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12题,24分)
1.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2.下面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B.用体温计测体温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斑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孔是约为2 mm的五角型孔,“F”型光源到半透明膜的距离约为30 cm,纸质圆桶长约为10 cm,打开光源,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 )
A.正立的“F” B.倒立的“F” C.五角型的“☆” D.圆形的“○”
4.如图所示,挂在墙上的一面大镜子与竖直方向成45°角,水平地面上一物体以3m/s 的速度水平向右朝平面镜运动,则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运动方向及运动速度分别是( )
A.水平向左,3m/s B.水平向右,6m/s
C.竖直向上,6m/s D.竖直向下,3m/s
5.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反射 B.干燥的路面更容易发生镜面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干燥的路面更暗
6.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酒精是为了提高液体的凝固点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D.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
B处,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D.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8.皮鞋上擦过油后,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这是由于( )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充填皮革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漫反射效果
C.鞋油反射性能比皮鞋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鞋好,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9.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中变成小水珠——属于汽化现象
B.在阳光下露珠变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属于升华现象
C.江河湖海中的水结成冰——属于凝华现象
D.积雪变成水归入大海——属于熔化现象
10.下面是控制噪声的四种具体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公路两旁的透明板墙
C.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 D.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11.人看见水中的鱼,如图所示光路描述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将一束太阳光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太阳光经过玻璃三棱镜被分解为各种色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计示数上升
二、填空题(8题,20分)
13.如图所示三个声音的波形图,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音色相同的是 .
14.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了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光的 形成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这是由于光在花朵表面发生了 反射.透过蓝色玻璃观察红花时,看到的花是 颜色的.
15.如图所示是湖边尖塔在水中的“倒影”,“倒影”是光在平静的水面发生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若塔尖到水面的距离为50m,水深3m,那么塔像的顶端到水面的距离为 m.
16.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来工作的;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温度计(选填“酒精”和“水银”)。这是因为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 107°C 78°C
水银 - 39°C 357°C
17.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架子鼓。她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入人耳。用力越大,同学们听到声音的 越大。
18.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
19.在观察“碘锤”中碘的升华现象之前,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加热方式,你认为图 (填“甲”、“乙”)更好,理由是这种加热方式不仅能 ,还能确保碘不会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20.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透明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现象,则法线为 ,折射角为 ,界面的 侧是空气(选填“左”、“右”、“上”或“下”)。
三、解答题(8题,56分)
21.如下图所示,画出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时的光路。
22.如图所示,S为点光源、MN为平面镜,请你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线。
23.如图所示,路灯下站着甲乙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通过作图确定路灯S的位置;
24.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中A、B、C、D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是否有关;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
(2)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如下图(图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为“干”温度计;通常情况下,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会 (选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湿温度计棉纱上的水蒸发要 的缘故,而且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越 (选填“干燥”或“湿润”)。
(3)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一个新猜想,并简单陈述事实依据。
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 有关,事实依据: 。
25.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 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⑤该实验探究用到的实验方法叫做 。
26.在探究某物质的熔化和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加热,目的是 ;
(2)每隔1 min记录一次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由图乙可知试管中原来装入的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烧杯中水沸腾时,水的沸点为 ℃;继续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填“能”、“不能”)沸腾,原因是 。试验时,液面气压 (填“大于”、“等于”、“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4)为了探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 ,观察烧杯中的水是否继续沸腾。
27.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实验次数 1 2 3 4
∠AON 20° 30° 40° 50°
∠BON 20° 30° 40° 50°
(1)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 ;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4)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 ;
(5)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28.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
(1)如果有5 mm厚和2 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 ;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
(4)在探究的过程中,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是有必要的 。
A.保持A、B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的位置,寻找蜡烛像的位置。
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的全反射
如图甲所示,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里的时候,一部分光会进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β大于入射角α。若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值时(小于90°),折射角会增大到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此时空气中没有折射光射出,光线全部反射回玻璃,这种全反射。
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奇景如图乙所示,就是因为光的在空气层中多次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所以在海面上方的空气出现下冷上暖的现象。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景物的光线先由密的空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空气层,并在上层发生了全反射,光线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人的眼中。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看到的“景物”比实物抬高了许多。
某次探究光的全反射实验中,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γ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1)海市蜃楼情景中,人眼看到的空中的“景物”是 像(选填“实”或“虚”);
(2)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在发生全反射之前,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
(3)由表格数据可知:图中图线 (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4)光发生全反射时,入射角 临界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试卷第2页,共10页
1.D
【分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详解】将温度低的冰水注入烧杯甲,烧杯甲的温度就会变得很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甲烧杯壁,会在其外表面液化为小水滴;将温度高的热水注入烧杯乙中,热水会汽化为水蒸气,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乙烧杯壁,在其内表面上液化为小水滴;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A
【详解】A.实验室温度计没有体温计那样的缩口,液泡的温度随时会影响显示的温度,所以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待测液体,故A正确;
B.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的特殊构造,体温计在玻璃泡和细管相接的地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遇冷收缩,水银柱从缩口处断开,细管内的水银无法回流,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B错误;
C.普通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能够达到100℃,远远超过了体温计的量程,将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会损坏体温计,故C错误;
D.普通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低于体温计的最低量程,故体温计不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所以“F”型光源经过小孔后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倒立的“F”。
故选B。
4.D
【详解】物体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像关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像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也相对于镜面对称,由于物的运动方向与镜面成45°角,速度大小为3m/s,故像的运动方向也应与镜面成45°角,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速度大小也为3m/s。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不是漫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容易发生漫反射,不是镜面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D.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司机向水箱里加酒精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故A错误;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故B错误;
C.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小孔,故C正确;
D.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若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由图中光的反射光线知光斑向左移动,不符合题意;若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因入射点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个光斑不移动,不符合题意;若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此时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随着增大,光斑向右移动,可能光斑移动到B处,符合题意,若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光斑向左移动,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8.C
【详解】因为没擦的皮鞋表面不光滑有灰尘,光射向鞋面后发生漫反射,这样皮鞋就失去了光泽;涂上鞋油后,鞋油的微小颗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细擦拭,使鞋油涂抹的更均匀鞋面就变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后会发生镜面反射增强反射效果,皮鞋看起来就更光亮更好看了,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A.水蒸气变为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珠是液态水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水结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积雪变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D正确。
10.A
【详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出减小噪音,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故A符合题意;
BC.公路两旁安装透明板墙、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属于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小噪音,故BC不符合题意;
D.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详解】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鱼反射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折射角大于水中的入射角,鱼的像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AB.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因此A处为红光,AB之间为可见光,AB的外侧是不可见光,故AB不符合题意;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各种色光,属于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A的外侧是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甲、丙 甲、乙 乙、丙
【详解】(1)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丙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丙;
(2)甲、乙振动的幅度相同,所以甲、乙响度相同.
(3)由图可知,乙和丙的波形形状相同,所以乙和丙的音色相同.
14. 直线传播 漫 黑
【详解】树叶间有空隙,形成一个个小孔,树荫下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小孔成的实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是由于光射到树叶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太阳光照在红色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其它色光被吸收了,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呈现黑色.
15. 镜面 虚 50
【详解】塔在水中的“倒影”,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形成塔的虚像;若塔尖到水面的距离为50m时,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塔像的顶端到水面的距离也为50m.
16. 液体的热胀冷缩 酒精 酒精的凝固点低于气温(水银的凝固点高于气温)
【详解】[1]通常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3]由于酒精的凝固点比较低,当南极的气温达到-88.3℃时,酒精仍不会凝固,而水银会凝固,所以应选用酒精温度计测南极的温度。
17. 振动 空气 响度
【详解】[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3]敲击鼓面,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18. 液化 放出 降低温度
【详解】[1][2]向下压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变成了液态,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3]另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可以液化。
19. 甲 使碘受热均匀 熔化
【详解】[1][2][3]甲图中,“碘锤”在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用水浴法加热时,受热均匀,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故甲更好。
20. BF 60 左
【详解】[1][2][3]由图可知
∠AOG=∠DOE
则
∠GOF=∠EOF=90°-60°=3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的法线为BF,界面为AD;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均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GO为入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此时的入射角为30°;由图可知,折射角为
∠BOC=90-30°=60°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界面的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
21.
【详解】如图,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再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先过光的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虚线,也就是法线,在法线右下侧作折射光线,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在均匀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到另一个面,再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过光的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虚线,也就是法线,在法线的右上侧作折射光线,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完整的光路图如下所示:
22.
【详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3.
【详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将甲乙两人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S,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如图所示
24. 表面积
A、C 不应该 低 吸热 干燥 液体的种类 见解析
【详解】(1)[1]比较A、B两图看出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故选A、C两次实验过程。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则温度必须相同,所以不能用热风。
(2)[4][5]通常情况下,由于湿棉纱上的水蒸发吸热,使湿温度计的测温泡温度低于周围大气温度,进而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稍低。
[6]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 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 在一定的温度下,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少,空气越干燥。
(3)[7][8]由于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它们吸热时温度变化快慢不同,蒸发的快慢也不同,因此,我们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比如:在相同的条件下,酒精蒸发得比水和食用油快。
25. 固体能传播声音 用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 捏住线时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a、d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a、c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唯一的原因肯定就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地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4)[4][5][6][7][8]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选择a和d;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选择c和d,不能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无法进行控制变量;选择a和c,长度和粗细相同,探究音调高低和材料的关系。
26. 见解析 晶体 99 不能 见解析 小于 见解析
【详解】(1)[1]实验中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加热,这是采用了水浴法,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2)[2]如图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点,可据此判断该物质是晶体;由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0℃,则该物质是冰。
(3)[3]实验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加热,如图乙所示,冰熔化成水后温度在到达99℃后温度不变,这可以说明水的沸点为99℃。
[4][5]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原因是虽然试管内的水温度达到了沸点,但试管内外的水温度相同,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从烧杯内的水中吸收热量。
[6]在1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所以此时液面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4)[7]为了探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我们可以在水沸腾后移除酒精灯停止给烧杯加热,观察烧杯中的水是否继续沸腾。
27.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OA 可逆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漫反射 B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AON=∠BON,即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3]如(a)图,从AO入射,从OB反射,如果从BO入射,从OA反射,说明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4][5]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只有F和E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6]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人们能从四面八方看见物体,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5)[7]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8. 2 大小 不变 不能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或者可能找不到像 B
【详解】(1)[1]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2mm的玻璃板。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2)[4][5]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6]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7]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得出普遍性的规律,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的位置,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9. 虚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a 大于 不能
【详解】(1)[1]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多次折射和全反射的自然景观,人眼看到的“景物”是比物体实际位置高些的虚像。
(2)[2]由表中数据可知,入射角增大时,对应折射角也增大,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3]由表格数据可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大于41.8°时,折射光线已经不存在了,所以选图线a。
(4)[4]由材料“当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时,只要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就会发生全反射”可知,光发生全反射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5)[5]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