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解析)

北郊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物理期中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同学敲击课桌,另一同学耳朵贴在桌面上可分别听到从桌子、空气传来的两次声音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C.设置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减小噪声
D.常见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2.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②“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③“遥招手”——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怕得鱼惊不应人” ——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如图所示是某款智能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空调温度等。关于智能音箱,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340m/s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播放音乐时,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4.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50 2000
乙 100 500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
C.从冰箱里取出一瓶水,过一会儿,瓶子表面变湿,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6.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  )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浸入开水中
C.放在阳光下晒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7.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C.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D.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汽化过程
8.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有关“白气”是什么,a、b两位置处温度和“白气浓度”比较。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小水珠,a处温度较低,a处较浓 B.它是小水珠,b处温度较高,b处较浓
C.它是水蒸气,a处温度较低,a处较浓 D.它是水蒸气,b处温度较高,b处较浓
9.目前家庭汽车越来越普及,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混合液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B.冬天排气管冒的“白气”,全部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空调制冷时,制冷剂凝华吸热、升华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汽化形成的小水滴
10.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将另一只同样的敞口空玻璃瓶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槽内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 B.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11.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播放节目的电视机屏幕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月亮、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太阳
D.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12.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
A.红外照相机
B.可见光照相机
C.紫外光成像仪
D.超声波成像仪
13.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浓糖水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浓糖水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14.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贴在内筒左侧半透明纸上能看到清晰的像。关于小孔成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
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
15.为了比较两种新型保温材料甲和乙的保温效果,将这两种保温材料分别做成形状、结构、厚度完全相同的保温筒,两保温筒内同时分别放置完全相同、温度均为80℃的恒温源,其截面图如图甲所示。将两保温筒放在室温为20℃的房间内,每隔10min测量一次两保温筒外表面A点和B点处的温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图中图像Ⅰ、Ⅱ分别表示保温材料甲、乙做成的保温筒外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实验过程及图像,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
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也可以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
C.本实验运用的方法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相同
D.乙材料的保温效果比甲材料的保温效果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6.如图(a)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了声音,此时声音是通过 传入小明的耳中的。小明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当同伴再次用相同的力度敲击时,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变 (“大”、“小”、“不变”)了,说明 。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 m。(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7.用香樟树叶卷成圆筒,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就可吹响,该声音主要是由 (选填“树叶”或“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同一片叶子可以卷成小筒,也可卷成较大的筒,两者相比,用小筒吹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较高”、“较低”或“相同”)。
18.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的 性质来测定温度的;如图甲、乙、丙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为 ℃、 ℃、 ℃。
19.生活中处处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在下列各空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嘴唇上的水发生了 现象。
(2)舌尖上的美味离不开肉,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一块冻肉,过一会儿看到其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一种 现象;
(3)在浴室洗热水澡时发现卫生间里的玻璃镜面常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现象;
(4)疫情期间,我们经常向双手喷洒酒精进行消毒,喷洒在手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这是酒精发生了 现象。
20.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到残骸较 (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21.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已沸腾,现将玻璃管插入试管并置于水槽的冷水中:
(1)观察发现,烧瓶内的水量不断 ,试管中的水量不断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观察发现,甲温度计读数 ,乙温度计读数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由试管中的水量及乙温度示数变化情况,说明 。
22.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刚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适合饮用的48℃左右,并能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是因为海波从水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说明海波是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
23.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转并压向金属板材;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变软,螺钉尖端仍然坚硬;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 (填物质变化名称)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入表格中 物质制作的板材。
物质 熔点/℃
铁 1535
铜 1083
铝 660
24.国庆夜晚,金鸡湖畔,路灯下的五星红旗红的耀眼,国旗下方悬挂的塑料灯笼通体透红,灯笼内置发光的白色LED灯。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 红光,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 光,其他色光被 。
25.一些枪械上的瞄准器装有夜视仪,这利用的是 ;适当的 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和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可将光能转化为 能。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34分)
26.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请完成下列问题∶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 的高低。如果示波器上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 次;
(3)通过步骤 和 可以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
(4)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按照步骤从先拍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27.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锅或塑料等。目前,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已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手机解锁,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超声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超声波扫描能够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等,从而提供种更稳定、精确的认证方法。
动物 听觉范围
海豚 150Hz~150000Hz
狗 15Hz~50000Hz
大象 1Hz~20000Hz
(1)表格中给出了三种动物的听觉范围,其中不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是 ,不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是 ;
(2)SenseID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 ;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器
C.渔船用声呐探测鱼群情况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3)SenseID系统置于手机内部,能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的特点;
(4)SenseI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它模仿的是 ;
A.大象 B.蜘蛛 C.蝙蝠 D.人
(5)某手机利用SenseID,从发出超声波至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用时间为8×10-6s,已知超声波在手机材料中传播速度为900m/s,则SenseID系统到指纹的距离为 m;
(6)SenseID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些位置指纹的大致形状,图2选项最符合的是 。
28.如图所示,图甲、图乙分别是“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将这两个实验进行研究,图丙、图丁是实验后画出的图像。
  
(1)如图甲所示,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应将 (选填“铁圈向下调”或“铁夹向上调”)。
(2)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
(3)小明开始实验时水量少了点,于是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反映小明在探究水沸腾实验时,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选填字母)
A. B. C. D.
(4)完成图乙实验后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知,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 分钟。若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9.小雨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甲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请由此分析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光;
(2)如图乙所示,将红、绿、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如图丙所示,用一束绿色激光照射到一个白色气球表面,气球不易“射”破,但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黑色,气球很容易被“射”破,其中物理道理是 ;气球能被激光“射”破,说明了 。
30.晴天正午,小健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1所示。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 (合理/不合理)的;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个带孔的卡片,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通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若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你选用 卡片;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健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 (可靠/不可靠)。
(3)小健知道了光斑的成因后,又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他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1所示。小健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2所示。则他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
(4)小健把针孔相机靠近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
(5)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通过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像,通过大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像
B.小孔形成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大孔形成的光斑与大孔的形状有关
C.小孔和大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均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它们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试卷第2页,共12页
1.D
【详解】A.人耳区别两次声音需要间隔0.ls以上,一同学敲击课桌,另一同学耳朵贴在桌面上,因为传播距离太近,两次声音达时间小于0.1s,耳朵不能区分,所以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故A错误;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振动幅度不同,发声的响度不同,故B错误;
C.噪声监测装置只是监测噪声的大小,并不能减小噪声,故C错误;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计算距离发现障碍物的,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①“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的,故①错误;②“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故②正确;③“遥招手”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③错误;④“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④正确,综上分析知,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C
【详解】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340m/s,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箱依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纸盘振动幅度增大,不能使纸盘振动加快,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响度要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故A错误,B正确;
C.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即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等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因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发声体是无规则振动产生,所以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利用干冰熔化吸热,降温防止食品变质,给食品保鲜,故A错误;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吸热,故B错误;从冰箱取出的一瓶水,由于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发生液化,故C正确;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是因为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D错误,故选C.
6.B
【详解】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现象,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所以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可以确保碘不会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将被密封的碘颗粒放在阳光下晒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由图可知,丙到甲吸热,乙到丙吸热,所以丙为液态,甲为气态,乙为固态;甲到乙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乙到丙是熔化,需要吸热;丙到甲是汽化,需要吸热,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A
【详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会出现“白气”,所以a处较浓,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能降低混合液的凝固点,可以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A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C错误;
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是车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因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所以槽中水沸腾时温度是100℃,并保持不变。甲瓶中水从槽内水中吸热,温度升高直到,这样甲瓶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不过甲瓶中的水一旦与槽内的水温度相等,甲瓶中的水就无法吸热,当然不能沸腾。
虽然乙瓶中水温同样可达到100℃,但乙瓶上端封闭,瓶内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乙瓶中水的沸点高于100℃,这样乙瓶中水温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详解】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A.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不符合题意;
B.电影屏幕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不符合题意;
C.电影屏幕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C不符合题意;
D.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都能自身发光,属于光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详解】红外线对温度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感知,由于海水中的鱼的体温高于它周围水的温度,所以给鱼拍照时,要选用红外线照相机。
故选A。
13.A
【详解】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不同于①的是介质不再均匀,③现象中的光线又沿直线传播,是由于经搅拌后,介质又变得均匀,故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D
【详解】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烛焰倒立的实像,故A项错误;
B.小孔成像所成像是倒立的实像,是倒立的烛焰的形状,故B项错误;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像会变小,向右拉动内筒,像会变大,而同时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可能变小也可能变大,故C项错误;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即物距不变,像距变大或变小,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故D项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A.恒温源温度高,室温低。热量由恒温源通过保温材料向空气中传递,表面材料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可以用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热量由空气通过保温材料传向恒温源,表面材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所以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所以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主要运动控制变量法,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运用实验推理法,所以C不正确,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在相同的时间内乙材料的温度变化比较小,所以保温效果好,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空气 响度 大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510
【详解】[1]小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到耳朵,所以小华才听到了声音。
[2][3][4]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此时再用相同的力度敲击时,声音是通过衣架、细绳和手指传播到耳中的,因固体传声音波振幅损耗相对于空气较小则声音的响度变大,传声效果更好。
[5]由题知小华的声音到达远处山崖所用的时间为
则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s=vt=340m/s×1.5s=510m
17. 空气柱 较高
【详解】[1]向圆筒吹气时,会使得圆筒内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向小筒吹气时,小筒内的空气柱的长度更短,振动频率更高,则用用小筒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18. 热胀冷缩 -14 34 36.5
【详解】[1]一般的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3][4]温度计甲:分度值为1℃,数字越往上越小,液面在“0”刻度线的下方,为-14℃;温度计乙:分度值为1℃,数字越往上越大,液面在“30”刻度线上方第四格,示数为34℃;丙是体温计,分度值为0.1℃,示数为36.5℃。
19. 凝固 凝华 液化 汽化
【详解】(1)[1]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粘”是因为嘴唇上的水发生了凝固现象;
(2)[2]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一块冻肉,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凝结成小冰晶,形成霜,这一种凝华现象;
(3)[3]洗热水澡时,空气中热的水蒸气比较多,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4)[4]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是酒精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了汽化现象。
20. 压缩体积 冷 汽化 吸收
【详解】[1]液化有两种途径,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打火机的“气”,正是在常温下,是用压缩体积的方式将其液化的。
[2][3][4]如果打火机破损,则丁烷液体减压迅速汽化,而汽化是吸热的,所以刚漏完气的火机会很凉。
21. 减少 增大 不变 升高 液化放热
【详解】(1)[1][2]这个过程中烧瓶中的水沸腾,水不断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进入试管液化为水,所以试管中的水不断增加。
(2)[3]烧瓶内的水沸腾,温度不变,甲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4]试管中的水不断增加,同时放出热量,所以温度计乙的示数升高。
(3)[5]试管中增加的水量,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气体液化过程中放热。
22. 吸热 熔化 晶体 48
【详解】[1][2][3]固态的海波在开水倒入后迅速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发生了熔化,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水温会迅速降至48℃左右,由于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能长时间保持温度不变,这说明海波是晶体。
[4]由于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48℃不变,说明海波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23. 凝固 铝
【详解】[1]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的温度变低,由液态为固态,属于凝固过程,这样可以牢牢套住螺钉。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铜的熔点为1083℃,而铁的熔点要高于铜的熔点,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所以铜螺钉不能拧入铁物质制作的板材,可以拧入铝物质制作的板材。
24. 反射 红 吸收
【详解】[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
[2][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红光,其他色光被吸收。
25. 红外线 紫外线 化学
【详解】[1]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2]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3]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与叶绿素中。
26. 振动 音调 3600 a b B
【详解】(1)[1]把长钢尺紧紧压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频率是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所以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3]示波器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表示物体1s振动60次,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的次数为
n=60次/s× 60s = 3600次
(3)[4][5]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故选择步骤a和b。
(4)[6]实验步骤b增大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变大;步骤c缩短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了振动频率,音调升高;相对波形可知,正确顺序为乙、甲、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7. 大象 海豚 C 较强的穿透能力 C 3.6×10-3 A
【详解】(1)[1][2]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由表中数据可知,大象听到音的最大频率是20000Hz,因此听不到超声波;海豚听到声音的最小频率是150Hz,因此听不到次声波。
(2)[3]超声波焊接器、超声波清洗器和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都是通过超声波传递能量,渔船用声呐探测鱼群情况是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4]SenselD系统置于手机内部,能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4)[5] 蝙蝠是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进行定位的,所以Sensel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利用超声波,因此它模仿的是蝙蝠。
故选C。
(5)[6]超声波在手机材料中传播速度为900m/s,从发出超声波至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用时为8×10-6s,由公式得,SenseID系统到指纹的距离为
(6)[7]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距离越远,则接收的超声波所用的时间越长,所以与1图对应的指纹的特点是A。
28. 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烧杯底部 铁夹向上调 秒表 B 晶体 6 不会
【详解】(1)[1][2]由图甲中可知,此时装置中存在一处明显错误,即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烧杯底部;在实验中,应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应将铁夹向上调。
(2)[3]因实验中需要测量加热时间,故可知测量工具还需要秒表。
(3)[4]由题意可知,向沸腾的水中加入冷水后,加入冷水的那一刻烧杯中的水温度会降低,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受热后会再次沸腾,因两次沸腾时水面的大气压相同,故两次沸腾时水的温度相同,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5]因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故可知冰是晶体。
[6]由图丙可知,BC段冰的温度保持不变,处于熔化阶段,故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6分钟。
[7]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虽然温度也能达到沸点,但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故可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9. 色散 复色光 不能 绿 蓝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光具有能量
【详解】(1)[1][2]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3]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蓝色透明的三棱镜只允许蓝光通过,光屏上能呈现蓝色,我们将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4]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绿色植物会反射绿光,不利于绿色植物生。
(2)[5]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所以重叠区域处处为蓝?
(3)[6][7]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黑色,黑球能够吸收所有色光;因为光具有能量,所以气球能被激光射破。
30. 不合理 丙 不可靠 A 变大 C
【详解】(1)[1]猜想a是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
(2)[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观察光斑的形状,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乙和丙卡片;但乙卡片中由于孔太小,实验时现象是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选择丙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3]小健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而甲卡片孔的形状相同,孔的大小改变,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还有可能是因为孔较大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
(3)[4]物体上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下部,物体下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上部,左面的光线射到右面,所成像上下和左右均相反;所以看到国旗的像应为A图。
(4)[5]小华把针孔相机靠近旗杆顶上的国旗,国旗与小孔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所以成的像变大。
(5)[6]ABD.图1实验说明:在光屏与小孔的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孔较小,通过孔形成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图2与图3实验说明:在孔的形状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近,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远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大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