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三二测模拟演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3(2024·九省联考江西高三·1)距今约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
和陶器,如河南关家遗址的此类遗存,陶器出土最多,罐、钵等器形常见,形制如图1、图2
等。这显示裴李岗文化()
图】绳纹陶角把罐
图2红褐陶三足钵
A.以彩陶普遍制作为特征
B.进入了文明社会
C.是史前中原代表性文化
D.发展出龙山文化
【答案】C
【解析】据题干“距今约9000至7000年”“原始农业和陶器”“河南”等内容可知,裴李岗文
化中的“河南关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文化遗存,故选C项:题干虽然述及了“红
褐陶”,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彩陶“普遍”制作,排除A项:“距今约9000至7000年”属
于史前文明,但是其并不是“文明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的创造、国家
的产生),排除B项;龙山文化在山东,不在河南,排除D项。
2-2(2024·广西高考·3)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
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
“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汉成帝时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条职,多与郡县事,说明此时刺史职权有超出监察之
外千预郡县事务的情况:汉桓帝时益州刺史、荆州刺史主要是进行军事打击盗贼及蛮夷,这
体现了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从监察为主向军事等其他职能转变,故选B项:材料中刺史职权
范围在扩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刺史职权的转移,而不是刺史的监察权力被其他机构或官
员分化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刺史干涉非监察的事务,这不是监察范围扩大的表现,
排除D项。
32(2024·浙江高考·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
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
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
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答案】A
【解析】从墓葬中帐篷形象的分布变化可以看出,原本主要分布在边疆游牧地区的帐篷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中原农耕地区也有所发现,这反映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故选A项;材料是有帐篷形象墓葬的分布变化,无法推断出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济重心南移是唐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由中原地区向江南转移,时空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
帐篷形象在墓中的出现,并未涉及实际的民居类型变化,排除C项: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是
元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
4-4(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
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
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据材科“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遂使‘专门业废’‘传受
义绝’”并结合所学可知,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即考生只注重记忆而不
注重理解,这导致了学术传承的断裂。他强调改革明经科考试的必要性,意在指出科举制度
需要选拔真正理解经典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记忆力强的考生。因此,归
崇敬的观点是明经科考试需要改苹,以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故选A项:明经科考试内容
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
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土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
排除D项。
5-3(2024·九省联考河南高三·26)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
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顾)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
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
与此同时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额、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元和南宋统治者
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北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
差异,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一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
除B项:以南宋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
标完成,而不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6-2(2024·安徽高考·5)表1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役银分排前
役银分排后
赋役总额
年份
地区
丁银
田赋
(两)
田赋(两)
丁银(两)
(两)
(两)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三二测模拟演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如河南关家遗址的此类遗
存,陶器出土最多,罐、钵等器形常见,形制如图1、图2等。这显示裴李岗文化()
图】绳纹陶角把罐
图2红褐陶三足钵
A.以彩陶普遍制作为特征
B.进入了文明社会
C.是史前中原代表性文化
D.发展出龙山文化
2.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
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
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3.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
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
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4.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
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
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高三历史二测模拟演练
1
5.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
敦顾)祠,墙壁上镌刻若《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颗、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6.表1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赋役总额
年份
地区
丁银
田赋
(两)
田赋(两)
丁银(两)
(两)
(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7.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
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
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
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8.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
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
“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9.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
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
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高三历史二测模拟演练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郑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