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卷(答案)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卷(四)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夏人经常频繁换土易地, 曾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迁徙; 《世本·居篇》中也说夏朝的都邑地望不一, “夏禹都阳城,……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疆域空前广大 B. 经济不够发达
C. 方国势力扩张 D. 民族矛盾尖锐
2.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衍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他希望通过上述思想的践行,最终达到“屈君以伸天”的结果。董仲舒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A. 重建儒家道德秩序 B.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C. 制约君主专制权力 D. 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3.下表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表,通过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合计 4755.5万贯石 1305.5万贯石 3450万贯石
A. 税法改革成效巨大 B. 唐朝政府名存实亡
C. 地方财权显著增强 D.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4. 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苏轼曾在奏章中评论说: “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由此可知,台谏制度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是
A. 降低宰执的行政能力 B. 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
C. 出现冗官冗员的弊病 D. 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
5. 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 “综当代之务”,是“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 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A. 以民为本 B. 史论结合 C. 重视考据 D. 经世致用
6.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到20年代, 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 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A. 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 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 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7.19世纪60年代,奕 等官员连续上奏驳斥守旧言论,他们认为天文、算学“本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他们更强调说: “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耶。”奕 等人发表上述言论旨在
A. 首开国人眼界看世界 B. 论证中西文化同源
C. 鼓励民间资本办实业 D. 利用西学维护旧制
8. 图1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场重要战役,与此图所示战役内容相吻合的一句诗歌是
A. 兵锋冒犯我边庭,志愿参军把寇平
B. 绝战倭人结百团,太行烽火敌心寒
C.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D. 车轮十万上前方,转战江淮千里长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工人与农民将重新回到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中去。”此外,他认为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鉴于此, 当时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 推进互助生产,确立合作体制
C. 推广公私合营,消灭资本主义 D. 创办人民公社,实现统一经营
10.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且同时期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比例也从1978年的67.7%降至2007年的43.1%。该统计数据的变动情况主要说明
A. 城乡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B.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C. 城乡经济发展受到阻滞 D. 城乡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11.近年来,“亲、诚、惠、容”四字已经成为我国进行周边外交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概括。下列对“亲、诚、惠、容” 四字的具体内涵解析中, 明显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就是坚持地缘本位,建立睦邻同盟,共卫集团利益
B.“诚”,就是诚心对待邻国,坚持以诚待人,恪守以信取人
C.“惠”,就是立足互利互惠,履行惠及周边,实现互利共赢
D.“容”,就是倡导包容思想,践行求同存异,展示大国胸怀
12.学者彭鹏指出,所谓“新石器革命”中的农业起源问题——即人类从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 目前学界明确认为其发生在近东、中国、中美洲、南美洲、美国东部;另外还有四个“候选”区:非洲萨赫勒地带、热带西非、埃塞俄比亚、新几内亚。上述研究成果证明农业起源的发生具有
A. 随机性 B. 多元性 C. 差异性 D. 同步性
13. 在苏美尔人看来,人是由神创造的,认为神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史诗中的英雄又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神抗争。这体现出在苏美尔早期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是
A. 唯物主义 B. 英雄主义 C. 人本主义 D. 辩证主义
14.与其他文明不同, 罗马法的诞生是以世俗的名义发表《十二铜表法》 为标志, 而且这部法律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当其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的时候,罗马人总是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上述内容集中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
A. 条款多变 B. 解读随意 C. 理性务实 D. 体系缺失
15.据研究得知,赫梯人所用的文字是仿造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其印章中所发现的象形文字可能与埃及有渊源。另外,在赫梯人的多神信仰体系中也杂糅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因素。这说明
A. 赫梯王国地跨三洲 B. 赫梯思想传播广泛
C. 赫梯文明领先世界 D. 赫梯文化兼收并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2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 诸侯王地位尊崇, “大者或五六郡, 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 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 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 “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 “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 势甚“猖獗”, 主张竭力 “剿办”, 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 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 的提议, 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10分)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 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 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 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年12月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17. (1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 负担相较于以前大大减轻,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经济地位的提高,又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而提高其政治作用和地位。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如政策得当,就有机会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进而壮大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巩固了自身统治。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实施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根据地政府推广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7分)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很快被打破。当农村劳动力锐减后,农村土地出现了严重撂荒现象,“两权分离”制度(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分开) 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三农” 问题。 由此,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流转制度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用法律来管理土地是否被合理利用, 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施行,该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可以在转包、出租、交换、转让等方式下进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我国现有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2013 年末的中央农村会议不仅提出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并行,还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政策的基本改革方向。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 “三权分置” 制度: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摘编自王涵映、陈国华《建党百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三权分置”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在此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10分)
18.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简表
时期 概况
19世纪90年代至 20 世纪 30年代 重庆首先成为四川的商业中心,在近代商贸、金融、交通的快速发展刺激下,重庆在西南、在四川率先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重庆完成了从区域军政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重庆的冶金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 机器工业发展最快,兵器工业一枝独秀,能源工业紧随其后,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化工、面粉、造纸,以及火柴、皮革、制药、水泥均有一定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 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6%、47.9%。
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引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使国统区经济恶化,民生凋敝,也使在抗战中艰难起步的重庆工业遭受致命打击,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城市建设停顿。
20世纪50年代 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贸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到 195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以上。重庆的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93%和66%。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
请根据“重庆工业发展简表”所示内容并结合所学, 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表述准确,论证结合史实,表达清楚明晰)(l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