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练习
一、看清算式,细心计算。
1. 直接写得数。
160÷40= 750÷5= 12+8×3= 100÷50×2=
0÷58= 450÷30= 8-8÷8= 8×9÷8×9=
23×30= 24×5= 640÷32= 88+12-88+12=
2. 列竖式计算。(★题请验算。)
463÷57= 550÷48= 784÷26=
918÷18= 5200÷80= ★920÷30=
3. 计算下面各题,有简便方法的可以用简便方法。
26+980÷70 720÷(8×6) 423-45-55
二、认真读题,用心推敲。
1.填空。
4. 除法算式□64÷36,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小是( ),如果商是15,□里是( );除法算式664÷□7,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是( )。
5. 计算341÷37时,可以把37看成( )来试商,商可能会偏( ),正确的商是( )。
6. 一大瓶果汁1( )(填“升”或“毫升”);一个杯子容量是250( )(填“升”或“毫升”),一大瓶果汁倒满这样的3杯后,还剩( )毫升。
7. 一个数除以12,商是15,并且有最大的余数,余数是( ),这个数是( );如果被除数乘5,除数( ),商就不发生改变。
8. 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一个金鱼缸有水60( ) 一瓶眼药水有10( )
一瓶香醋的容量大约500( ),4瓶这样的香醋约2( )
9. 在括号里填上“>”“<”或“=”。
25升( )2600毫升 3升( )3000毫升 570-100+6( )570-106
1001毫升( )999升 240÷60( )24÷6 800÷16( )800÷10+6
10. 小华上学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4分,已知数学的成绩是97分,英语的成绩是95分,请问他语文的成绩是______分。
11. 已知□+□+□+□+□+○=680,□+□+○=320,那么□=_____,○=_____。
12. 一组图形排列如下:○□□☆☆☆○□□☆☆☆○□□☆☆☆……,根据规律,第35个图形是( ),在前35个图形中,□有( )个;☆有( )个。
13. 如图:拼成的物体从_____面看,形状是;从_____面看,形状是。
14. 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 )个小正方体。
2.判断。
15. 一个四年级小朋友20口可以喝完一瓶150毫升的牛奶。( )
16. 600÷70=60÷7=8……4。( )
17.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看到相同的图形。( )
18. 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就表示小明的身高是150厘米._____.
19. 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很直观、形象。( )
3.选择。
20. 如图中的三个物体,从( )看到的图形相同。
A. 前面 B. 右面 C. 上面
21. 根据50÷4=12……2,可知5000÷400的结果是( )。
A. 12……2 B. 12……20 C. 12……200
22. 下面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小华走8步,共走了520厘米,他每步都走65厘米
B. 王老师买来120支钢笔,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得20支
C. 8个人的体重共440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约是55千克
23. 如果除法竖式计算时发现余数比除数大,说明( )。
A. 商大了,要调小 B. 商小了,要调大 C. 无法确定
24. 将980毫升果汁倒入80毫升杯子中,能倒满( )个这样的杯子。
A. 12 B. 13 C. 14
三、明确要求,动手操作。
25. 按要求画出下面图形。
26. 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如果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如下图。那么有( )种不同的摆法。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27. 有2升果汁,倒满8只同样大小纸杯,还剩560毫升,平均每个纸杯装有果汁多少毫升?
28. 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4行,每行20人,队形变化后,每行少站4人,队形变化后站了多少行?
29. 如图是小刚家去年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1)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2)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30 小楠到动物园游玩,从狮子馆到熊猫馆有696米要走12分钟.
(1)他用同样的速度从熊猫馆到海豚馆522米要走多长时间?
(2)他用同样的速度从海豚馆到大象馆走了15分钟,海豚馆到大象馆有多远?
31. 吴村林场今年计划植树750棵,已经栽了6天,平均每天栽45棵,剩下的用4天时间栽完,平均每天要栽多少棵?
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填写下表,再列式解答。
一共要栽( )棵 已经栽了( )天 每天栽( )棵
剩下的( )天栽完 每天要栽( )棵
32. 明明整理了四年级(1)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结果如下表。
身高(厘米) 120~129 130~139 140~149 150及以上
人数 7 16 12 8
(1)完成统计图。
(2)这个班身高在_____厘米的人数最多,_____厘米的人数最少。
(3)丽丽身高是145厘米,按由高到矮的顺序,大约排第_____名;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晓涵的身高排第36名,晓涵的身高可能是_____厘米。
(4)通过统计表或统计图,你还知道了什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练习
一、看清算式,细心计算。
1. 直接写得数。
160÷40= 750÷5= 12+8×3= 100÷50×2=
0÷58= 450÷30= 8-8÷8= 8×9÷8×9=
23×30= 24×5= 640÷32= 88+12-88+12=
【答案】4;150;36;4;
0;15;7;81;
690;120;20;24
【解析】
2. 列竖式计算。(★题请验算。)
463÷57= 550÷48= 784÷26=
918÷18= 5200÷80= ★920÷30=
【答案】8……7;11……22;30……4
51;65;30……20
【解析】
【分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字小于除数,商的首位在个位上,有余数时余数比除数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字大于除数,商的首位在十位上,除到哪一位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验算时,先求出除数与商的积,再加余数;四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字小于除数,商的首位在十位上,除到哪一位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详解】463÷57=8……7 550÷48=11……22 784÷26=30……4
918÷18=51 5200÷80=65 ★920÷30=30……20
验算:
3. 计算下面各题,有简便方法的可以用简便方法。
26+980÷70 720÷(8×6) 423-45-55
【答案】40;15;323;
【解析】
【分析】26+980÷70此题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720÷(8×6)此题应根据整数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423-45-55此题应根据整数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详解】26+980÷70
=26+14
=40
720÷(8×6)
=720÷8÷6
=90÷6
=15
423-45-55
=423-(45+55)
=423-100
=323
二、认真读题,用心推敲。
1.填空。
4. 除法算式□64÷36,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小是( ),如果商是15,□里是( );除法算式664÷□7,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是( )。
【答案】 ①. 3 ②. 5 ③. 5
【解析】
【分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要使商是两位数,那么被除数百位、十位上的数合起来要等于或大于除数,依此填空;
假设没有余数,被除数=商×除数,因此用15乘36,再根据计算出的积进行填空即可;依此解答。
【详解】除法算式□64÷36,如果商是两位数,则□6>36或□6=36,因此□里最小是3;
15×36=540,由此可知,此时有余数,即□64与540要最接近,因此□里是5。
除法算式664÷□7,如果商是两位数,则66>□7,因此□里最大是5。
【点睛】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 计算341÷37时,可以把37看成( )来试商,商可能会偏( ),正确的商是( )。
【答案】 ①. 40 ②. 小 ③. 9
【解析】
【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将除数估大时,商可能偏小,此时应将试商调大;当将除数估小时,商可能偏大,此时应将试商调小;依此解答。
【详解】37<40,把37看成40来试商,商8,37×8=296,341-296=45,45>37,即商8偏小,应改商9;因此填空如下:
计算341÷37时,可以把37看成40来试商,商可能会偏小,正确的商是9。
【点睛】熟练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 一大瓶果汁1( )(填“升”或“毫升”);一个杯子的容量是250( )(填“升”或“毫升”),一大瓶果汁倒满这样的3杯后,还剩( )毫升。
【答案】 ①. 升 ②. 毫升 ③. 250
【解析】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计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大瓶果汁用“升”作单位;计量一个杯子的容量用“毫升”作单位;1升=1000毫升,先求出这样的3杯共多少毫升,再用1000毫升减去3杯的容量,求出还剩多少毫升。
【详解】1升=1000毫升
250×3=750(毫升)
1000-750=250(毫升)
一大瓶果汁1升;一个杯子的容量是250毫升,一大瓶果汁倒满这样的3杯后,还剩250毫升。
【点睛】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7. 一个数除以12,商是15,并且有最大的余数,余数是( ),这个数是( );如果被除数乘5,除数( ),商就不发生改变。
【答案】 ①. 11 ②. 191 ③. 也乘5
【解析】
【分析】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应小于除数。除数是12,余数最大是11。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求出这个数。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可知,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乘5,除数也乘5。
【详解】12-1=11
12×15+11
=180+11
=191
一个数除以12,商是15,并且有最大的余数,余数是11,这个数是191;如果被除数乘5,除数也乘5,商就不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商的变化规律,关键是明确余数最大是除数-1。
8. 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一个金鱼缸有水60( ) 一瓶眼药水有10( )
一瓶香醋的容量大约500( ),4瓶这样的香醋约2( )
【答案】 ①. 升 ②. 毫升 ③. 毫升 ④. 升
【解析】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容积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个金鱼缸的容积用“升”作单位,计量一瓶眼药水的容积用“毫升”作单位,计量一瓶香醋的容量用“毫升”作单位。用一瓶香醋的容量乘4,求出4瓶香醋的容量,再换算成升。
【详解】一个金鱼缸有水60升 一瓶眼药水有10毫升
500×4=2000(毫升)
2000毫升=2升
一瓶香醋的容量大约500毫升,4瓶这样的香醋约2升
【点睛】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地选择。
9. 在括号里填上“>”“<”或“=”。
25升( )2600毫升 3升( )3000毫升 570-100+6( )570-106
1001毫升( )999升 240÷60( )24÷6 800÷16( )800÷10+6
【答案】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解析】
【分析】(1)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据此将25升换算成毫升,再与2600毫升比较大小。
(2)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则3升=3000毫升。
(3)先求出两个算式的得数,再比较大小。
(4)先将999升换算成毫升,再与1001毫升比较大小。
(5)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可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
(6)分别求出两个算式的得数,再比较大小。
【详解】25升=25000毫升,25000毫升>2600毫升,则25升>2600毫升
3升=3000毫升
570-100+6=476,570-106=464,476>464,则570-100+6>570-106
999升=999000毫升,1001毫升<999000毫升,则1001毫升<999升
240÷60=(240÷10)÷(60÷10)=24÷6
800÷16=50,800÷10+6=80+6=86,50<86,则800÷16<800÷10+6
【点睛】不同单位的数比较大小,要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关键是熟记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10. 小华上学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4分,已知数学的成绩是97分,英语的成绩是95分,请问他语文的成绩是______分。
【答案】90
【解析】
【分析】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4分,用三科的平均分乘3计算出三科的总成绩,再减去英语和数学成绩之和,即可求出语文的成绩。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94×3﹣(97+95)
=282﹣192
=90(分)
他语文的成绩是90分。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平均数计算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用平均分乘科数计算出三科的总成绩。
11. 已知□+□+□+□+□+○=680,□+□+○=320,那么□=_____,○=_____。
【答案】 ①. 120 ②. 80
【解析】
【分析】把□+□+○=320代入第1个等式中,求出□,再把□代入第2个等式中求出○。
【详解】因为□+□+○=320
所以□+□+□+□+□+○=680
□+□+□+320=680
□+□+□=680-320
□+□+□=360
□×3=360
□=360÷3
□=120
把□=120代入□+□+○=320得;
120+120+○=320
240+○=320
○=320-240
○=8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量代换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12. 一组图形排列如下:○□□☆☆☆○□□☆☆☆○□□☆☆☆……,根据规律,第35个图形是( ),在前35个图形中,□有( )个;☆有( )个。
【答案】 ①. ☆ ②. 12 ③. 17
【解析】
【分析】先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按照一组○□□☆☆☆6个图形,来循环排列的,要求第35个图形是什么,用35除以6,余数是几,就从○开始数到几,即可得第35个图形;一组有2个□,用商乘2再看余下的图形中有几个□,再加上这个数即可求得□的个数;一组有3个☆,用商乘3,再加余下的图形中☆的个数即可得35个图形中☆的总个数。
【详解】35÷6=5(组)……5(个)
5×2+2
=10+2
=12(个)
5×3+2
=15+2
=17(个)
一组图形排列如下:○□□☆☆☆○□□☆☆☆○□□☆☆☆……,根据规律,第35个图形是☆,在前35个图形中,□有12个;☆有17个。
【点睛】解答此题的重点是找准图形的排列规律。
13. 如图:拼成的物体从_____面看,形状是;从_____面看,形状是。
【答案】 ①. 上 ②. 左
【解析】
【分析】画出物体从不同方位看到三视图即可解答。
【详解】,从前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从左面或右面看到的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体三视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14. 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 )个小正方体。
【答案】 ①. 5 ②. 8
【解析】
【分析】先将4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这样从上面可以看到。要想从从左面看到,至少在1个小正方形的上面摆放一个小正方体,最多在4个小正方体的上面都摆上一个小正方体,则最少有5个小正方体,最多有8个小正方体。
【详解】由分析可得:
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5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8个小正方体。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三视图确定几何体,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判断。
15. 一个四年级小朋友20口可以喝完一瓶150毫升的牛奶。( )
【答案】×
【解析】
【分析】一口大约最少能喝10毫升,用150除以10即可知道喝完150毫升牛奶需要几口。
【详解】150÷10=15(口)
一个四年级小朋友20口可以喝完一瓶150毫升的牛奶,这句话不对。
故答案为:×
【点睛】根据常识先确定11岁的孩子一口大约喝多少毫升。
16. 600÷70=60÷7=8……4。( )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可知,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其商不变;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被除数-商×除数,所以余数也会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详解】根据分析600÷70=8……40,60÷7=8……4,所以原题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有余数的除法,清楚余数的变化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看到相同的图形。( )
【答案】√
【解析】
【分析】观察一个球,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圆形。观察一个正方体,从多个角度都能看到正方形,据此判断。
【详解】同一个物体,例如球或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看到相同的图形。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从不同位置观察单个物体,旨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18. 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就表示小明的身高是150厘米.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因为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不是其中每一个数据的特征,它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并不是说小明的身高一定就是150厘米,因为有的同学的身高会比150厘米高,也有的同学的身高会比150厘米低;据此判断.
【详解】因为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不是其中每一个数据的特征,
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并不是说全班同学的身高一定都是150厘米,有的同学的身高会比150厘米高,也有的同学的身高会比150厘米低,所以小明的身高不一定是150厘米.
故判断为:×.
19. 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很直观、形象。( )
【答案】√
【解析】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各个数目的具体数量多少,非常的直观。
【详解】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很直观、形象,这句话是对的。
故答案:√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3.选择。
20. 如图中的三个物体,从( )看到的图形相同。
A. 前面 B. 右面 C. 上面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别分析出每个物体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然后再根据对三视图的认识进行选择即可。
【详解】A.图一从前面看,可看到2层,第1层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2层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左齐;图二从前面看,可看到2层,第1层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2层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左齐;图三从前面看,可看到2层,第1层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2层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右齐;因此这三个物体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相同。
B.图一、图二、图三从右面看,都可看到2层,第1层都可看到2个小正方形,第2层都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都是左右齐;因此这三个物体从右面看到的图形相同。
C.图一从上面看,可看到2排,第1排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左齐,第2排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图二从上面看,可看到2排,第1排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右齐,第2排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图三从上面看,可看到2排,第1排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左齐,第2排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因此这三个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相同。
故答案为:B
【点睛】熟练掌握对三视图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 根据50÷4=12……2,可知5000÷400的结果是( )。
A. 12……2 B. 12……20 C. 12……200
【答案】C
【解析】
【分析】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余数也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据此可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商不变,余数也乘100。
【详解】5000÷400的结果是12……200。
故答案为:C
【点睛】熟练掌握商的变化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2. 下面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小华走8步,共走了520厘米,他每步都走65厘米
B. 王老师买来120支钢笔,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得20支
C. 8个人的体重共440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约是55千克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520除以8,算出平均每步要走多少厘米;120除以6,算出平均分给每个班,每个班能分到的数量;440除以8算出平均体重。
【详解】520÷8=65(厘米),平均每步走65厘米,并不是每步都走65厘米。
120÷6=20(支),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得20支。
440÷8=55(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约是55千克。
故答案为:A
【点睛】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3. 如果除法竖式计算时发现余数比除数大,说明( )。
A. 商大了,要调小 B. 商小了,要调大 C.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计算除法算式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如果计算后发现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要调大。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比如:7÷3,当商1时,余4,余数比除数大,说明余数里还有可以分的;当商2时,余1;即要把商调大。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牢记余数总比除数小。
24. 将980毫升果汁倒入80毫升的杯子中,能倒满( )个这样的杯子。
A. 12 B. 13 C.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980除以80即可解答。
【详解】980÷=12(个)……20(毫升)
故答案为:A。
【点睛】熟练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明确要求,动手操作。
25. 按要求画出下面图形。
【答案】见详解
【解析】
【分析】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几何体,判断出看到的图形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以及每个小正方形的位置,然后画出物体的三视图。
详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画三视图方法的掌握。
26. 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如果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如下图。那么有( )种不同的摆法。
【答案】4
【解析】
【分析】从上面看,可看到2排,第1排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2排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左齐,依此根据对三视图的认识摆出图形,然后再填空即可。
【详解】根据题意摆放如下:
由此可知,有4种不同的摆法。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根据三视图确定几何体,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27. 有2升果汁,倒满8只同样大小的纸杯,还剩560毫升,平均每个纸杯装有果汁多少毫升?
【答案】180毫升
【解析】
【分析】2升等于2000毫升,2000毫升减去560毫升等于8只纸杯容积,再除以8即可解答。
【详解】2升=2000毫升
(2000-560)÷8
=1440÷8
=180(毫升)
答:平均每个纸杯装有果汁180毫升。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容积单位换算知识的掌握。
28. 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4行,每行20人,队形变化后,每行少站4人,队形变化后站了多少行?
【答案】30行
【解析】
【分析】用原来每行人数乘行数,求出总人数。用原来每行人数减去4人,求出每行实际站的人数。再用总人数除以每行实际站的人数,求出变化后站的行数。
【详解】24×20÷(20-4)
=24×20÷16
=480÷16
=30(行)
答:队形变化后站了30行。
【点睛】本题考查归总问题,先求总量,再求单一量。
29. 如图是小刚家去年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1)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2)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答案】(1)24吨;(2)8吨。
【解析】
【分析】(1)把四个季度的用水量加起来,再除以4,即可求出平均每个季度的用水量;
(2)一年有4个季度,12个月,用总用水量除以12,即可求出平均每月的用水量。
【详解】(1)(16+24+35+21)÷4
=96÷4
=24(吨)
答:平均每季度用水24吨。
(2)(16+24+35+21)÷12
=96÷12
=8(吨)
答:平均每月用水8吨。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解方法,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即可解答问题。
30. 小楠到动物园游玩,从狮子馆到熊猫馆有696米要走12分钟.
(1)他用同样的速度从熊猫馆到海豚馆522米要走多长时间?
(2)他用同样的速度从海豚馆到大象馆走了15分钟,海豚馆到大象馆有多远?
【答案】(1)9分钟;(2)870米
【解析】
【详解】(1)696÷12=58(米/分),522÷58=9(分钟);
(2)58×15=870(米)
31. 吴村林场今年计划植树750棵,已经栽了6天,平均每天栽45棵,剩下的用4天时间栽完,平均每天要栽多少棵?
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填写下表,再列式解答。
一共要栽( )棵 已经栽了( )天 每天栽( )棵
剩下的( )天栽完 每天要栽( )棵
【答案】表见详解;120棵
【解析】
【分析】用平均每天植树棵数乘栽树天数,求出已经栽的棵数。用总棵数减去已经栽的棵数,求出剩下的棵数,再除以4天,求出剩下的平均每天栽树棵数。
【详解】
一共要栽750棵 已经栽了6天 每天栽45棵
剩下的4天栽完 每天要栽120棵
(750-45×6)÷4
=(750-270)÷4
=480÷4
=120(棵)
答:平均每天要栽120棵。
【点睛】本题考查工程问题,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列式解答。
32. 明明整理了四年级(1)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结果如下表。
身高(厘米) 120~129 130~139 140~149 150及以上
人数 7 16 12 8
(1)完成统计图。
(2)这个班身高在_____厘米的人数最多,_____厘米的人数最少。
(3)丽丽身高是145厘米,按由高到矮的顺序,大约排第_____名;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晓涵的身高排第36名,晓涵的身高可能是_____厘米。
(4)通过统计表或统计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1)见详解
(2)130~139;120~129
(3)14;150
(4)见详解
【解析】
【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条形统计图对应身高段上绘制方条,表示出各身高段的人数。
(2)根据统计图中方条的长短可以看出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3)145厘米在140厘米~149厘米的中间,把140~149身高段的人数除以2,再加8即为丽丽的排名;身高150厘米以下的学生有7+16+12=35(名),36大于35,所以晓涵的身高可能是150厘米。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合理的看法。
【详解】(1)
(2)这个班身高在130~139厘米的人数最多,120~129厘米的人数最少。
(3)8+12÷2=8+6=14(名),丽丽大约排第14名;7+16+12=23+12=35(名),36>35,所以晓涵的身高可能是150厘米。
(4)四一班学生的身高主要集中在130~149厘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统计图表综合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