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题
一、选择题(共28分,1~8题单选题,每题2分:9一12为多选题。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叙州区12月平均气温约
B.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长度约26cm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5m/s
D.一只母鸡的质量约20kg
2.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简短精辟而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下列涉及光现象的成语,对应的物理解释恰当的是( )
A.一叶障目——光的折射现象 B.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镜花水月——光的漫反射现象 D.海市蜃楼——光的镜面反射现象
3.如图所示,是雨后山上形成的美丽雾气。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从山中冒出来的烟
B.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C.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以上都不正确
4.如图所示,是一款手机屏幕放大器,其主要部件是一个透镜,通过它就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手机视频画面,下面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透镜是一个凸透镜
B.通过透镜看到的画面是放大的虚像
C.手机离透镜的距离要小于该透镜的焦距
D.手机离透镜越近看到的像越大
5.如图甲所示,轿车司机从右后视镜中观察到同向驶来一辆越野车,下一时刻越野车在后视镜中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设两车均匀速向前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视镜中的像是实像
B.以越野车为参照物轿车向前方行驶
C.越野车比轿车行驶的速度大
D.越野车相对于轿车是静止的
6.如图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变成液浆,再由喷头喷出固化而成。此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凝固 B.先液化后凝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熔化后凝华
7.下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越大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实验中需注意比较钢尺伸出桌边的部分发声音调高低的变化
D.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8.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车一定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9.甲、乙两个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运动s﹣t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10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10.如图是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6min时是固态
B.乙是石蜡的熔化图象
C.甲的熔点是48oC
D.甲从开始熔化到刚好全部熔化完用了8分钟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位置如图,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凸透镜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仍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C.将蜡烛和光屏分别远离凸透镜适当距离,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
D.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远视镜,仍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
12.甲、乙两个物体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的密度大
B.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2∶1
C.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体积之比是4∶1
D.若甲、乙的质量之比为3∶2,则其体积之比为3∶4
二、填空题(共8题21分,每空1分)
13.白炽灯工作时,灯丝温度可达2500℃以上,选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的 高,而用久的白炽灯会发黑是因为在工作时钨丝先发生 产生钨蒸气,然后钨蒸气又在灯管壁上发生 (后两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使灯管两头发黑。
14.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15.如图所示,)OA 、OB 和 OC 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三条光线中的一条,则反射角为 度,折射角为 度,界面的 (填“左”“右”“上”或“下”)边是玻璃。
16.雨过天晴的空中出现了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
17.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
18.如图所示甲为一透镜的平放俯视图,图乙是某同学把其正对太阳光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图形,这一实验现象说明该透镜为 ,用它可以为 (a/b)图中显示的病眼矫正视力。
19.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车速度大小为 km/h,在t=15s时,甲、乙两车相距 m,0~5s内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
20.如图为A、B两种物质m﹣V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间的关系是ρA ρB(选填“>”、“=”或“<”),其中 (选填“A”或“B”)物质为水。
三、计算题(共8分)
21.小银同学用天平称出一钢球质量为711g,将该钢球浸没于盛有20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300mL处。(已知ρ钢=7.9×103kg/m3,ρ酒精=0.8×103kg/m3)。求:
(1)此钢球的体积;
(2)该钢球空心部分体积;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酒精,该钢球的总质量是多少。
四、综合题(共43分)
22.夏天,小华在德克士点了一杯可乐,服务员会在可乐中加上一些冰块,这样可乐喝起来更加冰爽,为什么?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在一起了,为什么? 。
老师告诉小华原因后,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由图乙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同时还得出了冰熔化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3)第10min时,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4)若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如果将试管中的水倒掉,装入另一种液体,用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加热,最终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这说明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5)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试管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
23.小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大小相等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在实验前玻璃板必须 放置,否则会出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称为 ;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馨同学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6)小馨同学观察细致,在玻璃板后同时看到了两个像(如图2所示),而且两个像相距0.8cm,这说明实验所使用的玻璃板太 (选填“厚”或“薄”),其厚度为 cm。
(7)小馨同学在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帮助人完成了一工作间,人在B处要想看到外间A处的花盆,需要在某处安装一块平面镜。请把平面镜C画到合适的位置,并完成由B看到A的光路 (只需在图中画出一条光的完整路径)。
24.同学们学习完透镜后,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光路,凸透镜的主光轴刚好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请你作出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
完成光路后同学们还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老师让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天花板上亮着的日光灯并上下移动,直到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白纸上得到清晰的日光灯的像,此时用刻度尺测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近似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在光具座上,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3)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这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4)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应按图中 (选填“A”、“B”或“C”)观察方法可观察到烛焰的像;
(5)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近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6)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他用同一凸透镜做了两次实验,如图丁、戊所示,光屏上均有清晰的像(未画出),其中成缩小像的是图 ;
(7)第(6)问中小明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填字母)。
A.5cm B.8cm C.10cm D.15cm
25.小伟在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活动时,捡到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矿石。他想知道小矿石的密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实验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图甲是小伟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请你指出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之处: ;
(2)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应向 (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3)将小矿石放入天平的左盘,用 往天平的右盘 (填“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试加砝码,当他加上质量最小的砝码后,横梁的指针又出现下图所示情景,接下来他应 ;
(4)小伟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矿石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横梁水平平衡,则小矿石的质量m0为 g;
(5)在量筒内先倒入适量的水,然后将小矿石放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小矿石的体积是 cm3,小矿石的密度是 kg/m3;
(6)小伟将小矿石放入量筒中时,不小心将量筒中的水溅到了量筒壁上,则他所测的矿石密度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7)实验中所用细线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偏 (选填“大”或“小”),原因是 ;
(8)实验中,若小伟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则他可以在第(4)问的基础上,继续采取以下步骤完成对小矿石密度的测量:
①如图丁A所示,用细线系住小矿石,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在水面位置做上标记;
②如图丁B所示,取出小矿石,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如图丁C所示,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
小矿石的密度= (用字母m0、m1、m2、表示),这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不变”)。
试卷第10页,共10页
1.B
【详解】A.叙州区12月最低气温在左右,平均气温高于此数值,故A不符合题意;
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B符合题意;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只母鸡的质量在2kg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镜面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雾不是烟,也不是水蒸气,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D
【详解】手机屏幕放大器,其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当手机离透镜的距离要小于该透镜的焦距时,通过它就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手机视频画面;由于此时凸透镜成的是虚像,物距小于焦距,则手机离透镜越近,物距越小,则像距越小,像越小,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5.C
【详解】A.后视镜中的像是球面镜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C.后视镜中的越野车的像看起来变大了,说明越野车比轿车行驶的速度大,故C正确;
B.由于越野车比轿车行驶的速度大,则轿车与越野车间的距离在变小,所以,以越野车为参照物,则轿车向后方行驶,故B错误;
D.越野车相对于轿车是运动的,因为越野车与小轿车的距离变小,相对于小轿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由固态变成液浆,是熔化过程;再由喷头喷出使液浆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塑料草莓的制成过程是先熔化后凝固的过程,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详解】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可能有多个,每次只能探究一个因素,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运用了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振动发声的部分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所以需注意比较钢尺伸出桌边的部分发声音调高低的变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上的小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综上分析可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ABC
【详解】A.由图可知,甲先做匀速直线运动,5~10min静止,10min后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前5min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甲乙时间相同,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他们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以其中一方为参照物,另一方是运动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10min后,在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通过的总路程相同,甲、乙所用总时间相同,由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0.BC
【详解】B.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海波是晶体,故甲对应的是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蜡烛是非晶体,故乙对应的是石蜡,故B正确;
AC.甲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且熔点是48℃,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熔化完成,在第6min时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C正确;
D.甲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熔化时间为
8min﹣4min=4min
故D错误。
故选BC。
11.ABD
【详解】A.由图示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小于像距,所以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图示位置,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可成清晰像,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将凸透镜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当物距和像距长度正好互换时,仍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将蜡烛远离凸透镜适当距离,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同时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错误;
D.在图示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远视镜,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因为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蜡烛的光经远视镜被会聚了,再经凸透镜,则蜡烛的光的会聚点变近,故D正确。
故选ABD。
12.ABD
【详解】A.由图可知,甲的密度为
乙的密度为
则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当甲、乙的体积均为时,甲的质量为,乙的质量为,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40g∶20g=2∶1
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当甲、乙的质量均为时,甲的体积为,乙的体积为,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
10cm3∶20cm3=1∶2
故C错误;
D.若甲、乙的质量之比为m甲∶m乙=3∶2,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的密度之比为
ρ甲∶ρ乙=2g/cm3∶1g/cm3=2∶1
由可知甲、乙的体积之比为
故D正确。
故选ABD。
13. 熔点 升华 凝华
【详解】[1][2][3]因电灯工作时温度特别高,所以需要选择熔点较高的钨丝做灯丝,灯丝在高温下吸热会发生升华现象,变成气态钨,当气态的钨遇冷后放热发生凝华现象并附着在灯管壁上,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14. 次 超 不同
【详解】[1]动物能提前感觉到地震来临,是因为地震时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2]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的。
[3]在相同温度时,介质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15. 50 25 下
【详解】[1][2]如图所示,由于界面与法线是垂直的,则
由于,,所以GH为法线,EF为界面,根据反射定律及折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均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故入射光线BO,反射光线为OA,折射光线为OC,反射角为,折射角为
[3]由于,根据折射规律,界面EF的下面为玻璃。
16. 色散 绿
【详解】[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而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色光合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17. 6 下降 0.5
【详解】(1)[1]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L=3m+3m=6m
(2)[2][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有
BE=OF=1m
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
则说明水位下降了0.5m。
18. 凸透镜 a
【详解】[1]图乙中间出现亮斑,乙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
[2]图(a)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属于远视眼,应该用凸透镜矫正;图(b)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属于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
19. 7.2 10 东
【详解】[1]由图可知,甲车路程—时间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
[2]由图可知,t=15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为3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20m;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甲、乙两车之间相距
[3]由图可知,0~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因此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向东运动。
20. > A
【详解】[1][2]由图象可知,当mA=30g时,VA=30cm3;当mB=30g时,VB=40cm3,则A、B的密度分别为
所以A物质为水。
所以
21.(1)100cm3;(2)10cm3;(3)719g。
【详解】解:(1)此钢球的体积
V球=V2-V1=300mL-200mL=100mL=100cm3
(2)钢的密度
ρ钢=7.9×103kg/m3=7.9g/cm3
钢球钢的体积
该钢球空心部分体积
V空=V球-V钢=100cm3-90cm3=10cm3
(3)空心部分注满酒精时酒精的体积
V酒精=V空=10cm3
酒精的密度
ρ酒精=0.8×103kg/m3=0.8g/cm3
空心部分注满酒精时的质量
m酒精=ρ酒精V酒精=0.8g/cm3×10cm3=8g
钢球的总质量
m=m球+m酒精=711g+8g=719g
答:(1)此钢球的体积是100cm3;
(2)该钢球空心部分体积是10cm3;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酒精,该钢球的总质量是719g。
22. 见详解 较小 晶体 不变 固液共存态 不会 高于 错误
【详解】[1]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0℃,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所以可乐喝起来更加冰爽;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0℃时,冰的温度还低于0℃,冰块会继续吸热,冰块附近0℃的水会继续放热而凝固成冰,所以会发现冰块会“粘”到一起。
(1)[2]为了使冰块受热更加均匀,实验应选用较小的冰块来进行实验。
(2)[3][4]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乙可知冰5~15min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冰属于晶体。
(3)[5]5~15min是冰的熔化过程,在第10min,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
(4)[6]烧杯中的水已沸腾,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7]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说明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能达到沸点,并且都能吸收热量,试管能从烧杯中吸收热量,一定是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即烧杯中的水的沸点高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5)[8]因为环境温度高于冰的温度,所以冰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而熔化,所以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是错误的。
23. 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竖直 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虚 不变 厚 0.4
【详解】(1)[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2]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为了便于观察,玻璃板需与水平桌面垂直,所以应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3)[3][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为了方便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需要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得出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5]能在光屏上承接的像为实像,无法承接的像为虚像,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6]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该同学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6)[7][8]实验中,如果使用的玻璃板太厚,玻璃板的前后两面都会成像,这样就会同时看到两个像,如果两个像相距0.8cm,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
(7)[9]过水平框作出点A的对称点A',即为A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BA'与水平框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连接AO就得到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平面镜C移到O位置比较合适,如下图所示
24. 10.0 主光轴 放大 投影仪 B 远视 丁 C
【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则右侧焦点也为折射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且折射光线靠近法线,作图如下:
(1)[2]由于凸透镜距离日光灯较远,则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线近似为平行光,当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白纸上得到清晰的日光灯的像时,此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近似等于焦距,即焦距近似为10.0cm。
(2)[3]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3)[4][5]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0cm,由图甲可知,物距为15cm,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此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4)[6]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u=16cm-10cm=6cm
(5)[7]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6)[8]图丁中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图戊中,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9]图戊中,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为
u=50cm-32cm=18cm
则有
2f>18cm>f ①
像距为
v=73cm-50cm=23cm
则有
23cm>2f ②
联立①②解得
11.5cm>f>9cm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 水平台 未将游码归零,便调节平衡螺母 左 镊子 从大到小 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52 20 2.6×103 偏大 小 测得的小矿石的体积偏大 偏小
【详解】(1)[1]测量前和测量时,都要使天平的横梁沿水平方向平衡,所以天平应放在水平台面上进行操作。
[2]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游码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图甲中,未将游码放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便进行平衡螺母的调节。
(2)[3]游码归零后,指针偏向分度盘的中线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才能让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3)[4][5]使用天平时,物体和砝码应是左物右码,添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可保持清洁,避免用手拿取砝码使其受到腐蚀,导致测量误差增大。添加砝码时,应先加大砝码再加小砝码,便于调节。
[6]由图示知,加上最小砝码后,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小矿石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接下来,应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4)[7]由图乙知,小矿石的质量
m0=50g+2g=52g
(5)[8]由图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为20mL,水和矿石的总体积为40mL,则小矿石的总体积
V石=V2-V1=40mL-20mL=20mL=20cm3
[9]小矿石的密度
(6)[10]将矿石放入量筒时,量筒中的水溅到筒壁上,则水与矿石的总体积偏小,测得的矿石的体积偏小,据 知,求得的密度偏大。
(7)[11][12]实验中,细线也浸入水中,测得的矿石的体积偏大,据 知,求得的密度偏小。
(8)[13]由探究知,往烧杯中所加的水的质量
m水=m2-m1
加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与小矿石的体积相等,则小矿石的体积
小矿石的密度
[14]将小矿石从水中取出时,带走一部分水,再加入水,使得所加的水的体积比小矿石排开水的体积大,求得的小矿石的体积偏大,据 知,测得的密度比实际值小。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二中学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