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位于晋南襄汾县陶寺村。在此,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农时节令历法等。这些考古发现反映这一时期
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B.母系氏族公社形成
C.奴隶制度走向繁荣 D.“万邦”时代国家产生
2.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在新征服地设县,由国君直接管辖,“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A.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B.周王室地位被取代
C.家国一体得到加强 D.统一趋势得到发展
3.南北朝的经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内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五常符同。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魏书·释老志》云:“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据此可推知,当时
A.正统价值观丧失理论基础
B.儒学语义出现较大变化
C.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
D.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
4.唐人所称“客户”,是指离开本地寄居他乡的人,他们须按贫富比照“税户”中的第七、八、九等纳税;北宋时期则指“不占田,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的农民。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土地政策发生变化 B.农业生产逐渐衰败
C.农村人口流动频繁 D.赋役制度的货币化
5.《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主要讲述了“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按照《宋刑统·斗讼》“斗殴杀人”条载:“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斗殴杀人者,绞。”然而在案件的终审判决中,武松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一法律案例侧面上反映出宋代
A.法律判决缺乏严格执行
B.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C.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
D.开启礼法结合治国模式
6.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湖北有近百部方志被编修,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方志集中编撰高潮。在方志中添加了大量“忠义”“褒忠”等门类,以及不少殉难的官绅士子、团总乡勇及其事迹。上述现象旨在
A.提升基层民众的民族意识
B.构建清王朝的正统地位
C.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D.强化边疆社会的向心力
7.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民众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五四运动则以如何拯救山东为核心议题。而1925年的“五卅”运动本是一桩影响范围较小的常见涉外惨案,但却以“亡人”危机为口号,掀起了比之前两者规模更大、参与阶层更广的“集体行动”。这一现象反映出
A.抗日救亡成为国人共识
B.民众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革命领导阶级走向成熟
8.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分子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进行文化救亡的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转变是源于当时
A.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
B.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
C.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D.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9.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旨在强调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10.“四三方案”或“43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从1972年开始直到1977年,我国先后同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签订了250多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引进合同,项目成交金额达到了39.6亿美元。“四 三方案”
A.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旨在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C.佐证了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D.促使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1.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知识分子,研究领域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尝试解释看似神秘的自然现象,并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还通过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去挑战当时的语词权威,用几何学的方法图示其发现,并试图建立一般原理。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A.确立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B.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精神
C.与近代科学革命同步展开
D.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12.18世纪中期,法国贵族日益失去往日的荣耀,同他们过去的境遇相比,他们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法国贵族们感叹:“贵族每天都在破产、消亡,第三等级却占有越来越多的财富。”材料可用于说明
A.启蒙运动动摇法国贵族的统治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加快
D.经济发展引起法国社会结构变化
1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说,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从此以后,让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以促进人们对科学和工艺的追求,这些需要显而易见。但是,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 这表明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14.《五角大楼的新地图》 书就世界分为“核心国家”和“断层国家“两类,并主张“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规则”、 “核心国家“因拥有核武器,“相互确保摧毁”,彼此不可能爆发战争。相反,针对“断层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国家),西方大国则可以为所欲为,并宣称“我们永远不离开‘断层国家’”。 这体现了
A.第三世界国家战略地位凸显
B.国际竞争的实质已发生变化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面临挑战
D.军备竞赛导致冲突不断加剧
15.“赛博朋克”作为一种文化浪潮逐渐流行,其源自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在赛博朋克文化中,最核心的突出特点是关注高科技和低生活的结合,金融寡头、财阀和跨国公司掌握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底层人民毫无存在价值,肮脏的贫民窟和充满科技感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赛博朋克文化
A.体现信息时代的思维特征
B.反映了人们对科技文明的反思
C.对未来理想社会充满憧憬
D.剖析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根源
16.1924年法国巴黎第八届奥运会上诞生了第一枚奥运会会徽,此后每届奥运会都会有不同的会徽。下列会徽体现了
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美国国旗) 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罗马城徽) 2008年中国北京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主体是中国印章)
A.体育文化的多源性 B.不同制度的包容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D.人文精神的互鉴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到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二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时间里,我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全体社会成员被纳入统一的管理体制中。在城市,单位是最主要的社会组织载体。在农村,人民公社是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管理也随之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刻转型。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政府的职能明确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再到2004年党中央正式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新中国成立前30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特征,党委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对各项公共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体现为党领导下的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城乡社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出现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保证社会稳定秩序的前提下保持社会活力应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向春玲《70年来,
中国社会治理发生了哪四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发生的转变。(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就有了对龙形象的崇拜,到了夏商时期,我国龙文化进一步发展。如表:
时间 龙文化
距今约6800--6300年 鱼龙: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鱼龙纹
距今约6400年 鳄龙:西水坡遗址出土蚌壳堆塑的鳄龙
距今约6000年 鳄龙:焦墩遗址出土的河卵石摆塑的鳄龙
距今约6000-5000年 猪龙:红山遗址出土玉猪龙
距今约4500—3900年 龙:陶寺遗址出土陶盘上的龙纹
夏代 龙: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
商代 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龙纹
材料二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将相的特权纹饰。1862年,法国公使提到外国船只一般都会竖立本国旗号,易于辨认。为此,总理衙门决定使用三角龙旗作为大清水师的统一旗号。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第一次提出以龙旗为国旗的概念。驻美公使张荫桓在奏折中提到:“诸华商久经循用斜幅龙旗,遇中国庆典及臣出入岛境,辄高悬以为荣耀。”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爱国知识分子试图从上古文献中找出中华民族的图腾。1933年,姜亮夫第一次提出了华夏“龙图腾”的概念。1942年,闻一多发表论文,将龙摆在中心位置展开全面论述。他说:“数千年来……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石器时代与夏商时期龙形象的差异。(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龙代表意向的演变。(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公元前2千纪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印欧人的迁徙,冲击了所到之处的区域文明,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3个地区,简述印欧人迁徙的状况和影响。
参考答案
1. D根据材料信息“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可见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反映这一时期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而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母系氏族社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仍然十分落后,没有修建宫殿建筑的能力,排除B 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反映这时期从部落到国家的趋势,并非奴隶制度走向繁荣,排除C项。
2. 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大国在新征服地设县,推行县制,官员由国君任免,冲击了当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排除B项;家国一体,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同性,将“家”视为小“国”, “国”视为大“家”,体现了血缘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而材料恰恰冲击了当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贵族政治,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项。3. D根据材料“内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五常符同,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佛家教义与儒家思想有相同之处,说明的是当时思想纷呈且有融合的趋势,D项正确;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儒学语义发生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非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排除C项。
4. A根据题干可知,唐朝客户指离开本地寄居他乡的的小农,而在北宋指地主的佃客,“客户”含义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唐宋时期,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加剧,北宋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使宋代租佃关系发达,故A 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农业生产走向衰败,排除B项;人口流动频繁根源于土地兼并加剧,并不是“客户”含义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赋役制度的货币化主要在明朝,排除D项。5.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武松为了替兄报仇,手刃仇人,虽然属于“斗殴杀人”,但是在案件的终审判决中,武松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说明法律判决受到儒家伦理影响,C项正确;判决被严格执行,武松被刺配而二千里,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出人治色彩,排除B项; “开启”说法错误,排除D项。
6. C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湖北地区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方志集中编撰高潮,这是因为湖南、湖北地区的官绅士子、团总乡勇大多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殉难,将他们列入方志中有利于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项正确;材料现象旨在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 项;材料现象旨在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而不是构建清王朝的正统地位,排除B 项;湖南、湖北地区不属于边疆,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7. B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不论是1915年的反日运动、五四运动直至五卅事件,在外国侵略中国时,国人掀起了比之前两者规模更大、参与阶层更广的集体行动,说高三历史答案
明中国民众的反抗意识增强,民族意识日益觉醒,B项正确;1925年的中国,抗日救亡成为国人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领导阶级走向成熟是在遵义会议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
8. 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以农业文明对抗日本的工业文明,因此中国人从关注文化改造到关注现代工业文明,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理念自甲午战后兴起,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C 项;国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9. D根据材料“1942年9月,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指出,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精兵简政的重要性,D项正确;ABC三项不合题意。
10. C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后,中国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佐证了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C项正确;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A项;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属于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B项;促使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夸大了其影响,排除D项。
11. B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尝试解释看似神秘的自然现象,并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收集证据挑战权威和用几何图示建立一般原理等,表明文艺复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精神,B项正确;伽利略的实验科学确立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排除A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出现早于近代科学革命,排除C项;据所学,动摇天主教会统治地位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排除D项。
12. D根据材料“法国贵族日益失去往日的荣耀”“贵族每天都在破产、消亡,第三等级却占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所学可知,伴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崛起,对法国的贵族形成巨大冲击,即经济发展引起法国社会结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引起法国社会结构变化,体现不出是启蒙运动带来的结果,排除A 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C项。
13. A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科学和工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年轻人的教育课程中却缺少这些内容,这会使英国的工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表明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并不是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排除D项。
14. A根据材料可知,“核心国家”都拥有核武器,彼此不可能爆发战争。从地缘经济角度, “断层国家”是垄断资本实现资本积累、 “空间转移”的重点区域。广大“断层国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因此向来是资本扩张必争之地,由此可见,第三世界国家战略地位凸显,A项正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大国对“断层国家”争夺加剧,未涉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趋势面临挑战,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大国对“断层国家”争夺加剧,未体现军备竞赛导致冲突不断加剧,排除D项。
15. B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赛博朋克一方面关注高科技,一方面关注低生活,讽刺了信息技术革命下社会的弊端,反映了人们对科技文明的反思,B项正确;信息时代的思维特征强调创新、开放、共享、快捷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赛博朋克的特点是关注高科技和低生活的结合,一方面,赛博朋克的世界充满了先进的科技,另一方面,它们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政治腐败和环境恶化,反映了人们对科技文明的反思,无法体现对未来理想社会充满憧憬,排除C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D项。
16. C根据材料“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美国国旗)与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罗马城徽)、2008年中国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中国印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历届的奥运会会徽都反映各个主办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述各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不是单一的体育文化,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不同制度的包容性”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整体信息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互鉴性,排除D项。
17. (1)特点: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普及性和针对性;强调团结和革命意识培养。 (4分)
(2)新现象:提出了文化统战方针,将教育作为团结人民、动员抗日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将党的组织与乡村生活相结合;新编课本注重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教育,将实用技能教学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 (4分)
意义: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增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有助于改善边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对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分)
18. (1)四个时期成就: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6分)
(2)转变:治理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治理主体结构转变: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治理方式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法治、德治和自治综合治理转变;社会运行状态转变: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活力进发相统一。(4分)
简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为主要依据,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善治”为基本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维护和保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社会活力得到释放,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之路。 (4分)
19. (1)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是多元的(猪龙、鳄龙、鱼龙);夏商时期,龙的形象逐步融合统一,形成成熟的龙图腾。 (4分)
(2)代表意向的演变:清末,龙成为中国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爱国知识分子挑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4分)评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与西方世界接轨,需要形塑新的国家观念,龙从帝王象征顺势变为国家形象,有利于提升国家认同,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抗战时期,全民族浴血奋战,急需鼓舞全国人民抗战决心,在知识分子塑造下,龙图腾成为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抗战胜利奠定精神基础。龙代表意向从封建时代的皇权象征转变为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也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分)
20.示例A:公元前 1500年左右,印欧人迁移到印度河流域,形成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陆续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种姓制度形成。佛教、阿拉伯数字等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分)
B:印欧人迁移到伊朗高原,形成波斯人。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和税收系统,修建驿道,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4分)C:印欧人迁移到小亚细亚地区,形成赫梯人。他们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4分)
D: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建立城邦制度,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发展出古代民主政体,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4分)E:印欧人迁移到西北欧,形成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人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5世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4月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