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高考)试题(答案)

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高考)
一、选择题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 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
2.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发,这些均根源于
A.社会宗法观念 B.血缘亲族团结 C.封建观念盛行 D.散漫自私意识
3.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统一趋势日益增强
C.商鞅变法的推动 D.各诸侯国兴修水利
4. 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为政者残忍昏庸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
5. 汉武帝时期,平准是“坐商”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行商”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  )
A.保障了大商人的经济地位 B.旨在削弱王国经济实力
C.属于国家掌控经济的体现 D.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
6.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
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
7.《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8.唐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成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现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伎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 )
A.文化辐射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边疆经济繁荣 D.政治制度先进
9.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
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10.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排除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提升了社会的文化水平
11.北宋初建之时,朝廷直辖的禁军数量只有19万人,主动攻辽时虽未获胜但形成了僵持;北宋后期,拥有60多万禁军,却出现了“靖康之耻”。材料可用来说明北宋(  )
A.重文轻武的弊端 B.武器装备落后
C.“冗兵”现象严重 D.禁军地位低下
12.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
A.南宋朝廷比前代更准确认识王安石 B.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的影响
C.王安石的变法不利于南宋社会发展 D.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就越科学
13.《武溪集·契丹官仪》记载:“胡人(契丹国)东有渤海,西有奚,南有燕,北据其窟穴,四姓杂居……衣服、饮食、言语,各从其俗。凡四姓(契丹人、奚人、渤海人、汉人)相犯,皆用汉法;本类自相犯者,用本国法。故别立契丹司,以掌其狱。”该记载说明(  )
A.蕃律和汉律走向统一 B.契丹封建化进程加快
C.契丹国社会矛盾缓和 D.辽朝蕃律和汉律并用
14.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5.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农书》内容的丰富,主要得益于(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逐步实现统一
16.某学者认为,唐朝女性服饰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而宋朝女性的着装却趋于拘谨、呆板,包裹严实。唐宋服饰的变化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已出现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步加强
C.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妇女着装 D.主流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7.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狥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此处的“夷”指(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18.有学者说:“明官盖有卿而无公”,其立论依据是明朝
A.设内阁,参与机要 B.改科举,八股取士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三司,互相牵制
19.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 )
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 B.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
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D.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
20.美国学者罗威廉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里的“中国的世界模式”是指( )
A.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 B.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
C.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D.新中国的“一边倒”方针
21.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交通方式决定了商贸水平 B.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
C.经济互通强化了耕织结合 D.商业进步导致了区域分工
2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定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其意在(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获取西方国家支持 D.解决太平天国危机
23.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锥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 )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24.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在书中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 )
A.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 B.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 D.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
25.1848年,在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的刻印过程中,有人对书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亚细亚图之后深感不安,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卷首,该书的编撰者徐继畲接受了此建议。该书出版后,引起极大的非议,徐继畲被指“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说明( )
A.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觉醒 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D.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突破
二、材料题(4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汉代时期,匈奴一度占有整个漠北、河西及西域地区,严重威胁汉王朝的生存,同时阻断了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沟通域外。张骞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于公元前121年,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尉,由其率领军队在今新疆轮台和库尔勒西南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人。后又设置“护鄯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摘编自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和发展的条件。(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7.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引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1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康有为在定国是的奏折中,先是讲变法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巳,非变法也。”……至于定什么国是,他只扼要讲了两句话“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话虽少,是讲出了要害问题的。
但是光绪帝的定国是诏书却是说:“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在“定国是”的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异同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有一颇为独特的历史现象,即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秦汉时期与处于鼎盛阶段的隋唐时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种惊人的相似,又仅存在于秦汉与隋唐时代。这就是“秦汉隋唐现象”。如:功过相参的开国皇帝,堪称典型的亡国暴君;汉唐初年治国方针的清静无为;封建治世的两个典型: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封建盛世的两大典范:汉武盛世与开元盛世;秦隋制度建设成就及汉承秦制与唐承隋制;相似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亲征战与华夷一家;汉唐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两次数百年分裂后的统一王朝与短命帝国;基本特征十分相同的秦末起义与隋末起义……
——许兆昌《秦汉隋唐现象论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秦汉隋唐现象”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答案(高考)
一、选择题(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A A C C D A B A A C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D D B C D A B D D B D
二、材料题(50分)
26.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的军事胜利;行政机构的设置。(5分)
(2)措施: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推行行省制;传播农耕技术;任命当地官员;册封宗教首领;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答出四点即可)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出两点即可)(8分)
27.答案:(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3分)
(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引佛入儒。
历史影响:理学的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重礼轻法等封建伦理观念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10分)
28.答案:(1)相同点:向西方学习。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康有为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制度变革(或效法西方,实行宪政);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实用技术)。目的不同:康有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要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6分)
(2)原因:根本原因: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或者阶级立场不同)决定了光绪帝根本不可能采纳维新派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主观原因: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或康有为等维新派没有看清光绪帝的本质,一味地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来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从其他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6分)
29. 观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朝创立进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世王朝基本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故会出现“秦汉隋唐现象”。由于整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是承袭之前王朝的制度,所以当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普遍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促使治世局面的出现;但如果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往往会成为典型的亡国暴君。当王朝早期出现治世局面,后续统治者在这基础之上,继续完善封建制度,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王朝在此时就会进入鼎盛时期,出现盛世局面。而当王朝后期,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弊端,以及出现没有能力的君王,往往使王朝走向衰落,百姓在黑暗的统治之下,没有生存希望,就会爆发起义,推翻当前王朝统治。尔后,建立新的王朝,继承并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王朝的发展又与之前的王朝发展途径几乎一样。(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秦汉隋唐现象”,即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同的发展轨迹,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角度,对“秦汉隋唐现象”进行阐释。故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择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角度去阐释“秦汉隋唐现象”。阐释的时候,结合相关史实对封建王朝发展轨迹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注意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高考)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