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2-202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有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3分)下列物理量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dm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km/h
C.一位初二的学生脉搏跳动12次的时间约为10s
D.人正常体温是42℃左右(口腔温度)
2.(3分)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为18.02cm、18.40cm、18.42cm、18.44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
A.18.40cm B.18.42cm C.18.32cm D.18.41cm
3.(3分)如图所示,关于天安门升旗仪式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士兵方队匀速前进、动作标准,他们做的不是机械运动
B.士兵枪上的刺刀烟熠发光,是因为刺刀是光源
C.整个队列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D.士兵的口号响亮,是指声音的频率大
4.(3分)物理中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哪两个图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  )
A.甲、乙 B.乙、丁 C.乙、丙 D.丙、丁
5.(3分)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CD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90km/h
C.BC段汽车处于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D.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m/s
6.(3分)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3.00秒,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13.29秒 B.13.00秒 C.12.71秒 D.无法确定
7.(3分)下列关于课本中的四个演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图乙中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闹铃声的音调变低了
C.图丙中用不同大小的力弹伸出桌面长短相同的尺子,是为了探究影响响度的相关因素
D.图丁中发声的扬声器使烛焰抖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8.(3分)最近,一些城市在推广声波支付技术。它的原理是用户通过手机向售货机发出一段超声波,然后售货机“听”到这段超声波进行自动处理,售货机就会“吐”出商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射的超声波,多数人听不到
B.手机发射的超声波速度是3×108m/s
C.手机发出的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比人们讲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手机发射的超声波主要是使自动售货机振动“吐”出商品
9.(3分)关于如图所示的四幅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与图丙的频率不相同
B.图甲和图乙的响度相同
C.图甲与图丁的声音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
D.只有图甲和图乙的音调相同
10.(3分)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1.(3分)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可以听枪声开始计时
B.人耳不可以辨别出低音和高音
C.在空旷的房间内说话时容易听到回声
D.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
12.(3分)小枫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而纸锅不会燃烧。下列是有关这个实验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也存在蒸发现象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汽化而成的小水珠
C.纸盒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不会继续沸腾
13.(3分)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14.(3分)如图甲所示,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
A.仅由图像信息,不能说明石蜡是非晶体
B.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C.由图乙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时间为6min
D.由图乙可知,A图线起点0时刻对应的物质是冰
15.(3分)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透过树缝的阳光
B.日食
C.小孔成像
D.水中倒影
16.(3分)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C.研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密封瓶中的气体时,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17.(3分)如图所示,雨后的夜晚,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发生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干燥的地面发生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干燥的地面比较暗,主要是因为月光不够亮
D.水坑处比较亮,主要是因为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18.(3分)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照亮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对平面镜操作正确的是(  )
①顺时针旋转
②逆时针旋转
③竖直向上移动
④竖直向下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计46分)
19.(6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对人类太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宇航员翟志刚在空间站外行走是    ,我们的教室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2)由于太空接近于真空,所以在太空中水的沸点很    (填“高”或“低”)。若在空间站的夜间(太阳光照不到空间站的时间),将水排入太空,水会瞬间    (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又立即凝华成冰晶。
(3)如图所示是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20.(4分)小明利用身边的物品做物理实验。
(1)小明利用尺子来探究响度和音调分别与什么有关。实验时,手应按在图中的    (选填“A”、“B”)处。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    的力拨动钢尺,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有关。接下来小明拨动钢尺,通过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振动图像如图甲,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则振动图像可能是    。
(2)如图所示,小明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绳子转动越快   (选填“音调越高”“响度越大”或“音色越动听”)。
21.(7分)某小组在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组装顺序是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是为了    。
(3)当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4)由数据及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水沸腾时烧杯中有大量“白气”冒出,“白气”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填“低于”或“高于”)标准大气压。
22.(5分)某小组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从加热到熔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2)根据加热冰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冰熔化用了    s。若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实验后将烧杯中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图象   。
23.(5分)在科学探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中,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机械停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的速度,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小,目的是便于    。
(2)某同学用机械停表准备计时,向下按动停表上的启动按钮,发现指针不动   ,停表可以使用。某次实验记录了小车运动到斜面上B点和C点的时间分别如图乙、丙所示,tBC=   。小车的长度如图丁所示,小车长为    cm,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其大小为    m/s。(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3位)
24.(7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丽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实验时让激光紧贴硬纸板射向O点,这里的硬纸板表面应该    (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以便于同学们观察光路;如图甲所示   。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   。
(3)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   。
A.与图乙类似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前翻折
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
(4)利用本实验的结论完成下列作图:
如图戊,一束光AB射向平面镜MN,经MN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另一平面镜M'N'(图中未画出),CD∥AB。
①请完成光线AB经MN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②画出平面镜M'N';
③标出两平面镜夹角的度数。
25.(4分)国庆阅兵式上,展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飞龙9型”反舰导弹。该导弹由飞机或舰艇发射,在离海面很低的高度高速飞行,射程超过64km,因为它接近敌舰的速度极快
(1)马赫数是速度与音速的比值,一般用于描述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速度。若海面附近的音速为340m/s,则2.5马赫相当于多少m/s?
(2)若用它打击34km处的敌舰,则敌舰防御准备时间最多有多少秒?(假设导弹沿海面水平飞行)
26.(6分)我国的高铁规模和技术实力位居世界第一,高铁列车在进入隧道前需鸣笛。一列长100m的高铁列车以85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列车在进入隧道前A处持续鸣笛,司机听到回声,立即停止鸣笛声=340m/s)
求:(1)B处到隧道口的距离。
振华同学听到鸣笛的时间总共有多少秒(包括回声)?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3分)下列物理量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dm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km/h
C.一位初二的学生脉搏跳动12次的时间约为10s
D.人正常体温是42℃左右(口腔温度)
【答案】C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在80cm=800mm左右;
B、中学生指甲宽度约1cm;
C、正常情况下,跳动12次的时间大约10s;
D、人正常体温是37℃左右;
故选:C。
2.(3分)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为18.02cm、18.40cm、18.42cm、18.44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
A.18.40cm B.18.42cm C.18.32cm D.18.41cm
【答案】B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前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18.0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应去掉,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L==18.42cm。
故选:B。
3.(3分)如图所示,关于天安门升旗仪式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士兵方队匀速前进、动作标准,他们做的不是机械运动
B.士兵枪上的刺刀烟熠发光,是因为刺刀是光源
C.整个队列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D.士兵的口号响亮,是指声音的频率大
【答案】C
【分析】(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进行传播的;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解答】解:A、士兵方队匀速前进,做的是机械运动;
B、士兵枪上的刺刀之所以熠熠发光,所以刺刀不是光源;
C、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以判断队列是否整齐划一;
D、口号响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C。
4.(3分)物理中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哪两个图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  )
A.甲、乙 B.乙、丁 C.乙、丙 D.丙、丁
【答案】B
【分析】v﹣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s﹣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据此解答。
【解答】解:甲:反映物体以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反映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丙: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增加的加速运动;
丁: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v=;
可见乙、丁两个图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ACD错误。
故选:B。
5.(3分)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CD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90km/h
C.BC段汽车处于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D.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m/s
【答案】B
【分析】(1)根据速度的变化得出AB段汽车的运动特点;
(2)由图像得出汽车CD段通过路程,可得出时间1h的路程,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
(3)由图得出BC段汽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4)利用v=即可求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A.AB段汽车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B.CD段的平均速度是vCD===90km/h;
C.由图可知,在BC段,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90km==30km/h。
故选:B。
6.(3分)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3.00秒,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13.29秒 B.13.00秒 C.12.71秒 D.无法确定
【答案】A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明白终点计时员的计时要以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若以听到枪声计时,其成绩要好于真实时间;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到终点时李明已经开始跑了。
【解答】解:A、据知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为=,再加上听到枪声记录的时间13.00秒;
B、13秒不符合题意;
C、12.71秒不符合题意;
D、能确定;
故选:A。
7.(3分)下列关于课本中的四个演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图乙中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闹铃声的音调变低了
C.图丙中用不同大小的力弹伸出桌面长短相同的尺子,是为了探究影响响度的相关因素
D.图丁中发声的扬声器使烛焰抖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A、发声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闹铃声的响度变小了;
C、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此时刻度尺的振动的幅度是不同的,故C正确;
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故D正确。
故选:B。
8.(3分)最近,一些城市在推广声波支付技术。它的原理是用户通过手机向售货机发出一段超声波,然后售货机“听”到这段超声波进行自动处理,售货机就会“吐”出商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射的超声波,多数人听不到
B.手机发射的超声波速度是3×108m/s
C.手机发出的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比人们讲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手机发射的超声波主要是使自动售货机振动“吐”出商品
【答案】A
【分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2)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
(4)手机发射的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手机发射的超声波,故A正确;
B、手机发射的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速约为340m/s;
C、手机发出的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和人们讲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样大;
D、手机发射的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9.(3分)关于如图所示的四幅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与图丙的频率不相同
B.图甲和图乙的响度相同
C.图甲与图丁的声音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
D.只有图甲和图乙的音调相同
【答案】D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波形图中,上下表示振动的幅度,左右密集程度反映了振动的频率,波形显示音色。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则频率不同;
B、图甲和图乙偏离原位置程度相同,故B正确;
C、图甲与图丁的声音频率相同,波形相同,只是振幅不同,故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
D、相同时间内,甲、乙,频率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10.(3分)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答案】D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不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不合题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不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符合题意。
故选:D。
11.(3分)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可以听枪声开始计时
B.人耳不可以辨别出低音和高音
C.在空旷的房间内说话时容易听到回声
D.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
【答案】A
【分析】正常情况下,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前后对比分析各选项中的情况。
【解答】解:A、若声速3×108m/s,与光速相同,则此时终点计时员可以听枪声开始计时;
B、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
C、人耳要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为8.1s以上8m/s时,人说话的原声和回声相差远远小于3.1s,故C错误;
D、若声速为3×103m/s,则声速与光速相同,同时听到雷声。
故选:A。
12.(3分)小枫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而纸锅不会燃烧。下列是有关这个实验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也存在蒸发现象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汽化而成的小水珠
C.纸盒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不会继续沸腾
【答案】B
【分析】(1)蒸发是汽化的一种,蒸发随时随地可进行;
(2)液化是水蒸汽液化形成的;
(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答】解: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故A正确;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纸盒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故C正确;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故水不会继续沸腾。
故选:B。
13.(3分)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答案】C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液化现象;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这是凝华现象;
D、河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14.(3分)如图甲所示,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
A.仅由图像信息,不能说明石蜡是非晶体
B.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C.由图乙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时间为6min
D.由图乙可知,A图线起点0时刻对应的物质是冰
【答案】C
【分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
(2)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3)根据图象分析熔化时间;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石蜡是非晶体;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的水中加热,其好处是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
C、由图乙可知,是晶体,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为晶体,是冰。
故选:C。
15.(3分)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透过树缝的阳光
B.日食
C.小孔成像
D.水中倒影
【答案】D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
【解答】解:A、透过树缝的阳光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倒立的实像;
D、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故选:D。
16.(3分)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C.研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密封瓶中的气体时,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答案】D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说明音叉在振动。
A、研究光现象时,采用的是模型法;
B、研究熔化现象时、蜡烛的熔化特点,故B错误;
C、研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故C错误;
D、液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体积的变化,采用的是转换法。
故选:D。
17.(3分)如图所示,雨后的夜晚,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发生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干燥的地面发生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干燥的地面比较暗,主要是因为月光不够亮
D.水坑处比较亮,主要是因为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答案】D
【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
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所以人感觉水洼处比较亮,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
综上所述,只有D正确。
故选:D。
18.(3分)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照亮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对平面镜操作正确的是(  )
①顺时针旋转
②逆时针旋转
③竖直向上移动
④竖直向下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①平面镜顺时针旋转,入射光线不变,故①正确;
②逆时针旋转,入射光线不变,故②错误;
③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上的目标;
④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反射光线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计46分)
19.(6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对人类太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宇航员翟志刚在空间站外行走是  运动 ,我们的教室是  运动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2)由于太空接近于真空,所以在太空中水的沸点很  低 (填“高”或“低”)。若在空间站的夜间(太阳光照不到空间站的时间),将水排入太空,水会瞬间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又立即凝华成冰晶。
(3)如图所示是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振动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音色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答案】(1)运动;运动;(2)低;汽化;(3)振动;音色。
【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2)水的沸点与气压关系,气压低则水的沸点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过程,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1)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宇航员翟志刚在空间站外行走时,所以翟志刚是运动的,因此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
(2)太空接近于真空,气压非常低;在空间站的夜间将水排入太空,变成水蒸气,又因为太空温度极低;
(3)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音色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故答案为:(1)运动;运动;汽化;音色。
20.(4分)小明利用身边的物品做物理实验。
(1)小明利用尺子来探究响度和音调分别与什么有关。实验时,手应按在图中的  A (选填“A”、“B”)处。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  不同 的力拨动钢尺,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有关。接下来小明拨动钢尺,通过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振动图像如图甲,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则振动图像可能是  丙 。
(2)如图所示,小明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绳子转动越快 音调越高 (选填“音调越高”“响度越大”或“音色越动听”)。
【答案】(1)A;不同;丙;(2)音调越高。
【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响度跟振幅有关,用不同力度拨动钢尺,钢尺响度不同。
【解答】解:(1)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为了防止尺子击打桌面产生声音;
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响度不同;
减小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故选:丙;
(2)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绳子转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A;不同;丙。
21.(7分)某小组在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组装顺序是  自下而上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是为了  缩短水沸腾所用时间 。
(3)当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4)由数据及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水沸腾时烧杯中有大量“白气”冒出,“白气”是由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低于 (填“低于”或“高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1)自下而上;(2)缩短水沸腾所用时间;(3)见解答;(4)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液化;低于。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2)为了缩短水沸腾所用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或者加盖;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作图;
(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解答】解:(1)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安装实验器材时;
(2)安装好器材,在烧杯内倒入热水可以使水沸腾所用时间缩短;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作图如下:
(4)由数据及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水的沸点是99℃。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缩短水沸腾所用时间;(4)继续吸热;液化。
22.(5分)某小组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52 ℃;从加热到熔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非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2)根据加热冰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冰熔化用了  600 s。若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试管中的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实验后将烧杯中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图象 A 。
【答案】(1)52;非晶体;(2)600;不会;A。
【分析】(1)温度计在读数时,要看清分度值;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2)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但此过程仍然吸热;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3)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停止加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解答】解:(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示数为52℃,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因此蜡属于非晶体;
(2)分析图象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加热,温度不再上升,所以试管中的水;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图像,因为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水逐渐变凉,最后变得和室温相同。
故答案为:(1)52;非晶体;不会;A。
23.(5分)在科学探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中,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机械停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的速度,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小,目的是便于  方便测量时间 。
(2)某同学用机械停表准备计时,向下按动停表上的启动按钮,发现指针不动 再按一次 ,停表可以使用。某次实验记录了小车运动到斜面上B点和C点的时间分别如图乙、丙所示,tBC= 4s 。小车的长度如图丁所示,小车长为  8.00 cm,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其大小为  0.125 m/s。(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3位)
【答案】(1)方便测量时间;(2)再按一次;4s;8.00;0.125。
【分析】(1)实验时,斜面放的坡度要小些,这样小车的运动时间长;
(2)停表使用时,第一次按下按钮,停表开始计时,第二次按下按钮,停表停止走动,进行读数;第三次按下按钮,停表回零,准备下一次计时;
停表读数时,小盘的单位是分钟,大盘的单位是秒,先读小盘,再读大盘,若小盘的指针位置超过两刻度值的中线,则大盘示数应大于30s,若小盘的指针位置在两刻度值中线之前,则大盘示数应小于30s;分别读出小车到达B、C的时间,即AB段和AC段所用的时间,二者之差就是BC段所用的时间;
由图可读出小车的长度,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再利用v=可求出BC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2)准备下一次计时,发现指针不动,停表即可使用;
由图乙可知,分钟盘指针位置在0到1分钟中间,因此读取秒钟盘示数时应小于30s,因此时间为2.6sAB=5.5s;
由图丙可知,分钟盘指针位置在0到1分钟中间,因此读取秒钟盘示数应小于30s,因此时间为3.6sAC=9.5s,则BC段所用时间为:tBC=tAC﹣tAB=9.6s﹣5.6s=4s;
由图丁知,小车的长度为:L=4.00cm﹣1.00cm=8.00cm;
小车后半程的路程为:sBC=50.5cm=0.5m,
则后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2.125m/s。
故答案为:(1)方便测量时间;(2)再按一次;8.00。
24.(7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丽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实验时让激光紧贴硬纸板射向O点,这里的硬纸板表面应该  粗糙 (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以便于同学们观察光路;如图甲所示 50° 。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3)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 B 。
A.与图乙类似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前翻折
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
(4)利用本实验的结论完成下列作图:
如图戊,一束光AB射向平面镜MN,经MN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另一平面镜M'N'(图中未画出),CD∥AB。
①请完成光线AB经MN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②画出平面镜M'N';
③标出两平面镜夹角的度数。
【答案】(1)粗糙;50°;(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B;(4)见解答。
【分析】(1)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进行解答;
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特点进行分析;
(4)①先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按反射定律的内容作出反射光线;
②已知反射光线经M'N'反射后沿CD射出,CD∥AB,由此可得反射光线与CD的夹角,然后作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镜面即为平面镜M'N';
③已知∠MBA=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CBN=45°,已知CD∥AB,利用几何知识求得两平面镜夹角的度数。
【解答】解:(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的表面应是较粗糙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都能看得清楚;
图甲中ON是法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是反射角;
(2)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让入射光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以看到反射光,反射光线,后折不同角度不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C.如图丁所示,反射光线还在,故选:B;
(4)①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法线与界面垂直(虚线);
②已知反射光线经M'N'反射后沿CD射出,CD∥AB,∠BCD=90°,
作∠BCD的平分线,即法线,即为平面镜M'N'
③已知∠MBA=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已知CD∥AB,∠ABC=∠BCD=90°,则∠MN′M′=90°。
故答案为:(1)粗糙;50°,反射光线;(3)B。
25.(4分)国庆阅兵式上,展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飞龙9型”反舰导弹。该导弹由飞机或舰艇发射,在离海面很低的高度高速飞行,射程超过64km,因为它接近敌舰的速度极快
(1)马赫数是速度与音速的比值,一般用于描述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速度。若海面附近的音速为340m/s,则2.5马赫相当于多少m/s?
(2)若用它打击34km处的敌舰,则敌舰防御准备时间最多有多少秒?(假设导弹沿海面水平飞行)
【答案】(1)2.5马赫相当于850m/s;
(2)敌舰防御准备时间最多有40秒。
【分析】(1)已知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马赫数指的是飞行器速度与声音速度的比值,1m/s=3.6km/h,据此计算;
(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t=可求得敌舰最多有多长的时间防御。
【解答】解:(1)由马赫数指的是飞行器速度与声音速度的比值,可得;
(2)由v=得,敌舰防御准备时间最多为t==。
答:(1)2.5马赫相当于850m/s;
(2)敌舰防御准备时间最多有40秒。
26.(6分)我国的高铁规模和技术实力位居世界第一,高铁列车在进入隧道前需鸣笛。一列长100m的高铁列车以85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列车在进入隧道前A处持续鸣笛,司机听到回声,立即停止鸣笛声=340m/s)
求:(1)B处到隧道口的距离。
(2)振华同学听到鸣笛的时间总共有多少秒(包括回声)?
【答案】(1)B处到隧道口的距离为510m;
(2)振华同学听到鸣笛的时间总共有6秒。
【分析】(1)用公式s=vt分别算出4s时间内列车前进的距离s1和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为s2,则有2s2=s声﹣s1,求出s2;
(2)振华同学听到鸣笛的时间等于鸣笛时长减去声音A处到B处时间,再加上声音B处到隧道回到B处时间。
【解答】解:(1)已知列车的速度v1=85m/s,
4s内列车前进的距离为:
s5=v1t=85m/s×4s=340m;
列车鸣笛后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s声=v空气t=340m/s×4s=1360m;
司机听到回声时,B处到隧道口的距离为:
s2===510m;
(2)振华同学听到鸣笛的时间:6s﹣+=6s。
答:(1)B处到隧道口的距离为510m;
(2)振华同学听到鸣笛的时间总共有5秒。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2-202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有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