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前导学(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为创造人类文化做
出的贡献,尊重和交流互鉴。
课前预习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原因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________。
2.世界各国历史上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1)古代世界:在欧洲各国的________、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2)古代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____________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3.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世界
①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年,________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________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中国
①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________________》。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⑤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
二、《世界遗产公约》
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有效保护。
4.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________________来参与保护。
(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________________》加以重点保护。
(3)确定了文化遗产、____________、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5.发展完善
(1)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
(2)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________、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6.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__》,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意义
①保护遗产、____________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____________等。
(2)近代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____________的重要文化遗产。
2.中国的文化遗产
(1)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________、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________项。
课后练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学者以“文化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进行考古发掘,造成文物大量外流。1905年,张謇上书清政府,主张在京师设立帝室博物馆;1909年,清政府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上述现象体现了清政府( )
A.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B.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深刻
C.仍沉迷于训诂考据 D.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
2.2023年底,“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人们多角度沉浸体验石窟艺术,从而减少了因为游客实地参观而给石窟带来的危害。网友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也可以观看此展。这说明文物保护(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某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规划一座新‘港口城市’的产物,体现了历史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关于该运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有利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仍在通航的运河
D.立足于荷兰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4.长期以来,为了减轻飞沙和粉尘的危害,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只有8—10个洞窟轮番对游客开放。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游客移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他想参观的每一个洞窟,大大减少了对文物不可逆转的伤害。这说明,文物的保护应(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5.浙江衢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因其重要性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千年的风吹雨淋中,城墙需要时常进行维护。根据2020年4月《浙江日报》的报道,城墙的修缮工程“要坚持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貌,……然后保留原城墙内的堆土、剔除堆石乱石,保留岁月侵蚀城墙的状态。”这一要求体现了文物保护应( )
A.适应社会的时代性 B.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C.确保遗产的真实性 D.还原文物的完整性
6.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
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7.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至。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严重威胁、皇室、金石学、希腊、历史的真实性、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化和自然遗产、集体性援助、世界遗产名录、自然遗产、民族文化、世界遗产公约、传承文化
三、金字、文艺复兴、长城、1372
【课堂速测】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借“文化考察”使中国文物大量外流,而1905年张謇主张设帝室博物馆,1909年清政府拟定章程对盗卖文物给外人的行为进行重罚并追究州县官失察之罪,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清政府意识到保护文物、维护文物主权的重要性,体现其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D项正确;题干仅涉及针对文物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出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不能就此推断出改革措施初见成效,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已经认识到西方学者的“文化考察”背后是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因此才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说明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加深,排除B项;训诂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学术工作。考据学要求言之有据,据必可靠,推理严密,且不能仅凭孤证作断。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沉迷于训诂考据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使用现代数字科技,既实现了游客对石窟艺术的多角度沉浸体验,又减少了给石窟带来的危害,是一种现代的文物展示和保护模式,体现了适应时代的现代性,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石窟艺术一种,不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确保”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展览主要是展现石窟艺术,而非还原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体现了历史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及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而欧洲历史最悠久且仍在通航的运河是法国的米迪运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运河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说法正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有利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为减少飞沙和粉尘的危害,莫高窟轮番对游客开放,并利用“数字敦煌”的线上方式使游客参观洞窟,以此来减少对文物的伤害,这体现了文物的保护适应时代的现代性,即利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来保护文物,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莫高窟,没有涉及其它文化,体现不出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对文物进行保护,不涉及遗产的完整性,排除C项;文物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但材料反映的是文物保护方式,不属于保护原则,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要坚持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貌……然后保留原城墙内的堆土、剔除堆石乱石,保留岁月侵蚀城墙的状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保持原貌,这体现了文物保护应确保遗产的真实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持原貌,与时代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保持原貌,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保持原貌,与还原文物的完整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对于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这些文化遗产虽然位于阿富汗,但这些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C项正确;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因素,但并非罪魁祸首,有些地方也有地区冲突,但文化遗产却能够得以保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遗产的破坏,而非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排除B项;虽然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仍旧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得出《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B项正确;据材料“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得出《世界遗产公约》并不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排除A项;《威尼斯宪章》又称《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方面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排除C项;《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也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材料看不出“以国际援助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1)特点:内容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中外文化交相辉映;整体风格积极健康,具有极强生命力。
(2)因素:时局因素;政府因素;经济因素;史料因素;学者因素(任意回答三点即可)
认识: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社会、个人都应该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据材料一“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可得出内容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据材料“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域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可得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据材料“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可得出整体风格积极健康,具有极强生命力。
(2)因素:据材料二“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探险队’先后进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可知,时局动荡与列强侵略导致文物流失;据材料“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国民政府在文化界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可知,政府因素影响其发展;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可知,经济因素影响敦煌学的研究;据材料“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可知,史料的发现与学者因素推动敦煌学发展。认识:结合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程,从文化价值、保护措施、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阐述。例如,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社会、个人都应该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前导学(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