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百日冲刺小题特训: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小题特训
1.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2.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南迁( )
A.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 D.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
3.嘎仙洞(拓跋鲜卑祖庙所在地)石刻中记载:“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阐扬玄风,增构崇堂”;鲜卑贵族元怀墓志中写道:“姓元,讳怀……河南洛阳乘轩里人……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这可用来佐证( )
A.北魏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B.鲜卑族封建化的历程
C.南北方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孝文帝迁都成效显著
4.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5.学者范恩实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羁縻府州制度,改变了秦汉以来非华夏族群内附即设正州(郡)正县、朝贡则止于册封的二分法,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这一观点认为该制度(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体现了统治者一体而治的治国理念
C.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D.是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结合的产物
6.这种“江东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它的发明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B.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变
C.符合政府的统治需要 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7.唐朝前期,税收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和分配。唐朝后期,中央政府则根据大历十四年(779年)的收成和人口,制定税额,并分派给各地政府进行征收,地方政府征收上来的税收,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部分。这一变化( )
A.深受政局变动的影响 B.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D.有助于解决藩镇割据
8.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命权,却必须根据中正官的评定来授官,不得擅自做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员 B.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公正
C.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 D.抑制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9.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须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 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10.唐代前期,门下省给事中的封驳主要针对官员上奏的文书。唐代中后期,尽管还保留了门下省对上、下行文书的审核之职,但其对上行文书的驳正逐渐减少,对制敕文书的封还成为其最主要的职掌。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门下省的职权重心发生转移 B.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C.中央权力制衡机制趋于完善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11.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12.780年,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中央与地方的两税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 )
项目 收入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13.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
时期 僧人名号命名特点
三国 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
东晋 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
隋唐 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
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B.佛教逐渐本土化
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 D.三教合一的盛行
14.唐代的炼丹著作《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即记录了火药的诞生。到北宋时,政府开始组织有关火药与火器的大规模生产,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官方作坊要求工匠熟背制造程序,严禁外传,同时禁止硫磺、硝石出境,特别是流向辽国。据此可知( )
A.专制主义制约科技进步 B.政府行为主导科技发展
C.宋代火药技术已趋成熟 D.华夷观念影响科技交流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近乎佯狂的玄学家,大都兼长《老》《庄》,鄙视名教,自此“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以支道林、竺法雅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僧,在用《老》《庄》学说来比附教义、解释佛经的同时,还参与谈玄。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传统儒学的包容性 B.胡汉交流的频繁性
C.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D.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保障了”的说法太过绝对,不能依赖禅让方式就实现政治的和平稳定,排除A项;“放弃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政权的延续仍是家天下,排除B项;皇帝下诏主动退位,本质上是被迫的行为,权臣实质上仍是夺取了皇帝的权力,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选择B: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与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混居,促进了南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差距缩小。排除C:C项夸大了北民南迁的影响。排除D: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提示: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孝文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嘎仙洞石刻记载了鲜卑族南迁中原洛阳,旨在通过迁都洛阳来推进鲜卑族主动融入中华大家庭;而元怀墓志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汉姓等内容,这可用来佐证鲜卑族的封建化历程,B项正确;嘎仙洞石刻记载了鲜卑族南迁中原并学习汉文化,元怀墓志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汉姓等内容,两则史实均不能佐证北魏政权的华夏正统( 华夏正统地位的含义包括 占据中原;传承华夏文化;被后世认可)地位,排除A项;两则史实涉及的是北魏鲜卑族迁都洛阳,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嘎仙洞石刻反映的是北魏鲜卑族迁都洛阳,并没有反映孝文帝迁都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广泛储备,B项正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根据图片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看不出南移趋势明显,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可知,唐朝想要在中原和边缘地区都推行郡县制,体现了地方治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羁縻府州制度是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下不可能推行羁縻府州制度,排除A项。羁縻制度是指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行政长官,但需受中央设置的都护官员辖制,该措施加强了边疆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排除C项。羁縻州推行郡县制体现了羁縻思想和中央集权的结合,并非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的结合,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曲辕犁。选择C:曲辕犁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符合政府的统治需要。排除A、B:曲辕犁是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无关,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的生活质量。排除D: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唐朝前期,税收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和分配”“唐朝后期……分派给各地政府进行征收……‘上供、送使、留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成,唐中央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地方在税收方面的权力变大,这不利于中央统一征收和分配税收,促使税收的征收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这表明政局变动影响税收制度,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的结论,排除B项;部分税收由地方留成不利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地方在税收方面权力的扩大,不利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思路。材料要求分析九品中正制实施的影响。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政府长官只能根据中正官的评定授官,二者各司其职。第三步,选项分析。品评权与任用权分开,中正官与掌握用人权的政府官员形成了牵制,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仅表明在官员选拔中,中正官与政府长官都不能擅自做主,不涉及被选对象的才学,也无法确保公正,更起不到抑制门阀士族势力的作用,因此,排除A、B、D三项。
9.答案:D
解析:唐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根据材料可知,在唐代,获得了任官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被授予官职,而是进入“待选”,去吏部、兵部番上是官员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散官番上起到了培训候补官的作用,故选D项。这一制度既涉及文官也涉及武官,无法体现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才选拔的标准,排除B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僵化,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后期,门下省对上行文书的驳正减少,对制敕文书封还成为其主要职掌,说明门下省职权重心发生转移,更加侧重对皇帝的层面,故选A项;门下省对制敕文书封还成为其主要职掌说明门下省对皇权的限制强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门下省职掌重心的变化,并未提及制衡机制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赋税制度。选择C:从材料的图片明显可以看出是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应该是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时。排除A:租庸调制应该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排除B:租庸调制下以庸代役有利于减轻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排除D: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无论是钱税还是粮税,都是地方留成额占收入总额的比重大,中央占比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占有了大量税额,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故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实施前后政府收入与支出,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和负担减轻的结论,排除A、C两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等信息可得出,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佛教的僧人名号命名很多都以中国的山海地名命名,反映出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历程,排除A;从材料的命名并不能看出规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派别,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盛行,排除D。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辽是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北宋政府禁止硫磺、硝石出境,流向辽国,这是因为北宋将辽视为“夷”,担心火药技术和原料流入辽国会增强辽国的军事力量,威胁自身安全。这种做法体现了华夷观念对科技交流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北宋政府禁止火药相关技术和原料外流,特别是流向辽国,没有体现专制主义对科技进步的制约。专制主义主要是指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对火药技术研发等科技进步方面的阻碍内容,排除A项;虽然北宋政府组织火药与火器的大规模生产,但不能就此说明政府行为主导科技发展。因为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火药技术的研发、改进等科技进步环节起到主导作用,只是在生产和保密方面有所作为,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宋代火药技术成熟与否的相关内容,如技术指标、火药性能等方面的信息来表明技术已趋成熟,所以不能得出宋代火药技术已趋成熟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材料反映玄学家推崇道家思想,排斥传统儒学,而佛教人士借用道家思想解释佛教经义。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故C项正确。传统儒学的包容性表现为儒学开放兼容其他思想学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表现为外来宗教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接受本土文化的改造,从而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本土特色,排除D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百日冲刺小题特训: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