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高一历史2023—2024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2.《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3.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国家的面积越来越大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4.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其主张却不被采纳,主要由于
A.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 C.仁政思想不符合现实需要
B.诸侯忙于争霸无心变革 D.儒家学说不适应当时社会变革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髓.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7、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思想发展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8.(2018新课标I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9、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由此可知,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D.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
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1.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12.“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1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4.(2018新课标III卷)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5.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造船、纺织、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缂丝技术代表着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
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
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
1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7.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18.《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毛皮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19.唐代高僧玄奘于访问印度回国后,曾“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材料可用来说明
活字印刷术进步明显B.唐宋印刷术逐渐外传C.唐代更注重改进技 D.雕版印刷术影响深远
2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1.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兴起 B.表明男耕女织现象渐趋消亡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23.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4.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 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
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 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
非选择题(5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6分)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6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27.“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念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分别列举秦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唐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2分)
参考答案
DACDC BADDC ACCBB BDADB BCDA
25、(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6分)
(2)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6分)
26、
(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3分)(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4分)(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
27、(1)秦:法家思想。汉:儒家思想。(4分)
秦汉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刺史制。(4分)
(2)特点: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或和平方式为主;方式灵活多样)(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言之有理适当给分)
原因:贞观年间唐朝经济繁荣;大一统政权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6分)
历史意义: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一历史2023—2024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