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吉林高三二模)某学者指出,在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驻印度海军来华军舰增多,这是为了武装走私鸦片。此种认识( )
A.清楚地认识到英国的国家诉求
B.基于“天朝上国”的思维方法
C.使清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防范
D.是“开眼看世界”的正确选择
2.(2024山东济南三模)《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
C.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
3.(2024天津一模)陈旭麓指出,如果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停滞不前的封建国家体制以往还可维持两千多年,到了近代,要想保持原状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鸦片战争以后挨打受辱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个严酷的事实。近代中国不能“保持原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政治腐败
B.人口急剧增长
C.农民起义爆发
D.外部环境变化
4.(2024福建质量检测)19世纪中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量天尺(测远近)、海图、察天筒、风铳、千里镜、显微镜、自来火等作了描述,称这些为“西洋奇器”。最后五卷辑录了有关地球天文等科技知识的内容,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图解和示例让中国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魏源的做法( )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B.旨在反思中国落后的科技体制
C.丰富了洋务运动“自强”的内涵
D.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
5.(2024辽宁丹东一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钱穆先生指出,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之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立新基。……这不能不说亦是他们一弱点。钱穆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弱点在于( )
A.没有注意到变革旧政体
B.缺乏新的社会制度构想
C.未能冲击传统政治结构
D.凭借西方宗教扩大影响
6.(2024湖北名校调研卷)京师同文馆建馆初期规定学生数最多不得超过24名,“应由八旗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现习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者,每旗各保送二三名”,这些学生可获得每月至少3两银子的膏火(津贴),学有所成后还有额外的银两奖励。材料强调的是京师同文馆( )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C.对生源质量的重视
D.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7.(2024广东茂名一模)1864年,两广总督毛鸿宾仿京师同文馆建广州同文馆,聘请美国人教习西文,招收学生学习英文,是为广州第一所外国语学校。与此前后,购买、仿制西式船炮有所开展或酝酿。这些举措旨在( )
A.促进近代教育兴起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8.(2024云南昆明二模)1890年,德国公使巴兰德向总理衙门提出:“紫光阁为筵宴藩属之地,见诸记载,各国使臣于此处觐见……于体面有碍”,要求必须改变觐见地点。后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地点,改为北海的承光殿,再改为皇宫内的文华殿,旋又改为皇宫内的乾清宫。这反映出( )
A.外交礼仪成为中外交涉的核心
B.西方国家力图与清朝实现平等外交
C.清廷外交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D.列强意在借外交礼仪攫取侵略特权
9.(2024福建福州四模)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修筑了胶济铁路。该铁路有几段朝南或者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见下图),德国修建这些路段的主要意图是( )
A.扩大势力范围 B.掠夺经济资源
C.建立军事基地 D.镇压人民反抗
10.(2024江苏扬州考前)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由此可知,光绪帝此举意在( )
A.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加强君权推行变法
C.促使中央权力下移
D.消除帝后两派矛盾
11.(2024安徽淮南一模)19世纪末,针对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批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提出了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必变”理论、统筹全局的“全变”理论和重点突破的“变本”理论。由此可见,维新变法理论( )
A.在论战中得到传播和普及
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首要目标
C.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
D.以融合中西思想为理论特色
12.(2024山东潍坊三模)《中外日报》曾在时评中指出:“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它评价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3.(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1900年,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各国使节会议。他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清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这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义和团被中外势力仇视
C.西方列强的利益完全一致
D.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
14.(2024广东惠州一模)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其构成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等。据统计,1842—1894年买办阶层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积累资金达到2亿两,其中1亿两交存于外商企业,0.95亿两投资于外商企业、城市地产、商业和银钱业。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晚清统治的覆灭
B.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体现了外国资本在华的主导地位
15.(2024浙江杭州联考)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这反映了当时( )
A.银行取代了传统金融机构
B.政府和商会保障钱庄发展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16.(2024湖北武汉二模)1866年,中国首度受邀参加巴黎博览会,总理衙门置诸未理。1870年,奥地利公使邀请中国参加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以“两国交谊,不肯漠视”为出发点,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晚清( )
A.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顺应西学东渐潮流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缓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17.(2024天津南开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已经经过了产业革命和进化论思想净化的欧美各国,教育、法律、艺术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上海以后,在租界土地上得到了展现,使租界成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模型”。
——摘编自李芬兰、李建平《租界——
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材料二 上海最大的租界,是英美租界合并之后成立的公共租界。今天所谓的外滩,就是公共租界的地界。无疑,当年的租界,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但是,租界的繁荣,其实主要靠的是中国人。太平天国战争,让最繁华的江浙地带变成战场,而只有上海的租界,成为战争中的和平绿洲,于是,江浙一带的富人,跑得快的,都进来了。租界里的洋人,发战争财,把租界里的地皮和房屋高价卖给或者租给中国的富人,陡然之间,租界就肥得流油了。
——摘编自张鸣《租界里的烦心事》
材料三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国中之国”的租界更是成了半殖民地中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学界对租界中的市政建设、公共行政管理、市民文化、社团组织、公民权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股美化租界的潮流,一些人甚至认为租界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侵略有功”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必须加以驳斥。
——摘编自沈冰清《在租界问题上应坚决反对历史
虚无主义——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案例》
(1)材料一、材料二认为上海租界繁荣的原因有何不同 你如何理解这种不同 (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租界问题 (6分)
18.(2024湖南怀化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595年,安化黑茶被明朝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此后,安化黑茶主销西北茶市数百年,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随着安化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不断演进,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办茶,茶行、茶号最盛时达三百余家。安化地处资水中游,水路运输方便。以小淹、边江、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茶马古镇为起点,安化黑茶顺资江而下运往汉口,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形成了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万里茶路”。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的经营发展,安化渐成世界黑茶生产中心,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制茶,有茶行数百家。有人赋诗感慨:“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摘编自汪勇、刘纯一《安化黑茶:
茶马古道一缕香》
材料二 中国茶叶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速下滑。……印度阿萨姆茶园异常严格,规定采茶工清晨入园,采至11点钟止,每人只采20磅同一等级的原荼,随即加工。每次采摘后,须经两周才能再采,这样每年可以采摘16轮。中国则截然不同,因为中国一家一户的小茶园基本依靠家庭成员进行采摘,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时间参差不齐,老嫩齐采,不分等级。左宗棠向皇帝上奏折说: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迨茶船拥至,则价值顿减,茶商往往亏折资本。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
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安化黑茶兴盛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8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速下滑的原因及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郑观应生平
材料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9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成为宝顺洋行买办。
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19世纪7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
1874年,成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后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后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
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
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
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
20.(2024山东泰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另一位时务学堂学生戴修礼的札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中国君无权也,臣无权也,民无权也。权何在 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祸……日本谓我十八省为十八国,不亦宜乎 ”可见,君无权、民无权几乎是时务学堂师生的共识,而伸民权、开议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权”的绝佳途径。
——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
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6分)
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B 据材料可知,林则徐认为英国在贸易上离不开中国,这是基于“天朝上国”的思维方法,忽视了英国侵略扩张的必然性,故选B项;林则徐未清楚认识到英国的国家诉求,排除A项;清政府依然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并未对此高度重视和积极防范,排除C项;林则徐的认识仍带有一定局限性,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南京条约》相当轻视,也不想认真执行,这表明清政府不了解近代外交形式,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清政府处理条约的做法,与鸦片战争的失败无关,排除A项;清政府未曾公布条约内容,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是缺乏了解而不是不关心,由材料也不能得出国人愚昧无知的结论,排除B、C两项。
3.D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故选D项;清朝前期也存在政治腐败,并未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排除A项;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不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排除B项;农民起义的爆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4.D 材料信息显示,魏源对西方科学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让中国人直观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技,体现了中国对学习西方科技的愿望,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D项正确。“西学东渐”早在明代就已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体制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发生在洋务运动之前,排除C项。
5.A 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虽然借助了西方思想,但流于表面,没有借助西方民主思想建立新的理论基础,故选A项;《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凭借西方宗教扩大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条件,不是弱点,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京师同文馆在选拔学生时有严格数量和质量限制,要求资质聪慧,因此说明京师同文馆重视生源质量,故选C项;材料仅强调了京师同文馆重视生源质量,无法说明其对中国教育的推动作用,也未涉及招生的目的,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京师同文馆学习外语和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内容,故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7.D 1864年,毛鸿宾采取了建广州同文馆以培养外语人才和购买、仿制西式船炮等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旨在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故选D项;“促进近代教育兴起”是广州同文馆建立的影响,排除A项;无论是学习外语还是学习先进技术,都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排除B项;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已进入尾声,排除C项。
8.D 据材料可知,德国公使将清朝召见使臣的地点从紫光阁(宴请藩属)改为乾清宫(皇帝办公场所),旨在提高各国使臣的外交地位,攫取侵略特权,故选D项;近代中外交涉的核心是国家权益,排除A项;西方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
9.B 据图中信息并从胶济铁路的走向来看,有几段朝南或朝北的特殊路段都着眼于运输煤矿和铁矿,表明其修建的主要意图是掠夺经济资源,故选B项;胶济铁路是在山东范围内,德国势力范围并未扩大,排除A项;特殊路段指向矿产资源,而非军事基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掠夺中国矿产资源,而非镇压人民反抗,排除D项。
10.B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通过保举人才的方式选拔官员,旨在培养支持变法的力量,与后党(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争夺人事权力,故选B项;戊戌变法并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权力下移,排除C项;光绪帝此举是为加强君权,应对强大的后党力量,排除D项。
11.C 针对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批评,维新派提出“必变”“全变”和“变本”理论,回答了为何变、如何变的问题,促进了变法理论的逐步丰富和完善,故选C项;维新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未得到普及,排除A项;变法的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排除B项;中西融合体现在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可知,当时民族危机深重,举国反帝情绪高涨,虽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反帝爱国的情感值得肯定,故选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且武力威胁中国,反映了国家主权遭到严重侵犯,故选D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排除B项;西方列强在华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排除C项。
14.B 据材料可知,买办阶层积累的资金多数存于或投资于外商企业等,投入到近代工业的资金极少,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在资金方面的困境,故选B项;这一现象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买办阶层的投资与洋务运动的失败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的地位,且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5.D 据材料可知,三怡钱庄在官方担保下向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借款,反映了新商业经营模式——银行的作用,故选D项;银行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机构,只是合作接轨到更大规模的金融市场,排除A项;政府和商会只是担保人角色,并不能保障钱庄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汇丰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市场,排除C项。
16.D 据材料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于参加博览会并不热心,这反映的是政府不支持对外交往,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关于中外交流,而非西学东渐,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西方文化的进入带来了上海租界的繁荣;材料二认为江浙一带的富人因躲避战乱迁入上海带动租界繁荣。
两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材料一从外因角度,强调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二从内因角度,注重中国自身的历史变迁。这也说明上海租界的繁荣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租界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结果,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中外交往中,租界的确起到桥梁作用,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并对近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能掩盖其反动和侵略的本质。看待近代中国租界问题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尊重历史事实,分清主次,不能一味美化租界,而忘却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
18.参考答案 (1)影响: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安化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安化经济的发展。
(2)原因:印度等地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园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经营管理不科学;洋商的欺诈;太平天国运动对主要产茶区的破坏。
启示:结束半殖民地社会,实现民族独立;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茶叶质量,增强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9.参考答案 示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是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
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20.参考答案 (1)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君民无权,主张用民权、议院来沟通君民关系,而西方的民权、议院则是限制专制君主、保护资产阶级贵族利益的;梁启超所提倡的民权、议院与拯救民族危机紧密结合,而西方则主要强调选民(有产阶级)的意志。
(2)评价:推动了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唤醒国人民族意识;传播了维新思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深刻揭示了官僚政治的弊端;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