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该表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巫山 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 长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药115万年-65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万年-23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辽宁营口· 辽河
A.中原核心、区域互补 B.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C.本土特色、多元并进 D.一体多元、满天星斗
2.《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荀子·儒效》记载:“四海之内若一家”;《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华文明()
A.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B.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
C.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崇德尚贤的价值追求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及《史记》的缘由:“······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
①天人合一 ②君权神授 ③自强不息 ④家国情怀
A.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 D.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5.西域僧人佛图澄来到后赵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后,其才学颇受推崇;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兼通儒释之学,随前秦扩张南下襄阳,在南方有较高的名望;西域僧人鸠摩罗什精通汉语,在后秦帝王姚兴的大力赞助下,将大批佛经译成汉文。这( )
A.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 B.夯实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根基
C.实现了南北宗教信仰的整合 D.加速了十六国并立局面终结
6.魏晋到隋唐时期思想活跃,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而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则在挑战中有了新的发展。这表明该时期( )
A.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B.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C.社会动荡催生儒学复兴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7.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A.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对个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
8.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9.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双方以丝绸之路为媒介,阿拉伯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中国观,即中国形象,如《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等古籍中,出现了中国统治者施政贤明、秉持正义的叙述:《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这说明了(、)
A.古代阿拉伯文学内容单一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C.古代阿拉伯对外扩张趋势 D.区域文明不断走向融合
10.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11.古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土地测量和人工计算;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实现了数字简易记录,方便日常商贸。这可以用于佐证,古代科技()
A.具有多元性特点 B.以数学为基础
C.具有实用性特点 D.主要服务商业
12.“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这一措施()
A.有利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交流 B.使退伍老兵能安居乐业
C.有效加强了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 D.推动罗马帝国走向全盛
13.有学者认为,“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该观点强调蒙古西征( )
A.扩大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B.摧毁了中世纪神学统治
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4.图3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 )
图3(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印度石刻印章)
A.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 B.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
C.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
15.《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如果由于谁的过错而使堤防决口并淹没他人的田地,犯罪者要赔偿损失;因为失职而使租种王室土地的农民得不到水因而造成歉收,地方官便要为农民交纳所欠的租金。这说明古巴比伦()
A.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注重对农业生产的保护
C.侧重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D.农业灌溉技术世界领先
16.尼罗河为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在它历史的上半期,没有强邻的侵入,所以它的文化像一朵花,能按着次序发育开展。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而两河流域的地势是四面可以受敌的,所以它的历史竟是一部土著和游牧人民的战争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B.战争是古文明差异性形成的推力
C.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受交通影响大 D.外来移民对土著文明的冲击较大
17.如表所示为部分著作中有关阿拉伯帝国智慧宫的陈述。据此可推断,阿拉伯帝国的智慧宫()
陈述 出处
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科学院,里面有一个巨大的书店,藏有关于艺术、科学和不同语言的各种主题的手稿和书...这所科学院被称为智慧之家(又译“智慧宫”) 《伊斯兰百科全书》(成书于20世纪末)
马蒙建立智慧宫的时间为公元833年 《思想史一 从火到弗洛伊德》(成书于21世纪初)
“智慧宫”位于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它由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掉希德建立,并且通过第七任哈里发麦蒙的不断扩充达到鼎盛 《论阿拔斯王朝“智慧宫"翻译馆的特点》(发表于2012年)
A.是文化开放政策的见证 B.主要职能是文献收藏
C.确切建立时间无从考证 D.属于皇室的御用机构
18.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之一。在越南南部7~8世纪的考古遗址中,发现有一些雕刻有毗湿奴形象的金匾,其形象包括毗湿奴的轮子、吡湿奴的法螺、毗湿奴的各种化身(鱼、龟、猪)、毗湿奴的坐骑大鹏金翅鸟等。这反映出()
A.越南主要受古印度文明的影响 B.古印度文明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
C.南亚种姓制度在东南亚的移植 D.宗教成为南亚与东南亚交流的载体
19.在古埃及教谕文献中提道,父亲通过对儿子品性的教导完成其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品性教导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耐心、善良、正义”等等,都要尽量地不断靠拢众人品性。这表明,古埃及的家庭教育()
A.倡导青少年个性发展 B.表现明显的阶级性
C.体现了重男轻女观念 D.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20.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 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21.清代官员阮元在《自鸣钟说》中,将西洋自鸣钟的原理说成与中国古代刻漏并无二致;医家毛祥麟将西医施行外科手术说成是华佗之术的“一体”。这表明( )
A.经世致用理念得到了实践 B.华夏文化正统得以彰显
C.对中西文化认识缺乏理性 D.中体西用的思想被认可
22.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
C.强调国际法不适应当时中国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23.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学者们找不到中国与西方往来的记录,也找不到中国与南亚直接往来的证据。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不知帕米尔以西的文明诸国,而它们也不知东方还有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化特质崇尚道法自然 B.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文明中心独立发展
C.中华文明发展具有独特个性 D.先秦时期中国未曾受到异域文明影响
24.学者赵圆在《制度·言论·心态》一书中说:“(明清之际)“学求有用'这一目标意识为接纳新知预做了准备。”“张尔岐以利玛窦所谓耶苏教为荒唐悠谬,言及利氏传播的历象器算,却兴趣盎然。”由此可知()
A.儒家信仰使文人抵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B.利玛窦通过新技术吸引文人接受基督教
C.西方技术水平在明清之际全面超过中国
D.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推动西学东渐
25.法国学者居伊·索尔芒说:“中国在18世纪哲学、政治和经济的重大主题构思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治政府、自然神论、开明君主论、知识分子的作用、重农学说,所有这些都来自中国或者都因中国而合法化。”该学者主要强调( )
A.这一时期中西思想本质上趋同 B.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中华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借鉴 D.18世纪的华夏文明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春秋以前一直占主流地位,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已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分子纷纷议论“御夷之方”,从1840年到1861年,至少有22部介绍夷情的著作先后出版。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学传播的步伐明显加快,自清末曾国藩创办制造局,以译西书为第一义。数年之间,成者百种。江南制造局开局20多年间就译书163种。19世纪末,中国在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进西学。当时人们不仅创办报刊,组织学术团体,介绍西学西政,而且发表政论性文章,将进化论和天赋入权论引入中国学界。20世纪初,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西学东渐中的主流。当时留学之风甚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办报、译书、写书。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类西学书籍533种。“五四”前后,社会上掀起了一场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广泛流入中国。这一阶段,西学输入中国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孙树芳《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推动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的历史事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影响。(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观点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观点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观点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跛为一体
观点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观点五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上表为关于中华文明特点的几种主要认识,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不要照抄材料;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B A D A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D C B A A D D B
21 22 23 24 25
C D C D C
26.【答案】(1)贡献:推动文化承前启后;建立仁、礼合一学说;开创儒学;创办私学;修订六经。(每点2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得8分)
(2)原因:欧洲对新思想的渴望;启蒙运动的推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的需要。(每点3分,任答2点,6分)
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启迪与推动作用;为西方世界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与文化养料;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任答点,4分)
27.【答案】(1)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任意答出4点,8分)
(2)特点:传播渠道(或传播方式)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具有阶段性;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由浅入深(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或由表及里);从被动到主动;影响深刻而久远。(任答3点,6分)影响:①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②经济:为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④其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任答3点,6分)
28.【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2分)
阐述:在思想文化层面,儒、释、道三家思想派流相互交融。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佛教则给人带来深邃的哲理思考。自佛教传入,历经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禅宗于唐代形成,它吸收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成为独特的中国化佛教。文学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包容力,赋、诗、词、曲、小说等文学体裁各领一时风骚,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特色又相互借鉴。
于民族交融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堪称典范,鲜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从语言、服饰到政治制度全面学习汉族。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鲜卑族自身的发展与封建化,也使汉族与鲜卑族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与交融。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被尊为“天可汗”。长安城内胡汉杂居,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技艺相互传播,如胡旋舞在中原地区的盛行,既为汉族文化注入新活力,又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盛唐气象。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示例二论题:古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成果丰硕,对中国与世界意义非凡。
阐述:在政治制度方面,从秦朝的郡县制到隋朝科举制,再到元朝行省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起了较为完善且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维持了庞大帝国的稳定运行,为中国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前列奠定基础。例如科举制不仅为不同阶层人才提供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与文化繁荣,还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不断融合创新,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形成,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指引与道德规范,深刻塑造了民族性格与价值观,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艺术更是推陈出新,从《诗经》到明清小说,从古朴的铭文、壁画到风格各异的书法、绘画,展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与人文情怀,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科技创新成就显著,中国古代天文学、医学、数学都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堪称典范。印刷术传达西欧以后,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火药改变了战争形态与军事战略,指南针助力航海事业,为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全球交流与融合,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总之,古代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创新性,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