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雅典的胜利》中指出,多达两万名雅典公民,可以拿到国家发放的不同形式的津贴。约占雅典公民人口的1/2,甚至更多。这有利于( )
A.改变雅典公民参政的政治结构
B.提高雅典公民的文化素质
C.实现雅典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D.消除雅典公民之间的矛盾
2.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
3.古罗马的“执政官”按字义解释就是“共同协议者”。按规定,两名执政官每年由选举产生,彼此拥有否决权。在执行职务时,执政官坐在象牙宝座上,由仪仗卫队守护。在出行时,有12名侍卫捧着“法西斯”竖棒随行。由此可见,古罗马执政官( )
A.是共和国权力的中心
B.有着国家元首的地位
C.是古代民主制的象征
D.行使内外事务独裁权
4.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5.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
C.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D.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其他国家不具备实行民主制的条件
B.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
C.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7.有法国学者认为,法兰西1875年宪法长命的秘诀在于,“它使得1789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这是指法国1875年宪法( )
A.保留了专制传统 B.满足了不同诉求
C.确立了民主共和 D.保障了国家统一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如果某一个人威胁到甚至伤害到共同体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利益是从属于共同体利益的。
——摘编自《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美国还找到了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保证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大。总之,美国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创立了联邦共和体制。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变化。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把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同时他得出“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斯巴达“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王位世袭
B.长老会议员30人,但终身任职
C.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D.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2.1533年颁布的《终止上诉法案》宣称英国领域内由一个国王领导;此后议会又承认王权高于教权,并且禁止大学教授教会法;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所有教会、世俗政府,包括个人的薪俸都需要“王权的誓言”保障。这些举措旨在( )
A.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扫除障碍
B.激化世俗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C.以集权的方式促进国家转型
D.进一步拓展英国的海外市场
3.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社会为背景,既有对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作者自我内心经历的记录。在该作品中,当时的法国( )
A.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B.巴黎公社暴力夺取城市政权
C.共和制政体推动工业资本发展
D.颁布《人权宣言》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雅典的胜利》中指出,多达两万名雅典公民,可以拿到国家发放的不同形式的津贴。约占雅典公民人口的1/2,甚至更多。这有利于( )
A.改变雅典公民参政的政治结构
B.提高雅典公民的文化素质
C.实现雅典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D.消除雅典公民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实行的津贴制度使“约占雅典公民人口的1/2,甚至更多”的公民积极参政,这就使大量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有利于改变雅典公民参政的政治结构,故A项正确;津贴制度和雅典公民的文化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津贴制度不能实现雅典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故C项错误;津贴制度无法消除雅典公民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
2.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斯巴达国王受到监察官制约、监督,体现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D项;国王是城邦的元首而不是监察官,故排除A项;斯巴达国王权力很大,但受监察官监督,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而非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
3.古罗马的“执政官”按字义解释就是“共同协议者”。按规定,两名执政官每年由选举产生,彼此拥有否决权。在执行职务时,执政官坐在象牙宝座上,由仪仗卫队守护。在出行时,有12名侍卫捧着“法西斯”竖棒随行。由此可见,古罗马执政官( )
A.是共和国权力的中心
B.有着国家元首的地位
C.是古代民主制的象征
D.行使内外事务独裁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古罗马两名执政官执掌行政权力且享有特殊荣誉,说明其地位高,故选B项;古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中心是元老院,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忽略了两名执政官的相互否决与牵制,排除。
4.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可知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根据题干材料“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可知但丁主张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5.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
C.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D.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宪章》的制定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A项;《大宪章》是贵族迫使国王签署的,防止国王擅自征税,其中未体现出对教会权益的保护,排除B项;《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制,不能体现出自由平等精神,排除D项。
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其他国家不具备实行民主制的条件
B.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
C.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C
解析:托克维尔强调联邦宪法符合美国国情,而不是认为其他国家不具备实行民主制的条件,故A、D两项均错误,C项正确;联邦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故B项错误。
7.有法国学者认为,法兰西1875年宪法长命的秘诀在于,“它使得1789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这是指法国1875年宪法( )
A.保留了专制传统 B.满足了不同诉求
C.确立了民主共和 D.保障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满足了不同诉求,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如果某一个人威胁到甚至伤害到共同体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利益是从属于共同体利益的。
——摘编自《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美国还找到了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保证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大。总之,美国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创立了联邦共和体制。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变化。
参考答案:(1)基本原则: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或公民有充分参与政治的自由);城邦至上(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2)新变化: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间接民主);强化行政权,总统权力较大;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联邦制。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把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同时他得出“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斯巴达“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王位世袭
B.长老会议员30人,但终身任职
C.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D.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答案:D
2.1533年颁布的《终止上诉法案》宣称英国领域内由一个国王领导;此后议会又承认王权高于教权,并且禁止大学教授教会法;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所有教会、世俗政府,包括个人的薪俸都需要“王权的誓言”保障。这些举措旨在( )
A.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扫除障碍
B.激化世俗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C.以集权的方式促进国家转型
D.进一步拓展英国的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16世纪以来,法案规定英国领域内由一个国王领导,议会承认王权高于教权,所有教会、世俗政府,包括个人的薪俸都需要“王权的誓言”保障。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体现了英国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英国向近代国家转型,故C项正确;《权利法案》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扫除障碍,故A项错误;激化世俗王权与教会的矛盾不是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与拓展英国的海外市场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3.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社会为背景,既有对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作者自我内心经历的记录。在该作品中,当时的法国( )
A.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B.巴黎公社暴力夺取城市政权
C.共和制政体推动工业资本发展
D.颁布《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但是很快就失败了,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以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社会为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在政治上确立了共和制,经济上工业化得到发展,而且在共和制的推动下,工业资本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人权宣言》是1789年颁布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示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结果。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随后不断演变,18世纪初,国王不懂英语而很少参加内阁会议,于是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向国王汇报,主持内阁会议的大臣成为首相,内阁制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国王“统而不治”,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1832年采取了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等改革措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后经历次议会改革,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国家权力重心不断下移的过程,同时也是英国政治制度更趋民主化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