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韩非子 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2.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某家思想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演化和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是(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3.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4.吴国青铜器大多器体轻小薄巧、饰纹朴素简洁,而出土于丹阳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却是个例外。它形体硕大厚重,纹饰丰富华丽,更接近中原风格。由此可以说明( )
A.西周对南方实行直接统治 B.南北双方经济交流频繁
C.西周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 D.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5.《尚书》中记载:“安民(让百姓平安)则惠(恩惠),黎民怀(归向)之。”“惠者,爱也。”这句话反映出( )
A.隆礼重法 B.自由平等 C.民本思想 D.主权在民
6.关于史义的评说,讨论史事对人的意义或价值,属于价值的判断。一个价值判断能否成立,全看我们能否“知己知彼”。下列关于史义评说的思想,错误的是( )
A.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B.今天我们若轻率地贬低或抬高孔子皆于他无所增损,只是自己荒唐妄为
C.誉之(指秦始皇筑长城)者以为立万古夷夏之防,毁之者以为不足御侵略
D.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是一种时代意见
7.作为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中的“君子”大多表示为“君长”“官长”之意。而在《左传》中“君子”则更多的表示一种道德内涵。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礼乐制的崩溃 B.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治理
C.标志着官僚制的萌芽 D.源于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8.1138年,南宋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其中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1267年,监察御史刘蔽上疏反对度宗的内降恩,认为帝王不能有私恩,提出:“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材料表明南宋( )
A.士大夫“共治”意识增强 B.恪守祖宗之法成为惯例
C.君主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D.官僚政治运作体系缜密
9.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 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10.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天主教教义用儒学的术语变通改造,提出儒教和天主教是相通的,他们自己也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上述做法( )
A.反映出欧洲出现儒学传播热潮 B.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体现了传教士很精通中华文化 D.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1.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统治阶级的排斥 B.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资产阶级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D.经济基础的不同
12.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羯若鞠阇国和波里夜呾国国王,“吠奢(舍)种也”;邬阇衍那、掷枳陀国和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国王,“婆罗门种也”;秣底补罗国、信度国国王,“戍(首)陀罗种也”。高级种姓下降为农为工的记载也不在少数。这表明( )
A.玄奘著作的记载违背历史史实 B.七世纪时印度种姓制度已解体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所变化 D.佛教产生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13.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 )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14.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以自强。清政府的活动中,对新技术和新思想在中国传播起促进作用的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戊戌变法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C.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6.下表所示为整理自某现代日本学者的关于古代中国对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影响的描述。该学者的研究最能说明( )
中国对东亚世界(包括日本)的三度“支配” 主要载体
第一次 武力
第二次 儒教(儒家思想)
第三次 (隋唐)律令制度
A.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的多元影响 B.古代东亚各国间不存在经贸往来
C.日本遣唐使偏重学习和弘扬儒学 D.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武力征服
二、材料分析题
17.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材料二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评价《唐律疏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摘编自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材料三 针对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智慧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突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方略,开创性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和平和繁荣。
——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次崛起之下中国同周边国家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列举这种影响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的四个事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下半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发展的历程,并指出联合国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党中央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智慧”的内涵并指出新时代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C
6.C
7.D
8.A
9.C
10.B
11.D
12.C
13.D
14.D
15.A
16.A
17.(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
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
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评价: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18.(1)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末新政等近代化改革;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趋势:教育化、科学化、竞技化和国际化。
(2)看法:传承武术,助力民族国家发展;发展武术,激发民族认同感;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继续推进武术国际化。
19.(1)特点:和平交往,以礼相待;涉及经济、技术等领域;尊重当地习俗史实。
事例:①制度: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②建筑: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③佛教: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到了日本比如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传授佛法。
④文化:日本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2)历程: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协定。
②1954年,中印、中缅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③1955年,万隆会议上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和发展。
④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
⑤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理念:“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角色: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0.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阐述: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精神,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传教士来华,部分开明的中国士大夫与其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促进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同时,中学西传,科举制、儒学等也传至西方,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其他论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大一统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主张群己合一,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