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九江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禅让制”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上古之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一个由自然所决定的、相对稳定的统治模式。这里的“自然”是指
A.宗法制度的延续B.经济政治的发展
C.人身控制的加强D.选官制度的进步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了特有的官职——“客卿”,即“以(因为)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该现象
A.推动了古代私学的盛行B.加强了血缘宗法的影响
C.开创了诸侯任官的先例D.适应了争霸图强的要求
3.阅读下图
该图可以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A.华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B.汉朝对匈奴的战事激烈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深远D.少数民族内迁趋势明显
9.下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援朝战争的胜利B.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C.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0.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宪。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变化
A.表现了党对法律认知的深化
B.反映了社会治理开始法制化
C.突出了新时代法治的多元什
D.体现了“依法治国”的体系化
11.在古代雅典,政治家们为了名利经常在演说中互相诋毁对手,有时为了本集团的利益,使用陶片投对方的反对票,以达到放逐对手的目的。这说明古代雅典
A.施政效率受到制约B.民主弊端处于主体地位
C.权力滥用非常严重D.专制残余仍然十分浓厚
12.公元前450年左右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法官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C.实现了罗马法律的完善D.成为世界法律的渊源
13.从11世纪到13世纪初,西欧出现了王权与教权共治的局面。12世纪中期之后,教皇和国王一样享有独立的权力。14世纪时,国王开始独立于教会之外,自行任命世俗官员,王权得到加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B.国王直接剥夺教会的权力
C.国家对外扩张的影响D.国王与贵族及市民的合作
4.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980年),将蔡州褒信县主簿授予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洞主)明起(人名),并且褒奖其“讲学为主”;至道三年(997年),又钦赐匾额给河南登封“大室书院”。这折射出当时朝廷
A.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B.推进私人书院官方化
C.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D.发挥程朱理学的效能
5.1868年,明太祖诏令“废元旧制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官号”,“立军卫法,分屯设兵,控扼要害,京师至地方皆设卫所”。这些做法
A.扫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B.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
C.消灭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有效地防止倭寇的侵扰
6.在太平天国统治时期,某年湖北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不到1000人的应试者,800多人中了举人;而在安徽的科举考试中,一个县就出了30名举人。由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意在
A.顺应民心民意B.优化选官制度
C.创新用人方式D.巩固天朝政权
7.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官秩令》,将文官分为9秩,即“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表、上士、中士、少士”。这一“官秩令”
A.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征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经验
C.总结了古代官制的教训D.借鉴了古代九品中正制
8.1940年7月,毛泽东在为纪念抗战三周年所发表的《团结到底》一文中指出:“不论在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其他主张抗日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该文章
A.首次提出“三三制”原则B.旨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系统阐述全面抗战的理论D.批驳了国民政府的军事路线
141708年,英王安妮最后一次行使国王对议会的否决权。事实上,否决权在此时已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当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原则确立后,政府要么服从议会,要么下台。由此可知,该时期
A.君主立宪制度开始形成B.英国权力制衡体制形成
C.英国代议制度有所完善D.英国的内阁制最终确立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由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表明
A.政府的权力受议会制约B.政府施政受法律约束
C.议会的立法受法院牵制D.总统权力受选民制约
16.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除了“沉重地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之外,还导致了“欧洲版图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拿破仑对外战争
A.推动了欧洲民族意识的发展B.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
C.促进了单一民族国家的形成D.建立了多个民族主权的国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唐朝的法律原则及内容,连并司法制度等,都是承继自《开皇律》。唐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典。“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朝以礼立法,相对于秦商鞅严苛立法,唐朝立法侧重于教化民众,立法相对宽松。同时礼教的精神也处处体现在唐律中,比如:在诉讼中明确禁止以下诉上,审判中减免拷讯等手段。
——摘编自郑显文《唐代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及其实践价值》
材料二明太祖提出了“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乱世需用重典”的思想,并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律令模式,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明初律法。《大明令》和《大明律》,分别从国家政令和刑罚律典两个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中作为国家“政典”的《大明令》更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并成为明代数百年治国的基本章程。
——摘编自《<大明令>与明代的律令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法律与明朝法律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令》《大明律》的史学价值。(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江西改革开放简史(1978—201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某一个主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紧扣题意,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从历史的角度看,竞考制在法国犹如从天而降,几乎无人阐述其来源。其实,稍加追究,便可以搜寻到法国竞考来源的蛛丝马迹。利玛窦等是最早直接接触中国的西方人。明朝方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与崇拜,引发了西方的“中国热”。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这是中国长期保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据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中国是一个奖励德行和鼓励才能的国家,诚实与贫穷的农民可以成为官员”。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评利玛窦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观点,说明科举制与法国
竞考制、大学招生制度变革的关系。(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德国学者李斯特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
阶段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 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第二阶段 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
第三阶段 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
第四阶段 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
第五阶段 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
第六阶段 1900年至今
材料二美国学者芬威克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
阶段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 从古代东方诸国到罗马灭亡
第二阶段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三十年战争
第三阶段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
第四阶段 从维也纳会议到海牙和会
第五阶段 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六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战结束
第七阶段 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
——以上材料整理自《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李斯特和芬威克关于国际法发展阶段划分的相同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学者对国际法发展的划分存在哪些共同的优缺点,并说明理由。(8分,优点、缺点各阐述一条即可)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推行禅让制(指定继承人制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原始社会还没有确立真正意义的宗法制度,A项的表述不正确:人身控制的加强与题干
主旨不符,排除C项:禅让制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反映了争霸图强对官员选拔制度的影响,选贤与能成为重要标准,故D项正确
上述做法,并不能推动古代私学的盛行或加强宗法血缘制度,排除A、B两项:诸侯任官自分封制推行,就已经成
为定制,C项表述错误,排除。
3.【答案】D
【解析】图中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内迁,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和交融的时代特征,故D项正
确。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意识就开始形成,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时期并非汉朝,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是在
五族内迁之后进行的,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将官方的官职授予明起,且以“讲学为主”,并表彰私学太室书院,反映了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故
C项正确。崇文抑武与材料中的信息无关,排除A项:太室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当时仍然是私人办学的教育机构,
B项不正确,排除:程朱理学在当时尚未形成,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明太祖的做法中,“分屯设兵”,实施军屯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蒙古势力仍然占据蒙
古高原一带,A项的表述错误,排除;明朝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尚未完全被消灭,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
6.【答案】D
【解析】明清官方科举中举的人很少,太平天国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有助于巩固其政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太平
天国的做法,是笼络人心的重要举措,但并不能因此表达民意,排除A项;科举选拔使人才增加,并不能优化选官制
度的内涵,而是扩大了选拔数量,排除B项;太平天国的举措,是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并没有创新,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北洋政府《文官官秩令》带有新时代的特征,但“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少
士”带有旧时代官吏的特点,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未涉及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的
信息,排除B、C两项;“官秩令”与九品中正制风马牛不相及,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
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其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故B项正确。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是否“首次提出”且与史实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重点并不是阐述全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
材料未反映对国民政府军事路线的评论,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题中示意图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农业增长的情况,体现出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
力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于1953年7月,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B
项错误,排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于1956年,D项未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宪法化,即“依法治国”的体系化,故D项正确。《宪法修正案》是经
历史第1页(共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九江市六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