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单元素养评估(三)(第五、六单元)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单元素养评估(三)(第五、六单元)
(8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佛山禅城模拟)1918年,桂、滇各系军阀控制广州的非常国会,改组护法政府,孙中山被架空。1922年,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孙中山化装离粤,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转变 (C)
A.是国民大革命发展的结果 B.有利于三民主义的提出
C.源于曲折的革命经验总结 D.促进共产主义思想传播
2.1923年,孙中山说道:“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侮。”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 (C)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建立国民革命军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发动工人武装起义
3.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B)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兴起
C.民主与科学的潮流 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4.(2022 深圳模拟)如表呈现了黄埔军校几期学生入学和毕业时间。按常规,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20世纪20年代黄埔军校学制不按常规进行。这反映了当时 (C)
黄埔军校第一期生 1924年5月入校,11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二期生 1924年8月入校,1925年9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三期生 1925年10月入校,1926年1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四期生 1926年3月入校,1926年10月毕业
…… ……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C.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D.军官教育流于形式
5.国民革命军长驱直入,运动歼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消灭北洋军阀实力较为薄弱的吴佩孚军,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军,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张作霖军。由此可见,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由于 (C)
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共两党的合作
C.正确的战略战术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6.毛泽东曾回忆道:“在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刚刚由于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力量而得到胜利之际,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的果实,而和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联盟。”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 (C)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东北易帜
7.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B)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中共八大 D.遵义会议
8.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C)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9.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里的“分田分地真忙” (C)
A.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B.激发了农民投身抗日的热情
C.奠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 D.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0.历史解释是在史实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古田会议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D)
A.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
B.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C.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1.(2023·东莞期末)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D)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12.(2022·苏州中考)“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D)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3.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歌词中唱道:“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什么事件 (C)
A.井冈山会师 B.吴起镇会师 C.会宁会师 D.遵义会议
14.据表,可了解 (B)
(1)广大苏区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军需
(2)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策应和配合
(3)到贵州去和以陕北为落脚点,都是中共中央的理性选择
A.贺胜桥战役的战前准备 B.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 D.百团大战胜利的原因
15.如图是位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密布弹痕,隐约可见的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眠的冤魂的呐喊和呼号。石雕台历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在这一天 (A)
A.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侵华战争
B.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C.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D.日本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16.“三五年十月,新旅团旗扬,十二个小儿童,勇赴国难,离别爹娘……”这曲《新旅赞歌》讴歌了淮安的一群小学生于1935年奔赴全国进行爱国救亡宣传的感人事迹。这群小学生“离别爹娘”的时代背景是 (C)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D.大小军阀混战,割据纷争
17.在20世纪中国发生的某次学生运动中,游行队伍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这场运动是 (B)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国民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8.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C)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1937年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一部三幕剧,这三幕分别是“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该戏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A.东北沦陷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日本投降
20.1937年8月14日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这样写道:“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此声明发表的相关历史背景是 (C)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爆发
C.七七事变爆发 D.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21.某电视剧中有一情节: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节最有可能出现在 (D)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一二·九运动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22.下列对如图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B)
A.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
B.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战的主要任务
D.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打游击战
23.1937年10月,某组织给出淞沪会战的战果统计(后日军确认)是“日本空军仅在8月21日就损失了19名飞行员。在两周内54名中国空军飞行员总共击落了62架日本军机”。从中可以了解到 (D)
A.日军伤亡重大无力发动新进攻 B.淞沪会战取得胜利
C.此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战局 D.中国空军作战英勇
24.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A)
A.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25.(2023·汕头澄海期末)臧克家在《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事实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城头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 (D)
A.朱德 B.赵登禹 C.佟麟阁 D.李宗仁
26.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为了打破日本侵略者狂妄的计划,国民政府于1938年6月发动了为期四个多月的 (B)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长沙会战 D.徐州会战
27.大批武装农民配合正规军战斗在敌后战场。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适龄农民参加了自卫军、民兵和抗日游击队,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者和保护者。材料反映了 (C)
A.农民积极参加百团大战 B.日本侵华遭遇重大挫折
C.农民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D.抗日根据地发展很迅速
28.美国记者史沫特莱1940年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据此推断该战事指的是 (A)
A.百团大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大捷
29.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胜利,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消灭了多少敌军,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因为他们在斗争的过程中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注重 (D)
A.战略战术 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 D.群众路线
30.历史学家张海鹏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场战争 (D)
A.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伐初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化了敌人的势力……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战略战术。(1分)据材料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2分)
答:战略战术:各个击破,分化敌人势力。主要原因:国共两党齐心协力,精诚合作。
材料二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2)材料二中周恩来所说的“起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答: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材料三 1928年2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
(3)材料三中“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指的是哪一革命根据地 (1分)由此,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2分)
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4)党的革命事业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有益经验有哪些 (6分)
答:依据国情适时调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人民利益,争取人民支持等。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照片 (图二)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离陕前所写手谕 (图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以上三图所示史料所属的类型。(2分)
答:第一手史料。
(2)综合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提示: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点出发,提炼观点。
答: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论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推动北伐顺利进军,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1936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结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33.(14分)14年抗战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捍卫民族尊严,顽强抗战,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谱写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请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松花江上》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并广泛地动员全国民众。……广大华侨节衣缩食,捐献大量钱财、衣物、药品、汽车等,支援祖国的抗战。
材料四 一九三七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半世纪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歌曲是以什么事件为背景的 (1分)此事件结局如何 (1分)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的对日政策是什么 (1分)
答:九一八事变。结局: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不抵抗政策。
(2)材料二图片中的两位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什么事变 (1分)发动该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1分)中国共产党从什么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该事变 (1分)
答:西安事变。目的:逼蒋抗日。全民族利益(全国人民利益或国家利益)。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6分)
答:原因: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2分)
答: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单元素养评估(三)(第五、六单元)
(8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佛山禅城模拟)1918年,桂、滇各系军阀控制广州的非常国会,改组护法政府,孙中山被架空。1922年,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孙中山化装离粤,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转变 ( )
A.是国民大革命发展的结果 B.有利于三民主义的提出
C.源于曲折的革命经验总结 D.促进共产主义思想传播
2.1923年,孙中山说道:“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侮。”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 (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建立国民革命军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发动工人武装起义
3.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兴起
C.民主与科学的潮流 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4.(2022 深圳模拟)如表呈现了黄埔军校几期学生入学和毕业时间。按常规,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20世纪20年代黄埔军校学制不按常规进行。这反映了当时 ( )
黄埔军校第一期生 1924年5月入校,11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二期生 1924年8月入校,1925年9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三期生 1925年10月入校,1926年1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四期生 1926年3月入校,1926年10月毕业
…… ……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C.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D.军官教育流于形式
5.国民革命军长驱直入,运动歼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消灭北洋军阀实力较为薄弱的吴佩孚军,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军,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张作霖军。由此可见,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由于 (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共两党的合作
C.正确的战略战术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6.毛泽东曾回忆道:“在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刚刚由于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力量而得到胜利之际,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的果实,而和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联盟。”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 (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东北易帜
7.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中共八大 D.遵义会议
8.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9.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里的“分田分地真忙” ( )
A.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B.激发了农民投身抗日的热情
C.奠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 D.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0.历史解释是在史实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古田会议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
B.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C.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1.(2023·东莞期末)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12.(2022·苏州中考)“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3.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歌词中唱道:“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什么事件 ( )
A.井冈山会师 B.吴起镇会师 C.会宁会师 D.遵义会议
14.据表,可了解 ( )
(1)广大苏区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军需
(2)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策应和配合
(3)到贵州去和以陕北为落脚点,都是中共中央的理性选择
A.贺胜桥战役的战前准备 B.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 D.百团大战胜利的原因
15.如图是位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密布弹痕,隐约可见的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眠的冤魂的呐喊和呼号。石雕台历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在这一天 ( )
A.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侵华战争
B.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C.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D.日本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16.“三五年十月,新旅团旗扬,十二个小儿童,勇赴国难,离别爹娘……”这曲《新旅赞歌》讴歌了淮安的一群小学生于1935年奔赴全国进行爱国救亡宣传的感人事迹。这群小学生“离别爹娘”的时代背景是 (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D.大小军阀混战,割据纷争
17.在20世纪中国发生的某次学生运动中,游行队伍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这场运动是 ( )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国民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8.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 )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1937年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一部三幕剧,这三幕分别是“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该戏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东北沦陷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日本投降
20.1937年8月14日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这样写道:“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此声明发表的相关历史背景是 (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爆发
C.七七事变爆发 D.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21.某电视剧中有一情节: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节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一二·九运动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22.下列对如图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
B.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战的主要任务
D.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打游击战
23.1937年10月,某组织给出淞沪会战的战果统计(后日军确认)是“日本空军仅在8月21日就损失了19名飞行员。在两周内54名中国空军飞行员总共击落了62架日本军机”。从中可以了解到 ( )
A.日军伤亡重大无力发动新进攻 B.淞沪会战取得胜利
C.此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战局 D.中国空军作战英勇
24.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
A.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25.(2023·汕头澄海期末)臧克家在《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事实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城头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 ( )
A.朱德 B.赵登禹 C.佟麟阁 D.李宗仁
26.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为了打破日本侵略者狂妄的计划,国民政府于1938年6月发动了为期四个多月的 (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长沙会战 D.徐州会战
27.大批武装农民配合正规军战斗在敌后战场。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适龄农民参加了自卫军、民兵和抗日游击队,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者和保护者。材料反映了 ( )
A.农民积极参加百团大战 B.日本侵华遭遇重大挫折
C.农民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D.抗日根据地发展很迅速
28.美国记者史沫特莱1940年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据此推断该战事指的是 ( )
A.百团大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大捷
29.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胜利,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消灭了多少敌军,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因为他们在斗争的过程中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注重 ( )
A.战略战术 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 D.群众路线
30.历史学家张海鹏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场战争 ( )
A.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伐初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化了敌人的势力……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战略战术。(1分)据材料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2)材料二中周恩来所说的“起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材料三 1928年2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
(3)材料三中“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指的是哪一革命根据地 (1分)由此,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2分)
(4)党的革命事业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有益经验有哪些 (6分)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照片 (图二)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离陕前所写手谕 (图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以上三图所示史料所属的类型。(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提示: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点出发,提炼观点。
33.(14分)14年抗战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捍卫民族尊严,顽强抗战,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谱写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请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松花江上》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并广泛地动员全国民众。……广大华侨节衣缩食,捐献大量钱财、衣物、药品、汽车等,支援祖国的抗战。
材料四 一九三七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半世纪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歌曲是以什么事件为背景的 (1分)此事件结局如何 (1分)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的对日政策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图片中的两位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什么事变 (1分)发动该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1分)中国共产党从什么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该事变 (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6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素养评估(三)(第五、六单元)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