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交大附中总、分校联考八年级历史
期中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
1. A 2. A 3. A 4. B 5. D 6. A 7. B
8. C 9. C 10. A 11. C 12. D 13. C 14. D
15. C 16. C 17. A 18. D 19. C 20. D 21. A
22. C 23. A 24. A 25. 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26. (11分)
【1】《南京条约》(2分);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分)。
【2】《马关条约》(2分);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2分)。
【3】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或者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所以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27. (14分)
【1】洋务运动(2分);维护清朝统治(2分)。
【2】戊戌变法(2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2分)。
【3】三民主义(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
【4】地主阶级的自强、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共产党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言之有理即可)(2分)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考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三元里抗英 C. 收复新疆 D. 黄海海战
2.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 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C. 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D.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获取大量赔款 B. 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 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5.“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 )
A. 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B. 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开通新的通商口岸 D. 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历史事件始于(  )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大泽乡起义 D. 广西起义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指( )
A. 《十二铜表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奕 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 湖北织布局
9.洋务运动时期,大批洋务官员走出国门,身历目睹了域外城市文明,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尽管他们对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没有理性的把握,但他们办工矿、兴商贸、修铁路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 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B. 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 促进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D.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10.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 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C. 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 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11.某同学梳理了近代一场战争的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由此判断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办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虎门条约》的签订 C. 《瑷珲条约》的签订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13.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14.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 培养人才 B. 开办学校 C. 废除科举 D. 改变政治制度
15.“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解放思想,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 缓解了民族危机 B. 是全面的社会变革 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6.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20世纪初期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平壤清军反击日军
17.如图图示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项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C.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18.毛泽东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发动金田起义 B. 建立兴中会 C. 创办《时务报》 D. 成立中国同盟会
19.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革命目标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2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 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 黄花岗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1.1911年,在民族危亡关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革命取得成功,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关于这次“革命”叙述正确的是( )
A. 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 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C. 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D. 革命以深刻的影响力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2.孙中山于1912年自豪的宣布: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下列属于该“创举”的史实依据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清帝退位 C. 建立中华民国 D. 武昌首义
23.1912年,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这一规定(  )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使得农民在政治上翻身
24.某书中说:“袁世凯是清末新军训练的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作者判断其“受害”的依据是 ( )
A. 部分新军将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B. 没有新军的参与就没有辛亥革命
C. 袁世凯借助新军篡夺了清朝的政权 D. 新军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军阀割据
25.1917年商务印书馆在《申报》登出新书广告:特编适合共和宗旨之教科书,分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四种,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均全,一律呈经民国教育部审定公布……今日教育家欲同心协力,盖此维护共和之责,则采用此种教科书最为相宜。可见,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
A. 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B. 维护共和制度 C.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 改革社会习俗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2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阅读材料。(11分)
材料一:到19世纪中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中国却不能重新组织自己以迎接西方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日本在台湾颁布的《台湾新教育令》进一步指出:台湾的教育方针是“训育皇民,振作国民精神,强化教育政策”。初等教育是“训练皇民的基础”,中等教育要“训练中坚有力的皇民”,大学生专科教育要“训练皇民有用的人材”。
——齐红深《皇民化教育、同化教育与奴化教育》
材料三:慈禧太后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据材料一,中国“被迫敞开国门”开始于哪一条约?该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何种变化?(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是通过哪一条约割占台湾的?请写出我国两位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4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慈禧太后的言论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 从这部屈辱的历史中,你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在联合外国人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人进一步认识到,要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材料二:他是广东南海人,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要求改变现状。他多次上书当朝皇帝,并指出,形势已发展到“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的地步,如不及时变法,列强的侵略会变本加厉,人民的斗争会风起云涌。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伤害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1) 材料一中统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是什么运动?开展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分)
(2) 材料二中的人物所领导的变法运动名称是什么?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4)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努力,给你带来什么认识或者启示?(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