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孝感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孝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21 日上午10: 30-11:45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 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中描述商朝人祭祀时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征伐和武功;而周朝人塑造的祖先形象则多是文质彬彬,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住址、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 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B. 开始强调以文治国
C. 尤其重视基层治理 D. 执政观念趋向理性
2. 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时采取了许多新举措: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中小封建主参与御前会议;让儿子娶阿基坦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领土。这些举措旨在( )
A. 推动城市崛起 B. 建立民族国家 C. 加强国王权力 D. 发展庄园经济
3. 图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画家力群在 1947年创作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图片反映了 ( )
A. 为新中国的民主积累了经验 B. 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制度完善
C. 表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建立 D. 说明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4. 下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 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C. 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 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5. 英国行政官员队伍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事务官对政策制定的预案进行初步筛选,提出相应意见。以内阁为代表的政务官对所有的发展战略和决策作出最后的裁定。这表明英国( )
A. 议会丧失制约政府权利 B. 实行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C. 君主立宪制度受到破坏 D.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6.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 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B. 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C. 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7. 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甘肃韩城县刘兆吉家中失窃,因丢失之物不贵重,未打算报案,然而第二天却发现陈老汉拿着自家丢失之物卖给刘三,便将该案投首乡约,并诉至县衙。县衙受理案件后,知县批复“仰乡约查复详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据此可知清朝( )
A. 政府大力倡导乡约教化 B. 皇权向基层渗透
C. 基层社会自治色彩浓厚 D. 乡约与律法合流
8. 1994年,美国橄榄球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轰动一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在对辛普森杀害前妻及餐馆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失效,最后辛普森以无罪获释,仅被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民事责任。这说明当时美国( )
A. 黑人的法律地位在不断提高 B. 法官在其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C. 司法实践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D. 法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9.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 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C. 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10.1874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次年, 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据此可知,李鸿章( )
A. 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决心 B. 遏止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C. 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D. 形成以夷制夷斗争策略
11.1955年, 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 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与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背景相符的是( )
A. 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 B. 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发展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 D.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2.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 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B.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 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 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13. 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缓和社会的矛盾 B.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C. 确保赋役的征派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14. 下图为1965―1980年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 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 美国经济霸权受冲击
C.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 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15. 1881年, 德皇颁布诏书, 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 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德国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 ] B. 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 德国基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 D. 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斗争水平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 第17题15分, 第18题14分, 第19题12分, 共 55分)
16. 【官员的选拔】官员的选拔在国家治理中举足轻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 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 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 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 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 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 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清代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8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6分)
17. 【民族国家观念】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强化意义重大,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教皇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 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近代民族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成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并谈谈民族国家观念的当代价值。(9分)
18.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内涵丰富,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清代, 宗族遍及城乡,设立了义学、义仓、养济院等组织;修订《宗约》、《族规》、《族范》、《家诫》等, 内容涵盖“勤、俭、学、善、廉”等。 宗族族长可协助保、 甲长,稽查乡里, 如有“纠众持械互斗者, 该保、族、邻即预防阻止, 如劝阻不从, 即赴地方报官”。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历史时期》
材料二 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部分社会救济举措
时 间 内 容
1834年 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
1847年 增设济贫部
1870年 颁布《初等教育法》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
1871年 成立地方事务部
1899年 成立教育部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1908年 出台《养老金条例》和《儿童法》
1909年 颁布《劳工交换法》
1911年 颁布《教育改革法》《国民保险法》,政府逐步介入社会事业和“有限管理”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族在清朝社会治理中的作用。(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救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根本原因。(8分)
19. 【中西方教育】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材料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以使得“教化大行, 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 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 “能尽公民之义务, 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 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解读材料, 围绕“中西方古代教育”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计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A B B A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B C B A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商朝试图树立一个严厉的君主形象,而周朝试图树立一个亲民的君主形象,反映出西周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其执政观念趋向理性,D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创立, A项错误;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对基层治理的问题, 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周时期对先人的塑造,仅从题目中无法得出统治者是否“以文治国”,且“开始”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 故选 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 C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 但不是其目的, 排除 AB项; 庄园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王权的强化, 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进行的人民代表选举和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民主积累了经验,A项正确;据所学,政治协商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建立,排除C项;据所学,新中国直到1949年10月才成立,排除B项;据所学, 标志着人民成为了国家主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唐到清, 南方状元人数逐渐超过北方,且后期远远多于北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 科举考试确立于隋,在唐宋时期便已经完善,排除A项;理学兴起于宋代, 与唐朝五代的科举无关,排除D项; 元朝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对南方士人科考不利, 政治形势影响了科举制度, 排除C项。故选B项。
5.【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英国的发展战略和决策的预案是由“事务官”系统筛选的, 而最终决策是由“政务官”系统的内阁制定的,这体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项正确;英国的议会并没有丧失制约政府的权利,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决定的, 并不一定导致效率降低,排除D项;这一做法没有破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 故选B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 村干部选任标准也不同, 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 A项正确; 据材料信息可知, 贫下中农、 劳动积极分子、 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体现的是选任标准变化,并非能力水平,排除B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县衙受理案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 将结果报呈知县, 进行案件审理”, 可知县衙在受理案件后, 交由乡约详细调查, 最后通过审核调查结果, 来最终审理案件, 体现了乡约与律法合流, 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皇权,排除B项;仅从材料, 无法得出政府对乡约教化的倡导,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基层社会自治, 排除C项。故选 D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4年美国。结合所学可知, 无罪推定原则强调证据,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是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杀妻一案中,由于警方掌握的证据失效,有重大嫌疑的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无罪获释,体现了美国司法实践重视证据,坚持无罪推定原则,C项正确; 美国属于英美法系范畴,相比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法官的作用较为突出,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法律重视证据,没有强调其服务的对象,排除D项;黑人运动员辛普森之所以能够无罪获释,是因为证据不足,没有强调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 项。 故选 C 项。
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 该线以北是游牧区, 以南是农耕区。”及所学可知,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 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D项正确;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并未大规模内迁,况且图示反映的是农牧界线北移的情况,排除A项;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说明的是北方气候条件转好,并非恶化,排除C项;“文化融合趋势”是农牧业区交流、交融的结果, 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故选 D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万国公法传入中国,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过程中逐渐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C项正确; 李鸿章的做法没有“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排除B项; 材料更侧重于维护我国固有的主权, 不是为了与列强“争夺利权”, A项表述不准确, 排除A项; 材料都是中国反击, 不体现“以夷”制夷, 排除D项。 故选C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 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 比利时、 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 轰动了整个欧洲, 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 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可知, 中国艺术代表团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的友好交流,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标志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C项正确;1960年, 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政策的发展, 而非双百方针的意义,排除B项;1987年, 和平与发展正式被党确定为时代主题, 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排除D 项。 故选 C 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唐朝(中国)。 由材料可知,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逐渐松弛,这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均田制遭到破坏又是两税法实施的前提,排除A项;两税法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实际上默认了地主兼并土地的行为,排除C项;这一演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不会提升农民社会地位,排除D项。 故选B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 隋朝建立后, 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户口的确认确保赋役的征收,C项正确;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该政策的后果,排除B项;缓和社会的矛盾与材料所述内容不涉及,排除A项;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是结果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 C 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 法国、德国、 日本等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波动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走向联合、 日本崛起, 美国因为经济危机相对衰落, 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 日、 欧三足鼎立的态势, 反映出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 B 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 美国宣布美元贬值, 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汇率更加符合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并不意味着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A项;英镑兑美元汇率的不断变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变动所致,并不能说明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排除D项; 经济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 排除C项。故选B项。
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可以看出德国政府通过立法,促进了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 同时也缓和了社会矛盾,A项正确;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B项;“基本实现”,表述夸大,排除C项;德国通过立法来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 与第一国际无关, 排除D项。 故选A项。
二、 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 第17题15分, 第 18题 14分, 第19题12分, 共55分)
16. 【答案】(1)制度: 西汉: 察举制; 清代: 科举制。 (2分)
变化趋势:人才来源: 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
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
选拔标准: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
(或选拔方式:由举荐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答出3点得6分)
(2)不同: (6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17.【答案】(1)变化:由对宗教、国王的忠诚到对国家的忠诚(或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答出2 点得4分)
(2)特点: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强调民权思想;与反抗外来侵略、国家独立紧密相连(以追求民族独立为目标); 以民族复兴为基本内涵,并逐渐发展为社会性全民话语。(答出3 点得6分)
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答出2 点得3分,答出 1 点得2分)
18 【答案】 1. (1)进行社会救济;教化乡里;协助基层治理;维护地方治安(缓和社会矛盾)。(答出 3 点得 6分)
(2)变化:国家成立救济机构, 国家救济成为主流; 以法律和法规保障救济; 救济的内容扩大到救济贫困、基础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政府逐步加强对社会救济的“有限管理”(或答:政府加强对救济的局部干预)。(答出 3 点得6分)
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2分)
19. 【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 合理,必须源自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观点:东西方古代教育都认识到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分)
论述:董仲舒认为要培养“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他是在汉代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下,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在教育方面重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君子”的培养, 为国所用,实现“天下和洽”; 昆体良处于罗马帝国时代,为维护罗马的民主与法制,为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完成公私使命,为国家服务,并引导国家发展。这一教育思想指出了教育的重要目的。(8分)
小结:中西方古代教育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均重视为国所用人才的培养。(2分)
(说明:拟定以下观点展来论证亦可。观点一:东西方古代教育都认识到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观点二:东西方古代教育都重视学校教育;观点三:东西方古代教育都注重道德教育;观点四:东西方古代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另:提取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言之成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孝感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