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 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父母官”“爱民如子”往往是对官员德行和政绩的囊扬,官员也以此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B.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2.《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材料表明
A. 变法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 B.变法操之过急引发政治危机
C.统治者好恶决定变法成败 D.商鞅变法触犯旧责族的利益
3.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秦始皇时期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B.秦朝未能建立对地方的控制机制
C.郡县制违背历史潮流遭到人们唾弃 D. 暴政导致秦朝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4.据西汉农书《汜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B.关中形成精耕组作农业技术体系
C. 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5.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
A.彻底消除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D.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7.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图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8.唐朝时期,回纥效仿唐朝的官制,设有外宰相六,内宰相三,并有都督、司马等官号。渤海靺鞨、南诏等政权也仿照唐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这些现象
A.说明各民族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B.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反映出唐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表明唐朝政治体制具有一定优越性
9.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
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实行两税法 C.精简政府机构 D.改革均田制
10.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皿上,莲花纹是主要装饰图案之一。北魏晚期还出现一种图案比较抽象的莲花瓦当,同时很多石窟里以莲花为构图中心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反映了该时期
A. 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 B. 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
C. 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 D. 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11.中唐张旭的《肚痛帖》(图一)、怀素的《自叙帖》(图二),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这体现了
图一 图二
A. 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 书法艺术脱离底层民众
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 草书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12.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募兵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 救济广大流民 D. 强化专制主义
13.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并将名将刘琦、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B. 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
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14.自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在南方地区除人口迅速增加之外,江南东路产田集中区粮食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反映了
A.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B. 北方耕作技术落后
C.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D. 江南地区发展滞后
15.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 意在削弱相权强皇权
C. 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16.1431年,满刺加派遣使臣向明廷哭诉了遇岁侵扰之事,明廷即派郑和出使暹罗。郑和在远航中,数次往返两国之间,积极调和两国的矛盾,自辞恳切,委婉感人,最终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 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 D.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二: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郡县制实施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点。(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 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因无如之何,令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商业活动场所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发展,其中有一些形成为繁荣的小镇市。大小城市、镇布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之网,与广阔的农村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生产最发达的两浙地区更加如此,可以说区域性市场在宋代明显地发展起来了。由于商业、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卷入了市场。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材料二:1038年12月,宋仁宗发现元昊称帝,“甲戌,禁止边境人民与元昊贸易”。在此之前,宋夏之间设立榷场和市等交易场所为双边贸易所用,贡使贸易也是宋夏之间合法贸易的一种惯常形式。西夏的输出物品有牛、半、驼、马、青盐等,宋的输出物品为帛、罗、绮等,其中茶为大宗输出产品。双方对于输出产品都有严格的控制,对于禁止私自输出的物品也有严格的规定。然而,“累戒河东、陕西请路经略司,禁止边民与西贼交市,颇闻禁令不行”。边民“肆意往来,所在无复禁止”。走私贸易在宋夏边境屡见不鲜,尤其是官商勾结,抑或是官员自己私自贩运,直至宋夏和谈,解除禁止榷场的规定。茶马贸易是宋夏经济的代表,它是双边对于自我商品缺少的认知和行为。而宋夏的和平共处、互相牵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因素,它牵绊住了宋夏战争的脚步,从而维持稳定的现状。
摘熵自张帆《仁宗朝宋夏战争之下的茶马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时期宋夏贸易的变化,并简析宋夏贸易变化的原因。(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周礼原是一个集制度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为一体的社会控制系统,但春秋礼崩乐坏的乱世曾使思想陷入一个迷茫期,“变风”、“变雅”即反映了当时思想的迷茫。但乱世与迷茫又促使哲人们对社会作深刻的思考,酝酿着中国“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到春秋末终于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到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日益激烈,思想界也进入一个以“强国”为主题的“百家争鸣”时代。
但随着战国后期统一形势的逼近和专制主义的发展,诸子百家也在对时势的调适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着分化、组合与竞争。其实,诸子表面上高谈阔论,议论是非,其目的多是为了“货与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长,亦有所短。
摘编自王四达《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杜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