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泸县五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列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人首先是
A.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贤者 B. 周康王最宠爱妃子所生之子
C.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长子 D. 周康王其他妻室所生之长子
2.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 )
A.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B. 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C. 受到各诸侯国君的推崇 D. 强调当政者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 两宋时期出现追求艺术个性的书法家
4. 长安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下有关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②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长安
③隋朝在长安广设粮仓 ④唐朝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和侨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有学者认为,宗法与分封对周王王权产生双重影响:宗法与分封固然把周王架到无与伦比的“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也让他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王权与其共兴衰。该观点揭示
A. 宗法分封的进步性 B. 宗法与分封制推行的弊端
C. 贵族政治的落后性 D. 郡县官僚政治建立的必然
6. 广州古称番禺,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以下史实与广州有关的是
①秦朝在此设置桂林郡加以管辖
②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③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进城
④清政府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 )
A. 北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B. 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互补
C. 南、北朝经济交流状况 D. 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
8. 下表为东汉三国时期登记在册的户数及人口数情况表。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东汉三国户口数表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A. 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 地主豪强势力把持地方
C. 粮食产量减少趋势明显 D. 北方人口大量迁往南方
9. 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 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0.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 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11. 元代在边疆地区,朝廷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A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改革赋役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C.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 在边疆地区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12. 明代设六科给事中,官秩正七品,是直属于皇帝的独立监察机构。其通过封驳与注销,监督控制六部的全部工作,拥有弹劾百官的权力,必要时还可以充任使臣,参加重大刑狱案件的审理。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 减少了内阁决策的失误 B. 削弱了监察权的独立性
C. 有利于维护君权的统治 D. 降低了行政司法的效率
13. 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抨击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14.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军所用枪炮均购自西方。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立,至1904年日可生产多种火炮、后膛装弹的步枪、地雷水雷,其下辖炼钢厂炼成好钢近千吨,还能自行轧钢。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C. 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D. 引领了社会转型
15. 1898年,英国官员提出,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和占领旅顺港“都是俄国对满洲和盛京最终控制活动之一,这使得俄国占领了这些海域最重要的海港”,“我们不能将中国北方的土地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英国将被迫“取得一个相应的位置”。在此背景下,英国( )
A. 派遣军队攻占北京 B. 支持浩罕国入侵新疆
C. 派遣军队进攻台湾 D. 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的士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是非常活跃、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西周的士,作为下级奴隶主,也要按血缘亲疏来区别大宗、小宗;当时不仅“士食田”“士竞于教”,而且(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其职责包括“传言”和主察狱讼之事等。
——摘编自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变化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士阶层变化原因。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山地的全面开发利用以明清时期为盛。闽浙赣等省山区“种靛、采耳、伐木、烧炭”等业兴盛,万洋山区的垦殖“以种蓝为业”,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秦巴山区有木材、木耳、香菇、生漆、桐油、白蜡、药材、茶叶、烟叶、染料等种类。清代各地曾不同力度地倡导在山区植树造林,多数省区都采取相应举措,改变了以往“知伐而不知种”局面。与山区开发兴盛相应,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沿用元代王祯垦山为梯田的说法。徐光启《旱田用水疏》总结的用水之源(泉)的六种方法,大多与山乡田地灌溉相关,强调源高之水与梯田灌溉相结合。晚清吴翰章著《兴山种艺说》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山地资源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山区发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国人的触动可谓微乎其微。这场战争的战场只是在上海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国人的眼中也不是那么严重的损失,如割让给英国的香港岛对于庞大的中华帝国来说不过是一个区区弹丸之地,至于贻害无穷的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更是无足重……
——摘编自刘悦斌《晚清国人对中外关系认识的变化及应对》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之下成了亚洲唯一个世界列强,而作为当事人的清政府,他们的核心利益却还是维持满人的统治,延续大清的正统。所以,翁同稣可以因为限制汉人官员的力量砍掉北洋水师的经费……翁同稣跟李鸿章有矛盾,甚至在某地尚未失守时,谎报朝廷说已经失守。而慈禧办寿也可以为了热闹不要那艘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的吉野号,因为对清廷来说,卸磨杀驴也好,割地赔款也好,这些只是肌肤之痛。只要大清正统还在,祖宗之法不变,一切都还好说。这也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之后,当日本用商船将活下来的976名清军战俘送还的时候,正在忙着给慈禧过大寿的清廷认为这些被俘的人属于不祥之人,甚至将军官革职,士兵遣散。
——摘编自《原来这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国人触动微乎其微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中叶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转为商品流通,各种形式的版本层现迭出。传播接受者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群组成,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接受者即评点家,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既有文学的传播,接受如创作续书、改编戏曲等,也有应用的接受和海外的传播。统治者虽不断下令对小说加以婪毁,但无法阻止小说传播的强劲势头。所有这一切,都使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摘编自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围绕明清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泸县五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列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人首先是
A.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贤者 B. 周康王最宠爱妃子所生之子
C.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长子 D. 周康王其他妻室所生之长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应该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C项符合题意;正妻所生的贤者不一定是长子,排除A项;最宠爱的妃子不是正妻,最宠爱的妃子所生之子和其他妻室所生之子都不是嫡子,排除BD项。
2.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 )
A.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B. 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C. 受到各诸侯国君的推崇 D. 强调当政者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孔子和孟子有关修身正已的相关论述,“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都强调了当政者在国家治理中的榜样作用,D项正确;孔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恢复周礼,不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孔子和孟子的修身正已的仁政思想并未受到各诸侯国君的推崇,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成熟文字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 两宋时期出现追求艺术个性的书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但发展到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又有“柳筋颜骨”的楷书,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出现追求艺术个性的书法家,如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4. 长安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下有关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②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长安
③隋朝在长安广设粮仓 ④唐朝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和侨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在长安,隋朝定都在长安并在长安设置了大量的粮仓,唐都时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据此可知①③④正确, ②错在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长安,并非长安,而是迁到洛阳。故本题选C项。
5. 有学者认为,宗法与分封对周王王权产生双重影响:宗法与分封固然把周王架到无与伦比的“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也让他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王权与其共兴衰。该观点揭示
A. 宗法分封的进步性 B. 宗法与分封制推行的弊端
C. 贵族政治的落后性 D. 郡县官僚政治建立的必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宗法制与分封制使周王“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王权与其共兴衰”,即宗法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这揭示了郡县官僚政治建立的必然性,故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宗法分封的进步性,故A错误;材料信息说明了宗法与分封制推行的弊端,但B项不是材料揭示的实质,故错误;贵族政治的落后性也不是材料揭示的实质,故C错误。
6. 广州古称番禺,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以下史实与广州有关的是
①秦朝在此设置桂林郡加以管辖
②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③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进城
④清政府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加以管辖,与广州不符,①错误;甘英出使大秦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没有经过广州,而且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时,才到达波斯湾,②错误;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进入广州,③正确;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即“十三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④正确。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 )
A. 北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B. 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互补
C. 南、北朝经济交流状况 D. 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南方经济的开发,并未涉及民族融合、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互补以及南、北朝经济交流状况,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下表为东汉三国时期登记在册的户数及人口数情况表。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东汉三国户口数表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A. 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 地主豪强势力把持地方
C. 粮食产量减少趋势明显 D. 北方人口大量迁往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相较于东汉大量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大量人口隐匿于田庄之中,B项正确;材料中登记的户数和人口数断崖式下跌,大幅度减少,国家分裂割据不会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粮食产量减少,排除C项;蜀和吴都在南方,北方人口大量迁往南方,材料未体现相关数据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 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 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D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科举制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 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所以B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所以D错误。
11. 元代在边疆地区,朝廷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A.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改革赋役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C.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 在边疆地区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朝在边疆地区因俗而治,但同时征收赋税、征调土官土兵,加强赋役管理,这说明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特征,A项正确;改革赋役制度并非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元朝实行因俗而治,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明代设六科给事中,官秩正七品,是直属于皇帝独立监察机构。其通过封驳与注销,监督控制六部的全部工作,拥有弹劾百官的权力,必要时还可以充任使臣,参加重大刑狱案件的审理。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 减少了内阁决策的失误 B. 削弱了监察权的独立性
C. 有利于维护君权的统治 D. 降低了行政司法的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六科给事中职权范围广泛,权力大,直属于皇帝,有利于维护君权的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六科给事中减少了内阁决策的失误,排除A项;在我国封建社会,监察机构不具有纯粹的独立性,六科给事中与前代监察机构相比,独立性更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六科给事中降低了行政司法的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13. 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抨击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D错误。
14.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军所用枪炮均购自西方。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立,至1904年日可生产多种火炮、后膛装弹的步枪、地雷水雷,其下辖炼钢厂炼成好钢近千吨,还能自行轧钢。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C. 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D. 引领了社会的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立,至1904年日可生产多种火炮、后膛装弹的步枪、地雷水雷,其下辖炼钢厂炼成好钢近千吨,还能自行轧钢”可知,洋务运动创立了近代军工企业,生产军工用品,推动了军事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的转型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898年,英国官员提出,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和占领旅顺港“都是俄国对满洲和盛京最终控制的活动之一,这使得俄国占领了这些海域最重要的海港”,“我们不能将中国北方的土地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英国将被迫“取得一个相应的位置”。在此背景下,英国( )
A. 派遣军队攻占北京 B. 支持浩罕国入侵新疆
C. 派遣军队进攻台湾 D. 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98年面对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扩张,英国也加强在北方地区对中国的侵略针对俄国,根据所学知识与之相关的事件是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D项正确;1898年英国并未派遣军队攻占北京,排除A项;浩罕国入侵新疆与针对俄国在东北区的扩张无关,排除B项;英国在1898年并未派遣军队进攻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的士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是非常活跃、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西周的士,作为下级奴隶主,也要按血缘亲疏来区别大宗、小宗;当时不仅“士食田”“士竞于教”,而且(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其职责包括“传言”和主察狱讼之事等。
——摘编自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士阶层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动摇,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动;私学和平民教育兴起,等级观念淡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
【解析】
【详解】(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而之前西周时期的“士”属于贵族中最后一个等级,可见士的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根据材料一“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可见士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根据材料“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可见士由之前受分封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根据材料一“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可知战国时期士参与官僚政治,而之前士作为贵族中最后一个等级,主要是政治参与,所以士便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阶级关系的变动、私学和平民教育的兴起、等级观念的淡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士阶层的崛起、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分析。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山地的全面开发利用以明清时期为盛。闽浙赣等省山区“种靛、采耳、伐木、烧炭”等业兴盛,万洋山区的垦殖“以种蓝为业”,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秦巴山区有木材、木耳、香菇、生漆、桐油、白蜡、药材、茶叶、烟叶、染料等种类。清代各地曾不同力度地倡导在山区植树造林,多数省区都采取相应举措,改变了以往“知伐而不知种”局面。与山区开发兴盛相应,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沿用元代王祯垦山为梯田的说法。徐光启《旱田用水疏》总结的用水之源(泉)的六种方法,大多与山乡田地灌溉相关,强调源高之水与梯田灌溉相结合。晚清吴翰章著《兴山种艺说》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山地资源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山区发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背景:人地矛盾尖锐,人口向山区迁移;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及推广、种植;商品经济发展;明清以前山区开发经验的积累/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科技成果的总结。
(2)特点: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具有多样性;开发与维护相结合;重视山田水利灌溉;影响: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地矛盾;为后世山区开发提供了借鉴。但过度开发也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解析】
【详解】(1)背景:从人地矛盾分析,得出人地矛盾尖锐;从人口的迁移分析,得出人口向山区迁移;依据材料“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得出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及推广种植;商品经济发展;依据材料“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沿用元代王祯垦山为梯田的说法……”,得出明清以前山区开发经验积累。
(2)特点:根据材料“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秦巴山区有木材、木耳、香菇、生漆、桐油、白蜡、药材、茶叶、烟叶、染料等种类”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根据材料“闽浙赣等省山区‘种靛、采耳、伐木、烧炭’等业兴盛,万洋山区的垦殖‘以种蓝为业’,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可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具有多样性;根据材料“清代各地曾不同力度地倡导在山区植树造林,多数省区都采取相应举措,改变了以往‘知伐而不知种’局面”可知,开发与维护相结合;根据材料“徐光启《旱田用水疏》总结的用水之源(泉)的六种方法,大多与山乡田地灌溉相关,强调源高之水与梯田灌溉相结合”可知,重视山田水利灌溉;影响:根据材料“晚清吴翰章著《兴山种艺说》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可知,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山区开发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地矛盾;清代积累的山区开发思想为后世山区开发提供了借鉴。从局限性看,过度开发也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国人的触动可谓微乎其微。这场战争的战场只是在上海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国人的眼中也不是那么严重的损失,如割让给英国的香港岛对于庞大的中华帝国来说不过是一个区区弹丸之地,至于贻害无穷的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更是无足重……
——摘编自刘悦斌《晚清国人对中外关系认识的变化及应对》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之下成了亚洲唯一个世界列强,而作为当事人的清政府,他们的核心利益却还是维持满人的统治,延续大清的正统。所以,翁同稣可以因为限制汉人官员的力量砍掉北洋水师的经费……翁同稣跟李鸿章有矛盾,甚至在某地尚未失守时,谎报朝廷说已经失守。而慈禧办寿也可以为了热闹不要那艘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的吉野号,因为对清廷来说,卸磨杀驴也好,割地赔款也好,这些只是肌肤之痛。只要大清正统还在,祖宗之法不变,一切都还好说。这也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之后,当日本用商船将活下来的976名清军战俘送还的时候,正在忙着给慈禧过大寿的清廷认为这些被俘的人属于不祥之人,甚至将军官革职,士兵遣散。
——摘编自《原来这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国人触动微乎其微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答案】(1)中国尚未形成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对于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行为认识不足;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2)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潮;
(3)国内:封建体制腐朽落后;官僚集体内部存在矛盾,固守传统封建体制,不思变革。国外: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对中国虎视眈眈;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解析】
【详解】(1)原因:材料“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国人的眼中也不是那么严重的损失”可得出国尚未形成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对于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行为认识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人之所以对危害认识不足是因为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具体分析可得出: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2)原因:“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可得出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得出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经济思想角度去分析原因,具体分析可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潮。
(3)国内形势:“而作为当事人的清政府,他们的核心利益却还是维持满人的统治,延续大清的正统”可得出官僚集体内部存在矛盾,固守传统封建体制,不思变革;“因为对清廷来说,卸磨杀驴也好,割地赔款也好,这些只是肌肤之痛 ”说明封建体制腐朽落后;国外形势:“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之下成了亚洲唯一个世界列强”可得出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对中国虎视眈眈;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中叶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转为商品流通,各种形式的版本层现迭出。传播接受者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群组成,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接受者即评点家,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既有文学的传播,接受如创作续书、改编戏曲等,也有应用的接受和海外的传播。统治者虽不断下令对小说加以婪毁,但无法阻止小说传播的强劲势头。所有这一切,都使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摘编自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围绕明清小说传播基本特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明清小说传播模式的进步是中国古代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阐述:明代以前,小说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主要有史家著录、读者本人的传抄、说书艺人的讲说、改编为戏曲等。直到宋元,才开始有少数作品被刊印传播。进入明中叶之后,印刷品取代传抄和讲说而成为小说的主要传播方式,这与当时造纸业、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有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而明代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发展到木活宇阶段。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空前活跃,江南以工商业著称的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和扩大,市民阶层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他们持续旺盛的购买力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推动了小说传播模式的进步。如明代弘治年间《三国志演义》还是以抄本形式流传,但到清代仅刊本就有70余种。此外,书坊、各种简本也推动了明清小说传播方式的演进。
示例二:
观点:封建专治统治者一再禁毁,无法阻止明清小说的强势传播。
阐述:明清时期,小说的迅速传播引起了明清两代统治者的充分注意.存在违背儒学纲常伦理情节的小说遭到了官方封禁,对违背者的处罚也极为峻刻,但仍无法阻止小说的强势传播。实际情况是优秀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个层次的读者,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朝廷愈是禁止,读者愈是要看。其中点名遭禁次数最多、禁毁措施最为严厉的《水浒传》,拥有的读者也最多。究其原因,这与封建统治的没落、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快速扩大、传媒技术的进步等密切相关,也充分说明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是无法阻挡人性解放、社会进步的历史大潮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观点为,明清小说传播模式的进步是中国古代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阐述时结合明代之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可得出明代以前,小说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主要有史家著录、读者本人的传抄、说书艺人的讲说、改编为戏曲等。直到宋元,才开始有少数作品被刊印传播。根据“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转为商品流通,各种形式的版本层现迭出”可得出进入明中叶之后,印刷品取代传抄和讲说而成为小说的主要传播方式,这与当时造纸业、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有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而明代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发展到木活字阶段。再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