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 双向细目表
历 史
题号 题型 分值 试题内容 难度
1 选择题 3 史学素养 中
2 选择题 3 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 中
3 选择题 3 唐代南方区域开发 中
4 选择题 3 宋代礼法融合 中
5 选择题 3 清代司法与政治的关系 难
6 选择题 3 古代地方官学体系 难
7 选择题 3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 中
8 选择题 3 滇越铁路 中
9 选择题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
10 选择题 3 建国初的区域经济调整 难
11 选择题 3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调整 难
12 选择题 3 古代巴比伦文明 中
13 选择题 3 古代日本的土地改革 中
14 选择题 3 哥伦比亚《百年孤独》 难
15 选择题 3 大危机下美国的关税保护 中
16 选择题 3 美苏冷战 难
17 材料题 14 中西方的“天下观” 中
18 材料题 14 二战时期中西方难民问题 中
19 材料题 12 中国近代银行业 中
20 材料题 12 扎西会议与扎西会议精神 难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达成目标
10% 60% 65±5
命题思想 考查主干知识(必备知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4.《宋刑统》规定:“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朱子家礼》则强调
10.下图为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
“凡为子者,必孝于亲”。宋代法典常将“亲亲相隐”“服制量刑”等礼制原则纳入条
年为100)。
历史
文。此类现象表明
A.宗法伦理深刻影响国家治理
B.法律强制规范私人生活领域
1200
注意事项
C.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司法实践
D.礼法互补促成伦理秩序整合
。沿海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5.清代将死刑裁决置于懋勤殿(懋勤殿原为康熙帝书房,后成为秋审勾到仪式的场所),
题卡上填写清楚
因其位于紫禁城乾清宫西侧,方位“属西方,应刑杀”,体现了传统五行观念(西方
1951
1952
195319541955年份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属金,主肃杀)。这一做法表明清朝统治者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A.以哲学理论强化专制权威
B.用空间秩序固化司法流程
该示意图最能反映当时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C.借文化符号构建政治正当性
D.强调皇权的神秘性和权威性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探索
6.各级地方官学的设置始于汉朝,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宋代制度在路级行政区建
C.苏联授助推动重工业发展
D.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立正式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掌管路州县政学:明朝官办学校最多时达1700所:清朝
11.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针对经济过热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提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官学制度基本沿袭明朝。这表明,地方官学体系建设
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决定将此后两年改革重
1.据《尚书·汤誓》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史记·殷本纪》则记载商汤“修
A.是一项制度化长期性的社会工程
点转向经济治理与整顿。这一决策反映当时中国
A.改革冒进与调控滞后的矛盾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德行善,诸侯归之”。而考古发现显示,二里头遗址(推测为夏都)与殷墟甲骨文中
B.反映了古代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教育的垂直管理
C.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的矛盾
D.对外开放与内部保守的矛盾
均未明确提及“汤灭夏”的事件。这表明
D.经历了从萌芽到完善的阶段性发展
12.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称为“关索不达米亚”,
A.考古证据对部分文献记载构成挑战
7.在“华夷”话语充斥朝野的时代,徐继畲在《瀛衰志路》中摒弃“夷”称,改称
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流域文明由苏关尔、阿卡德等多民族共同缔造,但常
B.史料的差异性源于历史记忆的重构
以“巴比伦文明”统称。这主要是因为
“泰西诸国”,其中“国有公会所,内分二所,一日爵房,一日绅房。爵房者,由爵位
C.早期文献的历史阐释优势尚待商榷
A.希腊语命名决定了文明标签
贵人及耶稣教士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这描述的是西方何
D.商代政权合法性叙事缺乏实物佐证
B.古巴比伦首创统一政权形态
种政治制度
2.孔子高扬着人的主体地位,以“仁”为中心,开创了丰富的“内圣”人格精神哲学:
C.苏美尔缺乏系统性文字遗存
A.封建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度
D.专制独裁制
D.巴比伦鼎盛期莫定文明标识
董仲舒以“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被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这一变化
8.1903~1910年,法国修建滇越铁路,贯通昆明至越南海防。该铁路由法国资本主导运
13.72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多少不限
反映了
营,大量锡矿、茶叶等资源经此出口,数万华工在修筑中死伤。滇越铁路的修建说
允许开垦者三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田地,只准一代占有。743年,又颁布
A.民本理念成为治国核心
B.儒学神学化倾向的凸显
明了
了《垦田永世私财法》,在法律规定下的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此举旨在
C.伦理体系构建趋于完苦
D.政治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A.列强资本输出与资源掠夺
B.中国融入世界促进边贸易
A.削弱贵族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B.确立庄园领主的经济主导地位
3.安史之乱后数年间,安微南部地区新增加了5个县,并从宣州新分置了池州;江西北
C.中法技术合作与人文交流
D.劳工参与助力铁路技术革新
C.促进商品经济在全国性发展
D.缓解土地短缺以巩固统治基础
9.“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提出“应战而不求战”,试图通过外交斡旋争取国际调停。但
部地区的洪、饶二州都在山区设置新县;湖北鄂州从一个下州上升为观察使治所,增
14.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述的不仅是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史更是整个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立即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明确拒绝日本
领蕲、黄二州。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
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主人公乌苏拉发出了“时间像是在打圈圈”的感叹,揭示了
提出的“就地解决”方案。这一政策转向最能说明
拉丁美洲重复宿命的轮回。这说明拉丁美洲
A.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
B.地方割据隐患渐显现
A.英美国家对华军事援助体系确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诉求的推动
A.长期停滞于前殖民时代传统
B.深陷依附性经济结构的循环
C.南方区域开发渐趋深化
D.中央集权统治再强化
C.日本“速战速决”战略遭遇挫折
D.国民政府军事指挥体系的局部调整
C.
彻底丧失了本土文化主体性
D.全面陷入政治独裁恶性循环
历史·第1页(共6页
历史·第2页(共6页)
历史·第3页(共6页)2025 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
历史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D C A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D D B C B
【解析】
1.文献(《尚书》《史记》)是后世编纂的历史文本,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天命观”
“圣王叙事”),反映周人、汉人对商汤灭夏的历史记忆与阐释;考古(二里头、殷墟)是
商代当时的物质遗存,侧重记录祭祀、占卜等日常活动,未涉及“汤灭夏”的合法性建构,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时代对同一事件的选择性记忆与重构,故 B 项正确。考古未发现“汤灭
夏”的直接证据,确实对文献记载的细节构成挑战,但未触及文献与考古差异的本质原因
(历史记忆重构),且“挑战”一词过于模糊,故 A 项错误;文献的历史阐释优势(如系
统性、叙事性)确实存在,但题干重点在于文献与考古的差异,而非文献本身的优劣,且
“尚待商榷”表述模糊,故 C 项错误;甲骨文中虽未直接提及“汤灭夏”,但大量商王祭
祀记载(如“大乙”即商汤)实为合法性建构的一部分,且“缺乏实物佐证”与题干逻辑
不符,故 D 项错误。
2.孔子思想以“内圣”为核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董仲舒通过“天”的神圣性和“三纲五
常”的伦理规范,将儒学改造为服务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强化儒学的
政治工具性,故 D 项正确。A 选项与董仲舒强化君权的思想方向矛盾;尽管董仲舒的理论
引入了“天”的神学色彩,但并非本质反映,故 B 项错误;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构建了
伦理基础,董仲舒可能更加强化而非完善,且“完善”一词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
3.题干中皖南、赣北、鄂州等地新增州县及行政层级提升,反映了南方人口增长、土地开垦
和管理需求增加,本质是区域开发深化的表现,故 C 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加
速了南方开发,但“经济重心南移成定局”到南宋时才完成,故 A 项错误;“地方割据”
与增设州县以强化管理存在逻辑矛盾,故 B 项错误;“中央集权再强化”不符合唐代中后
期观察使制度的地方分权特征,故 D 项错误。
4.宋代通过法律条文吸收礼制原则(如“亲亲相隐”“服制量刑”),将儒家伦理与法律强制
力结合,形成“礼法互补”的治理体系。这种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法律程序将伦
理规范制度化(如孝道入刑),重塑家庭、宗族与国家的互动秩序,构建以儒家伦理为核
心的社会控制网络,故 D 项正确。材料中“亲亲相隐”“服制量刑”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对
法律的影响,而非“宗法伦理”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虽提及法律对家庭伦理的规范
(如惩治不孝),但其本质是通过法律强化儒家伦理秩序,而非单纯扩大法律对私人领域
的干预,故 B 项错误;儒家思想确实影响司法(如“亲亲相隐”),但材料重点在于礼法融
合对社会秩序的整体影响,而非仅是司法实践,故 C 项错误。
5.因为刑杀在古代属于阴事,五行中对应方位为西方。五行学说作为传统文化符号,被统治
者转化为“方位—刑杀”的隐喻系统。将死刑裁决嵌入文化场域,旨在表明其符合“天道”
与传统,这一做法体现了统治者如何通过文化传统赋予政治行为合法性,故 C 项正确。五
行学说并非纯粹的哲学理论,而是传统宇宙观中的文化符号。统治者并未直接通过哲学思
辨强化专制,而是利用既有的文化符号为政治行为提供依据,故 A 项偏离核心;空间方位
选择虽涉及司法场所的固定,但题目强调“西方属刑杀”的象征意义,而非单纯程序固化。
此举本质是通过方位象征赋予司法行为合法性,而非仅规范流程,故 B 项流于表象;尽管
方位选择带有神秘色彩,但核心目的并非单纯渲染皇权神秘,而是通过文化象征使刑罚合
理化。神秘性仅为手段,合法性建构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
6.材料中“汉代始设→宋代制度化→明清延续”的千年延续,其特征强调制度建设的长期性,
故 A 项正确。明朝“1700 所”属规模数据,但清朝“沿袭”表明规模稳定,且材料侧重制
度而非规模,故 B 项错误;宋代路级教育机构属地方行政体系(非中央直属),且材料无
“中央直接管控地方学务”的表述,故 C 项错误;D 项需明确“萌芽→完善”的阶段性界
限,但材料未显著体现阶段性质变(如宋代设立机构仍属完善制度,非体系重构),且明
清仅继承未突破,故不典型,故 D 项错误。
7.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描述的“爵房”与“绅房”对应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两院制议会。
爵房由贵族(爵位贵人)和教士组成,类似于英国上议院(贵族院),体现传统贵族与宗
教势力的参与;绅房由民选代表(庶民推选)构成,类似于英国下议院(平民院),反映
民意基础。这一分权结构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如英国),其核心是君主权力受宪法
限制,议会行使立法权,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A 项封建制度,以领主分封为核
心,无议会分权;C 项共和制度:无君主存在,如美国国会不包含贵族阶层;D 项专制独
裁制:排斥分权与民选机制。
8.材料中“法国资本主导运营”“锡矿、茶叶等资源经此出口”“数万华工死伤”等关键信息,
体现了滇越铁路的修建是法国资本输出的典型表现,目的是掠夺云南资源,同时华工的悲
惨境遇体现了殖民压迫的本质,故 A 项正确。材料中铁路由法国主导,中国处于被动地位,
且资源出口服务于列强利益,非中国主动行为,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剥削(华工死伤)
与掠夺(资源出口),掩盖了殖民侵略的本质,故 C 项错误;华工是被迫参与高强度劳动,
铁路技术由法国工程师主导,华工未参与技术革新,D 选项掩盖殖民剥削本质,美化殖民
活动。
9.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从试图通过外交斡旋转向明确拒绝日本
的和平方案。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内抗日情绪的高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诉求对国民
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英美国家对华军事援助体系的确立,
且不符合时间,英美国家对华援助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故 A 项错误;虽然淞沪会战确实对
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造成了挫折,但材料描述的是国民政府政策的变化,而非直接反
映日本战略的结果,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国民政府军事指挥体系的具体调整,故 D
项错误。
10.示意图数据表明内地工业增速显著高于沿海,这与“一五”计划(1953~1957)中“优
先发展内地工业”的战略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业过度集中于沿
海的不合理布局,国家将 156 项重点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倾斜,推动内地工业化进程,内
地增速的突飞猛进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体现,故 D 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于 1952
年底完成,而题干数据涵盖 1953~1955 年,反映的是工业化全面展开后的区域布局调整,
与 A 项无关;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探索虽符合“一五”计划初期工业化探索的背景,
但题干数据聚焦“沿海与内地增速差异”,无法直接体现“探索性”这一抽象特征,故 B
项错误;苏联援助确实对“一五”计划有重要作用,但题干未涉及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结
构对比,且苏联援助是全国性的,无法解释内地与沿海的增速差异,故 C 项错误。
11.1988 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
针,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问题。这一决策反映了改革开
放初期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80 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市
场化措施(如价格双轨制)迅速推进,但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未能同步建立,导致经济
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十三届三中全会的“治理整顿”方针,正是对改革节奏过快、
配套措施滞后的调整,体现了“改革冒进与调控滞后”的矛盾,故 A 项正确。题干中的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更多是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而非计划与市场体制
的根本冲突,故 B 项错误;城乡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但题干中的“经
济过热”“通货膨胀”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非城乡矛盾,故 C 项错误;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更多
是内部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与对外开放的直接关联较弱,故 D 项错误。
12.尽管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阿卡德等多民族共同缔造,但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古巴比
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的强盛(政治统一、法典权威、经济繁荣)使其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
标志性符号,历史书写往往以鼎盛政权代表整体文明,体现强盛期对文明记忆的垄断性
塑造,故 D 项正确。希腊语命名仅解释“美索不达米亚”的希腊语词源,与“巴比伦文
明”的命名逻辑无关,故 A 项错误;阿卡德王国(萨尔贡一世)早于古巴比伦实现首次
统一,苏美尔城邦更早存在,故“首创统一政权”不成立,故 B 项错误;苏美尔人发明
楔形文字并广泛使用,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基础,阿卡德、巴比伦均继承其文字系统,
故 C 项错误。
13.大化改新后,日本推行班田制(公地公民),但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导致授田不足,农民
流离失所,国家税收萎缩。政府为应对这一危机,通过私有化激励垦荒,扩大耕地规模,
保障税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三世一身法》实际使贵族、寺
院借机大规模占田,反而强化其经济势力,故 A 项错误;庄园经济成熟于 9 世纪后,此
时政策旨在挽救班田制,而非确立庄园制,故 B 项错误;《三世一身法》聚焦农业垦殖与
土地分配,与商品经济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
14.马尔克斯通过“时间轮回”暗喻拉美国家在独立后陷入“初级产品出口依赖—外资控制
—经济危机”的循环。这种结构性依附使发展进程反复受挫,与小说中“时间轮回”的
宿命感高度契合,故 B 项正确。拉美独立后已脱离前殖民时代,其困境源于殖民遗产(如
大庄园制)与独立后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依附,而非前殖民传统的延续,故 A 项错误;拉
美文化呈现混合特征(如印第安、欧洲、非洲元素融合),魔幻现实主义本身即是本土文
化创新的体现,未“彻底丧失”主体性,故 C 项错误;尽管拉美历史上存在考迪罗主义
和军事独裁,但政治动荡的根源在于经济依附引发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分化),故 D 项
错误。
15.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多国报复性关税,导致美欧贸易量下降 66%。这一经济对抗直
接导致政治互信崩塌,各国关系恶化(如债务纠纷、资源争夺),为后续国际冲突提供土
壤,故 C 项正确。美国未转向法西斯主义主要因罗斯福新政的改良政策,而非关税法;
若有关联,关税战反而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故 A 项错误;英联邦特惠制等区域安排是保
护主义的产物,属临时性壁垒,而非制度化同盟,故 B 项错误;美国经济在关税战后持
续衰退,1933 年失业率达 25%,工业产值较 1929 年下降近 50%,故 D 项错误。
16.冷战背景下,苏联将艺术作为“文化冷战”工具,通过剧目重构传递政治理念(如集体
高于个体、革命进步性),与美国争夺文化话语权。因此,改编的核心目的是政治寓意的
表达,而非单纯的艺术创新或现代化。故 B 项正确。虽然《天鹅湖》的改编体现了追求
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融合,但结合当时冷战的背景,形式创新(如戏剧芭蕾、综合艺术表现)
是手段,本质是为意识形态服务,故 A 项错误;虽然改编确实是对传统剧目的现代解读,
但改编并非单纯“现代化”,而是为政治宣传服务,故 C 项错误;“强调集体主义与社会
的进步”虽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某些寓意相符,但未全面反映两部剧目的改编特点,
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14 分)
(1)(8 分)“天下”观念的特点:地理分区与经济整合;文化辐射与多元共生;开放性与
包容性。(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历史影响:促进中原与地方文化交流,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认同感,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经济、文化、政治交融,塑造中华文明动态
复杂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点 2 分,
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2)(6 分)核心主张:构建欧洲文明优越论,否定其他文明;以“教化”包装掠夺,掩
盖其剥削本质;视殖民地为“无主之地”,剥夺原住民权利;按肤色划分文明层级,构建
“白人优越”的种族理论;通过武力与经济控制强行推广西方文明。(每点 2 分,任答三
点即可得 6 分)
18.(14 分)
(1)(6 分)差异性:政策动因:欧洲是种族主义驱动,亚洲是军事征服;国际干预:欧
洲被冷战政治化,亚洲缺乏系统性干预;社会影响:欧洲加剧族群对立,亚洲推动城市化。
(每点 2 分)
(2)(8 分)积极(4 分):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开发;推动社会治理的现
代化尝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消极(4 分):造成社会秩序的崩坏;饥饿、疾病和犯罪率上升威胁社会稳定;造成
经济资源的透支,延缓了战后重建进程。(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19.(12 分)
(1)(6 分)原因:工业化需求驱动:新式工业扩大和发展需要大规模资金,传统钱庄信
用模式无法满足,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社会观念变迁:民众突破“耻于借债”
传统观念,接纳抵押贷款,推动银行业务普及;政府政策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整
顿与币制改革,为银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环境;竞争优势更强:银行规范经营与风控体系
优于钱庄,增强市场竞争力。(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得 6 分)
(2)(6 分)趋势一:资本集中化程度提高。(1 分)依据:银行业资本总额增长,且银行
通过吸收存款和发行钞票掌握了更多社会资本,暗示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和钱庄信贷模
式被更具规模的金融体系取代。(2 分)
趋势二:经济活动日益依赖现代金融工具。(1 分)依据:新式工业产值激增与银行
业主导地位的形成并存,说明企业融资逐渐转向银行信用贷款而非传统抵押放款。(2 分)
趋势三: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1 分)依据:1927 年后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发
展,银行业快速发展,反映政府通过金融政策引导经济资源向现代产业集中的可能性。(2 分)
(任答两种趋势并说明依据即可得 6 分)
20.(12 分)示例:
论题:从扎西会议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2 分)
阐述: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后的关键转折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急时刻的自
我革新能力。1935 年,面对长征初期的军事失利与领导分歧,党中央在扎西会议上改组
军事领导层、精简机构并调整战略方针,实现了从被动突围到主动转战的转变。这一过
程体现了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刀刃向内的革新魄力,为后续四渡赤水、北上抗日奠定
基础。
扎西会议的革新精神在新时代仍具现实意义。2025 年的纪念活动,通过学术研讨、
红色教育、群众参与等形式,不仅重温历史,更将自我革新精神融入党的建设。例如,
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自我革命”,与扎西会议调整领导核心一脉相承;乡村振兴中党员干
部的担当意识,延续了扎西会议后红军扎根群众、服务人民的传统。(8 分)
综上所述,扎西会议不仅是党史上的战略转折点,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基因的
生动体现。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需以史为鉴,在深化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以自我革
新推动民族复兴。(2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