表明汉初( )
A.已埋下王国叛乱的隐患 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完全继承秦朝政治制度 D.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14.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的重要手段
15.游侠是古代社会尚武的群体。西汉初,游侠不仅参与社会政治事务,且与豪族结合,逐渐形成游侠集团。而汉武帝任用酷吏捕杀游侠,不断压缩游侠的活动空间。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尚武转为尚文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统治秩序不断强化 D.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长江流域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各地区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可知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不同地域文明在炊器使用上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却存在密切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里头遗址中有最早的城市干道网、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群、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和玉质礼器等,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故C项正确。三皇五帝属于神话传说,其可信度还需要考古发掘的证实,并不完全是真实可信的,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未提及二里头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与分封制相符,而分封制是用血缘关系维系的,C正确;西周并未建立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A;西周并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排除D。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鲁氏小宗季寤、公组极不得志于季氏,而叔孙氏小宗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都投靠阳虎,阳虎欲借助他们夺取权力,这说明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D项正确;材料中的事件不利于强化贵族政治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会加剧贵族统治集团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的事件不利于西周创制的礼俗文化,但“颠覆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土地归国家所有,农官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这主要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故选B项;中央集权在秦朝以后出现,排除A项;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排除C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以后出现,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至元的地图绘制都强调中国的在天下的地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对区域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中国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使得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据材料判断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天下图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A项有一定道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到汉至元时期“天下图”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图新增内容但仍坚持传统宇宙观,都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古人“天下观”的深刻影响,D项有一定道理;题干中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天下图”的演变展开,没有涉及“中学西渐”对世界文化内涵的丰富作用,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宗室贵族相互倾轧……大家族分为小家庭”可知,春秋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适应了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说明社会转型趋势明显,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度不断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度虽遭到破坏,但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礼乐制度不复存在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宗室贵族相互倾轧…官府析分登记”可知,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伦理道德日益败坏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古文: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 大致意思: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 选择C: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儒家、杂家等虽“百家异说”,但都把国家统一、天下稳定当作政治理想,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流派的共同诉求,即实现国家统一,这推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古文: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大致意思:统一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古文: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大致意思:世道混乱没有比无天子更严重的了。没有天子(的束缚),强者战胜弱者……无法止息
排除A:材料表明孟子、荀子等有着共同诉求,即实现国家统一,但并未说明一定由秦国来统一六国。排除B:材料说明诸子思想旨趣有相通之处,但不等于“融合”。排除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时期,战国时期只是萌芽,并未“完善”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选择D:根据材料信息“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可知,秦朝最高权力从宗族向君主集中。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最高权力由宗族向君主的集中,而非君主至上的地位。排除B、C:材料无法反映出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且“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与材料主旨无关。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秦立国以来设置郡县来应对侵犯,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防范外族对边关的侵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体系,并非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排除A项:犬戎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郡县制的设置是为对抗少数民族威胁,并非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秦朝郡县制、焚书坑儒和汉代独尊儒术,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观念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实践,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构建,D项正确;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家国同构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秦朝时期,传统的分封思想依然存在,六国百姓不能完全接受秦朝的思想和制度,秦始皇激进的制度建设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成为秦朝祚短运促的社会原因,A项正确;秦朝时井田制已经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已经丧失,分封制不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B项排除;C项中“阻断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天子之相……;诸侯之相……“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天子列卿……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则御已齐矣”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分封制下天子的相与诸侯的相在地位、等级、掌印等方面均无差别,只是在俸禄上略高,天子的列卿、卫御与诸侯的列卿、卫御在地位、待遇上也基本无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诸侯国的势力,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
15.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年游侠得到发展,这与西汉初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相关,宽松的政策为游侠生存提供了土壤;汉武帝为加强社会控制,消除可能存在威胁统治的因素,势必需要将游侠剪除,这反映出国家统治秩序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侧重体现游侠生存空间被压缩,无法体现社会整体矛盾日益尖锐,排除A项;国家对尚武力量进行打击,并不代表国家由尚武转向尚文,排除B项;材料针对游侠的举措主要是为了整顿社会秩序,并非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百日冲刺小题特训: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