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模》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C C D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A C D
17.(1)元朝与罗马行省制度的不同点显著。元朝行省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旨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四级地方政权体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标志着省制的开端。而罗马行省制度则源于海外扩张,旨在巩固对征服地区的统治,其行省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由罗马国家掌握,且更侧重于城市的管理,特别是赋予对罗马友好的城市较大自治权。
(2)元朝与罗马行省制度在影响上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的强化上。两者都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同时,这两种制度都重视地方行政制度的构建,确保了地方的有效治理。此外,两者都体现了对地方统治的高度重视,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8.(1)概况:列强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废除领事裁判权;与英美就领事裁判权达成妥协。
(2)历史意义:恢复了部分国家主权,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逐步瓦解;巩固了中美、中英战时盟友关系,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中国构建去殖民地化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
19.(1)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道路畅通;个人作用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2)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论述:中国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乱神”,中国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举一反三等精神品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以培养合格的百姓“父母官”为目的,重视关系民生的科技的传承;统治者重视医学、天文历算等实用之学,并通过科举制和官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
但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表现是:中国古代教育推崇“学而优则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仍为儒家经典,重视道德人伦和精神修养、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官学的科技教育局限于为帝王服务,重实用、轻理论;中国古代特定行业的技术教育极其强调血缘或师承,封闭性强,容易导致技术失传。
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利又有弊,既促成了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又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落后。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届高三一模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据考古发掘,山东城子崖遗址自下而上呈现出三层叠压。最下层是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黑陶文化层”,其出土的陶器、卜骨与殷墟出土相近;第二层为岳石文化层,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第三层为周文化城址,出土较多的铜器。据此,可推知( )
A.该遗址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B.黑陶文化是商周文化的直接来源
C.该遗址有力证明了夏王朝的存在
D.该遗址印证了远古文明演进历程
2.(本题3分)明朝初年,日本使者嗐哩嘛哈在明太祖朱元璋询问日本风俗时,写了一首诗《答大明高皇帝问日本风俗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该诗可印证日本( )
A.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B.全盘接受唐代制度
C.被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 D.传承中国上古文化
3.(本题3分)如图是苏联1937年的一幅宣传画《我们学开车》。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女性( )
A.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
C.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D.积极接受西方物质文明
4.(本题3分)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本题3分)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形成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以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形成稻作农业体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饮食结构的不同 B.地区交流的缺乏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生产技术的发展
6.(本题3分)1987—1991年我国国债市场转让统计表(单位:万元),对下述数据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年份 1978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国库券 238309 209417 1048864 3395479
国家建设债券 1484 466
重点建设债券 3776 1699 975 2949
保值公债券 109048 303300
合计 242085 212600 1159353 3701728
A.国家干预的强化 B.证券市场的活跃
C.对外开放的扩大 D.经济转型的推进
7.(本题3分)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苎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生产关系变革作用明显
8.(本题3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为筹饷银而举借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 )
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同时并存
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
9.(本题3分)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10.(本题3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11.(本题3分)下图是一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宣传画,该宣传( )
A.展现了民族复兴的自豪感 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斗志
C.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表明了近代国人第一次全面觉醒
12.(本题3分)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帝国在司法审判中,将“专业法官”和基层机构排除在法庭之外,国王和行政官员掌握了裁判权。案件往往由一两位官员裁决,官员充当的兼职法官所做判决具有强制性,堪比其行政决定。该举措( )
A.无助于苏美尔文明的扩展 B.与帝国中央集权的强化有关
C.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公平 D.推动了西亚楔形文字的流行
13.(本题3分)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 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等"。 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意在( )
A.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贯彻三三制的原则
C.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D.走和平建国的道路
14.(本题3分)据《战国策》记载,齐国孟尝君请门客冯谖“收责於薛”,孟尝君是薛邑土地、财富的最大拥有者,债户众多,冯谖受命后,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至薛邑后“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偏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借贷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B.信用体系崩坏阻碍经济发展
C.贫富分化加剧激化社会矛盾 D.民本思想盛行助推基层治理
15.(本题3分)1999年,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这20个成员国和国际组织中,有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也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到2015年,G20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G20的建立( )
A.说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 B.是区域集团化的显著成果
C.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D.标志着全球治理体系形成
16.(本题3分)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元朝初建,地方机构大体上仿宋、金旧制,分路、府(州)、县三级。但增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临时派遣机关,以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久后行省便成了常设的地方行政区域,形成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地方政权。元朝设置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摘编自李明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纲要》
材料二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每当筹建一个行省时,元老院首先对此行省作出原则决定,并派出“十人委员会”协同征服该地区的军事统帅具体执行,共同制定有关该行省的基本法规,确定行省内城市或公社的行政划分和法律地位。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行省由征服而来,被视为罗马国家的财产,其居民被视作外国投降者。在行省中各城市地位不一、视它们对待罗马的态度而定。少数对罗马忠实而友好的城市,列为自由城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元朝、罗马行省制度的不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行省制度其影响的相似点。(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对列强发表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列强对此作出反应,分别与中国订立了有限放弃在华特权的新约。1931年初,英美陆续在一些问题上作了让步,如同意放弃移审权等,但仍未能满足中国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年5月4日,国民政府自行公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取消了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此后,中国与英美之间先后达成了大致类似的妥协:中方同意将英美在上海的领事裁判权保留10年,将英国在天津的领事裁判权保留5年,英美则将其他各地领事裁判权立即取消。
——摘编自杨云鹏等《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1942年夏,太平洋战场局势好转,美国国内要求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给予中国平等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1942年9月初,美国向英国建议,最好趁日本还未与汪伪政权废除旧约,抢先废除旧约之时,这样才会达到加强中国抗战的决心、改善关系,以及“保证美英公民在其他友好的国家所拥有的一般权利”三个目的。英国对美国的看法表示赞同。1942年10月9日,美国国务院和英国政府分别发表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并解决有关细节问题,此外还表示要另签新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之换文》在华盛顿商定。该条约于5月20日在华盛顿交换批准。同一天,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的条约,5月20日在重庆互换批准书。
——摘编自杨耀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事略》
(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的中国废约运动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如表所示)
一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三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材料二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材料三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