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
2023年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某中学举行了“唱支赞歌给党听”的音乐晚会,关于音乐晚会上各种乐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弹奏时琴弦振动,说明振动的物体在发声
B. 常温下,通常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更快
C. 演奏葫芦丝时声音越大频率越高
D. 同学们依靠音调来区分手鼓和葫芦丝发出的声音
2. 音乐课上,音乐老师播放一段音乐后,请同学们说出该音乐是哪一种乐器演奏的。这主要训练同学们对乐器的鉴别能力,其依据是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3.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4. 关于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 宇航员登陆月球,由于表面没有空气,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C.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5. 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回声定位制成倒车雷达
B. 有些高科技新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C.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D.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6.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 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 D. 利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7. 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却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 )
A. 蝴蝶翅膀振动不产生声 B.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低
C.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传播太慢 D.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响度太小
8. 在操场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同学听到了,而远处的同学没有听清楚,这说明( )
A. 距离越远,声音的频率越低 B. 距离越远,声音的传播速度越慢
C. 距离越远,声音的音调越低 D. 距离越远,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9. 下列做法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 B. 摩托车上装消声器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 老师用扩音器上课
10. 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1.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一现象表明( )
A. 声音可以从空气中向水中传播 B.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C. 声音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 D. 声音在水面发生了反射
12. 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后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已知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
A. B. C. D.
13. 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和振幅有关
B.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C. “掩耳盗铃”,盗铃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铃声产生
D.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15. 我们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 )
A. 不能产生回声 B. 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隔太短
C. 回声太小听不见 D. 声音容易散开
16. 二胡演奏前,演员要调整琴弦的松紧,这主要是改变琴弦发声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17. 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下列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A. 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 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
C. 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D. 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18. 甲、乙两个物体发出两段声音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段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B. 两段声音的音调相同
C. 两段声音的响度相同 D. 两段声音的音色相同
19.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
A. 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停止施工 B. 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玻璃窗
C. 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D. 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20. 百米比赛的计时裁判员听到声音才开始计时,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则他记录的结果比运动员的真实成绩( )
A. 多了 B. 少了 C. 多了 D. 少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21. 雪后“万籁俱静”,是因为蓬松的雪能______ 选填“增强”或“减弱”声音的反射。
22. 一个同学在长钢管管中有水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的的同学可能听到三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 选填“钢管”“水”或“空气”传播过来的。
23. 每个人听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比听别人嚼饼干的声音大,说明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的效果______ 选填“好”或“差”。
24. 要想听到回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以上,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一个人对着高墙喊话,要想听到回声,人离高墙的距离要大于______ 。
25. 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的海豚和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 选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26. 有经验的养蜂人能根据蜜蜂发出的声音判断蜜蜂是采到蜜回来还是没有采到蜜,是因为这两种情况蜜蜂发出声音的______ 不同。
27. 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对着烛焰。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焰就随着鼓声舞动,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
28. 某物体发声时每分钟振动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0分)
29.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开,这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______ ,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小,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不能传声,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
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音调和声源振动的______ 有关。
30.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
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 琴弦的横截面积
钢
钢
尼龙丝
尼龙丝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琴弦的材料为______,长度______。
31. 两位同学利用纸盒,棉线,金属丝等材料做了一个“土电话”,它可以实现距离的通话。
“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
同样的距离,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说明______ 传声性能好;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人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 ;
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 选填“容易”或“不易”传声。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32. 汽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即将进入某一隧道时,在距离隧道口处鸣笛,司机在鸣笛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求:
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米?
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车距离隧道口多少米?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33. 为了监督司机在高速公路行驶时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若两次发出信号的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求:
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时,车距测速仪多少米?
第二次信号达到汽车时,距第一次信号到达时汽车的位置多远?
该处高速公路限速,计算说明此车是否超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
A、古筝弹奏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因此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慢,故B错误;
C、演奏葫芦丝时声音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由于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同学们依靠音色来区分手鼓和葫芦丝发出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本题是声现象的综合题,虽涉及到知识较多,但是难度不大,属于简单题。
2.【答案】
【解析】解:因为每种乐器发声的材料或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是何种乐器。
故选:。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3.【答案】
【解析】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大;
故选:。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4.【答案】
【解析】解:、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都是由于空气传播的。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解决此题需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声音有三个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及声音的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5.【答案】
【解析】解:
A、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叙述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B叙述错误;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故C叙述正确;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叙述正确。
故选:。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根据声音的特点,对各个例子分别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具体实例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这一特点的联系能力,要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现象。
6.【答案】
【解析】解:、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作探伤,是利用声音传播信息,故A不合题意;
B、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和强度,是利用声音传播信息,故B不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是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
D、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传播信息,故D不合题意。
故选:。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结合具体的实例可做出辨别。
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并能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蝴蝶在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小,小于,发出的是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故B正确。
故选:。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低于的叫次波声,高于叫超声波;
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之外,都是人听不到的声音。
8.【答案】
【解析】解:、发声体振动得越慢,声音的频率越低,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无关,故B错误;
C、音调与频率有关,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无关,故C错误;
D、距离越远,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故D正确。
故选:。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和声速,关键是知道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
9.【答案】
【解析】解:、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瓶子振动的频率或快慢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符合题意;
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在声源处减弱了噪声,减小了声音的响度,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师用扩音器讲课,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本题考查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分,同时要掌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以及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10.【答案】
【解析】解:、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
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应该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此实验主要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性实验,比较容易,要学会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1.【答案】
【解析】解: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充分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12.【答案】
【解析】解:由可知,声呐发出的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海洋的深度:。
故选:。
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超声波传播的路程,海洋的深度是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
本题是回声测距问题,注意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理解海洋的深度是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
13.【答案】
【解析】解:、“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错误。
B、“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听到狗的叫声,知道有人来,即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
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理解和区分声的三个特征、知道声的产生条件,可解答此题。
14.【答案】
【解析】解:、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难度不大,故B错误;
C、盗铃时捂住耳朵,不能防止铃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故D错误。
故选:。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本题考查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以及次声波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15.【答案】
【解析】解:人耳能够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大于,所以能够听到回声时声源到障碍物的最短距离为:;普通教室的尺度不可能有长,所以听不到回声,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产生回声。
人耳能够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大于。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关键是知道产生回声的条件。
16.【答案】
【解析】解: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故这样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故选:。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听到声音处离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就吉他来说,弦的松紧、长短、粗细都可以改变音调。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改变声音的音调的方法,结合实际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17.【答案】
【解析】解:、音叉发声的时候在振动,使小球弹起,故A正确;
、响度和振幅有关,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和振幅无关,故B正确,C错误;
D、人听到了音叉的振动,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D正确;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难度不大,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转换法的运用。
18.【答案】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图中两个声波的波形图,都有个波峰、个波谷,即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说明它们的音调是相同的;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其波的形状都不相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故ABC正确、故D错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频率是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19.【答案】
【解析】解:、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C、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两者对应起来,可以简化对噪声减弱办法的记忆。
20.【答案】
【解析】解: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比看到冒烟开始计时时间相差:,则他记录的结果比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多了。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光传播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少的时间刚好是声音传播米所用的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掌握和应用,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当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小明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所以测得的结果偏小。
21.【答案】减弱
【解析】解:雪后“万籁俱静”,是因为蓬松的雪能减弱声音的反射。
故答案为:减弱。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一部分会发生反射,一部分会被吸收;多孔状的材料可以吸收部分声波,减少声音的反射。
知道多孔状的材料能够吸收声波,减弱声音的反射。
22.【答案】钢管
【解析】解:一个同学在长钢管管中有水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的的同学可能听到三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播过来的,因为钢管中的声速最大,根据可知:在钢管的长度一定时,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钢管。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关键是知道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
23.【答案】好
【解析】解:每个人听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比听别人嚼饼干的声音大,说明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的效果好。
故答案为:好。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传声效果好,液体次之,气体的传声效果较差。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传递需要介质,关键是知道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效果好。
24.【答案】
【解析】解: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
则喊话的声音传到高墙的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由可得,
距离高墙的最短距离为。
故答案为:。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根据公式可求最小距离。
本题考查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知道声音反射回来经过的时间是往返的时间,不是一次的时间。
25.【答案】甲
【解析】解:由信息知: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故响度大,音调低;由图象知:甲的振幅大,频率低,故甲是质量大的蓝鲸的叫声的波形图,相反乙是海豚的叫声的波形图。
故答案为:甲。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和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此外还要通过波形图来认识声音的特征,对波形图的各种特征要了解。
26.【答案】音调
【解析】解:
因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振动频率会变慢,因振动频率不同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养蜂人可以根据音调进行分辨。
故答案为:音调。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这是一类根据乐音的特征进行实际应用题目,要学会结合定义进行判断。
27.【答案】能量
【解析】解: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焰就随着鼓声舞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使烛焰晃动。
故答案为:能量。
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声音的利用,难度不大。
28.【答案】
【解析】解:物体发声时每分钟振动次,则频率为。
故答案为:。
频率是物体在内振动的次数。
本题考查了频率的定义,难度不大。
29.【答案】振动 转换法 真空 理想实验法 频率
【解析】解:如图甲,音叉发声时,泡沫小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由于音叉振动很很小,把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小球的运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可以推知假如没有空气,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是理想实验法。
如图丙,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振动频率越高,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说明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振动;转换法;真空;理想实验法;频率。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物理实验中,把物体的微小变化转换成其它物体的变化,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逐渐抽到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推知当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是理想实验法。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本题通过课本探究小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真空不能传声、音调跟频率的关系等,要关注课本插图,明白每一个插图反映的物理知识。
30.【答案】、;、;钢;
【解析】解探究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应选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探究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用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应选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探究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则号琴弦的长度应为,由此可知,琴弦的材料应该是钢。
故答案为:;;;;钢;。
探究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符合要求的琴弦编号;
探究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用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符合要求的琴弦编号;
探究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据此分析答题。
此题由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31.【答案】固体 金属丝 棉线振动停止 不易
【解析】解:利用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停止振动,则不会产生声音;
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故答案为:固体;金属丝;棉线振动停止;不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在松弛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2.【答案】解:由可得,司机从鸣笛声到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
;
设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即
解得,
司机听到回声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
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司机从鸣笛声到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是;
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
【解析】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声音通过的路程;
声音和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司机鸣笛时车距山崖距离的倍,据此求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行驶的距离;
汽车行驶的速度等于汽车行驶的路程除以行驶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隧道口距离的倍。
33.【答案】解: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则汽车接收第一次信号时所用时间,
由可知,距测速仪的距离:
;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汽车接收第二次信号时所用时间,
由可知,汽车接收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已知两次信号时间间隔为,则从第一次信号接收到第二次信号发出的时间:,
汽车在两次信号间行驶的时间;;
汽车的速度:,故该汽车没有超速。
答: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汽车从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通过的路程为;
该汽车没有超速。
【解析】已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的时间和声波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
已知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接收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等于两次接收到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之差;
两次信号发出的时间间隔是,第一次信号发出到接收用时,则说明第一次信号之后汽车行驶了,则汽车在两次信号间行驶的时间等于第一次信号从汽车返回的时间、和第二次信号从汽车返回的时间之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速度与限速比较即可。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回声测距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汽车在两次信号之间行驶的时间等于汽车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开始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结束,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