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8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答案)


第8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辽宁丹东一模)西晋时期,晋武帝特别开设“寒素科”大举寒门,到了东晋则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通过这些举措(  )
A.庶族地主取代了门阀士族
B.社会阶层流动大大加快
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2024辽宁大连一模)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
B.选官制对社会风气的导向
C.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D.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3.(2024河北沧州二模)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但是谏官补阙(七品)、监察御史(八品)等多为敕授;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这表明唐代(  )
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受到重视
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4.(2024广东深圳一模)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5.(2024山东青岛一模)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
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6.(2024广东韶关一模)唐代前期政事堂议事,对担任宰相的人数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多则十几人;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有史记载“唐制,宰相四人”,宰相数量基本固定和适中。这一变化(  )
A.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扩大了政事堂的政治权力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7.(2024山东德州期末)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8.(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9.(2024贵州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10.(2024福建泉州二模)唐初,政府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户籍编制。开元年间(713—741年),户籍编制工作陷于紊乱停顿,到天宝年间(742—756年),已经是“籍帐之间,虚存户口”。由此可知,当时(  )
A.庄园经济趋于鼎盛
B.赋役制度亟待调整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D.藩镇割据日益严重
11.(2024江苏南通一模)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12.(2024广东湛江调研)公元837年,平卢军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吴降为其夫人李氏撰写墓志铭:“长庆二年,我登进士。与君婚姻,情若鱼水。一从薄宦,四任俸微。惭我无食,劳君典(典当)衣。”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
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
D.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危害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4河南豫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 300多年。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
14.(2024江苏南京三模)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赋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了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
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6分)
(2)据材料,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8分)
第8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D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重用寒门可以有效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削弱士族对皇权的威胁,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两晋时期门阀士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庶族地主没有取代门阀士族,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大大加快,排除A、B两项;两晋时期选官制度的主体始终是九品中正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2.B 材料描述了当时读书风气盛行的社会风气,这是唐代实行科举制的结果,B项正确。经济繁荣可以为读书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是,不会直接推动广泛的读书风气的形成,A项错误。崇文抑武是宋代的国策,C项错误。唐代的儒学并不提倡人人都去读书,排除D项。
3.B 据题干可知,谏官补阙和监察御史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监察官员升迁快,说明政府对监察官员比较重视,故选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官员的任命与升迁,而不是官员的考选,考选属于科举制的范畴,排除A、C两项;秦汉时期官僚制已经成熟,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朝廷用立碑的方式对德政官员加以推崇,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故选C项;德政碑宣扬官员德政,不属于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唐代有专门的官吏考核制度,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代德政碑是地方官员离任后颁赐的,不属于地方官考课制度,排除D项。
5.D 散官番上制度是从科举及第到官员任用之间的一道程序,通过服役和考试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故选D项。
6.B 宰相人数的固定和适中,可以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冗长和繁琐,从而提高中央决策效率,故选B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可以通过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实现平衡,但无法通过宰相人数的变化实现平衡,排除A项;宰相人数减少不等同于政治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下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唐朝君主的权力逐渐强化,排除D项。
7.C 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项正确;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表明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表明只有尚书省的权限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D项错误。
8.B 政府制定了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并颁发给各州,有利于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的质量,使其既不过于精致也不至于粗劣,故选B项;敕令主要关注的是产品质量,而非赋税负担,排除A项;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税收标准,而不是提高赋税的额度,排除C项;“杜绝”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提到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问题,排除D项。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推行,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故选A项;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唐朝门阀士族势力削弱,对政府统治威胁减弱,排除B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
10.B 开元年间和天宝年间,户籍管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户籍是赋役征收的依据,这说明原有的以户为单位收取赋役的制度亟待调整,故选B项;东汉时期,庄园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排除A项;户籍管理与商品经济无关,且中国古代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B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农民更倾向于归附户籍并从事多样化的经济活动,故选B项;农民归附政府户籍,不能反映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两税法,“以庸代役”是租庸调制,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户籍数量激增,实际上反映了户籍制度的作用增强,排除D项。
12.B 据墓志铭内容可知,吴降夫妻恩爱,但因其收入很低,以致到了食不果腹、典当衣物的地步,故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吴降夫妻生活拮据,并未体现唐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该墓志铭内容没有涉及具体的丧葬习俗,排除C项;该墓志铭内容中并没有提及藩镇割据,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
阐释: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殿试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
14.参考答案 (1)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
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
(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
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
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8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