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为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比例图,据此可推断,当时该地区(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出现了定居聚落
C. 以采集经济为主 D. 农作物种类丰富
2. 舜是我国历史上由传说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人物。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对舜的形象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墨子说“舜耕于历山,尧推荐他为天子”;韩非子认为舜用武力夺取政权,值得称赞。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政治立场影响学术观点
C. 治国理念趋于统一 D. 舜的历史形象已经定型
3. 如表为汉朝初年货币演化简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期 货币名称 货币政策
汉高祖时 英钱 允许民间私铸
汉文帝五年 四铢半两钱 废盗铸令,允许私铸
汉武帝元狩四年 皮币、白金币、三铢钱 郡国铸币
A. 中央集权加强 B. 推行盐铁官营 C. 商品经济发达 D. 货币制度紊乱
4. 如表为某历史著作中一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这章的主题为( )
第五章 第一节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 第二节南北政权的对峙 第三节士族政治与社会 第四节道教的成立与佛教的兴盛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 唐代,达官贵人的推荐、考生的名气和社会关系在官员的录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代考生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干谒”,即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权贵。杜甫在屡考不中之后,也不得不加入干谒者的行列。这表明当时( )
A. 科举制度需要调整完善 B.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 门第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 考试程序客观公正
6.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搜集到如下史料:“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只备纶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裁决机宜,悉由票拟”。该小组研究的是( )
A. 尚书省 B. 中书门下 C. 内阁 D. 军机处
7. 蒋廷黻在评价近代某次战争时提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这次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此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这次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称外国为“番弟”;而20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这一不同缘于( )
A. 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转变 B. 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农民阶级与清政府利益趋同 D. 民族矛盾上升主要矛盾
9. 如图是1912年和1921年中国机器面粉行业投资占比图,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B. 清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 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D.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10. 如图为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示意图,与该事件相契合的口号是(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1.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为此,党和政府进行了( )
A. 土地改革 B. 剿匪镇反 C. 抗美援朝 D. 银元之战
12. 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工业学大庆》,该作品旨在( )
A. 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 表明国民经济已经恢复
C. 宣传一五计划的成就 D. 强调东北地区的重要性
13. 1972年,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乘专机飞越了太平洋顺利到达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同年,中国将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送给了日本。70年代,中国还相继将熊猫赠与法国、英国、墨西哥等国家。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4. 如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 )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B. 旨在保障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
C. 凸显国家权力的来源 D. 完善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5. “92派”是指1992年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家。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实践者和受益者,由此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下海潮”。“92派”的出现是基于( )
A. 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思想 B. 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惯上我们认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向外供给丝绸等货物的商路,似乎丝路对我们没那么重要,但中国其实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获益方。丝路培养了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基因,不同时代,丝路承担的主题不同,魏晋隋唐的主题是“信仰”,两宋时期是“贸易”……北宋作为一个内敛的王朝,对比前朝虽然丢失了很多北方和西方的领土,但政府把外部联系的重心放在了南方的海道,真正的贸易时代到来。
材料二
材料三
——均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等
(1)列举史实说明丝绸之路在魏晋隋唐时期主题是“信仰”。
(2)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说明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堂乐歌——《勉女权》
学堂乐歌是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具体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自此“乐歌”课名正言顺地进入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对于新歌曲的创作,梁启超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又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如图为《勉女权》简谱,由秋瑾所创,刊印于1907年的《中国女报》,这首歌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堂乐歌之一。
——摘编自陈一萍《先行者之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堂乐歌出现的原因。
(2)结合《勉女权》塑造新女性形象,说明学堂乐歌广泛传唱产生的社会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投豆选举”场景:一张大桌子上摆着碗,每个碗代表着一名候选人,桌后站着一排排群众,手里都握着豆子,大家看好谁,就将豆子投入到谁的碗中。为此形成一首广泛流传的歌谣“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
——摘编自牛铭实《豆选》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摘自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结合材料一、二、对材料三观点进行合理阐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联中的中国记忆无联不成春,有联年更浓。写春联、贴春联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如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春联摘编。
时间 春联
1949年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努力建设新中国,彻底改造旧作风
1956年 互助组共同致富,高级社更进一步 祖国建设跨骏马,城乡面貌换新颜
1978年 辞旧岁转移工作重点,迎新春加快建设步伐 五谷丰登万家欢,百业俱兴万民乐
1981年 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百元 改革送福福临天下,开放致富富遍神州
1989年 十年巨变九州开盛景,四野新风五湖荡春潮 党风端正千家福,社会文明万户春
——摘编自莫非《春联的历史和创作》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春联·记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唐朝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丝绸之路与宗教的传播密不可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不同:唐朝海陆并举,宋朝海路交通发达。
原因: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政府重视海上贸易;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西学东渐,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有识之士将歌曲视为启蒙民众的重要工具。
(2)新形象:追求自由平等,自强自立,学习文化知识,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影响:改革社会旧习,鼓励女性摆脱传统礼教的精神枷锁,促进女性的思想解放;启迪民智,促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挽救民族危亡,推动民主革命的开展。
【18题答案】
【答案】观点: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阐释: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调动了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春联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着历史的发展,承载着时代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春联中“庆新生”“努力建设新中国”等内容表达了人民对于社会解放、获得新生的欢庆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成为新中国成立的时代记忆。
建国初期,国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春联中“互助组”“高级社”等内容展现了国家建设的新面貌,成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时代记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春联中“改革送福”“开放致富”“十年巨变”等内容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