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5 BBAAA 6---10AABBB
11-15 DBCAA
16.【答案】(12分)
评分标准:主题2分,论述2分,付之史实6分,小结2分。
示例
主题:德法相依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
论述: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
德法相依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德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法治即法家思想。儒学注重人伦教化,倡导仁政,讲究道德规范。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两者相依,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治理理念。在战国向秦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法家思想占据绝对上风。战国时期,秦采取法家治理思想,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逐渐发展壮大,先后灭掉六国,进而完成统一。然而,在秦统一后依旧沿用法家思想治国,百姓在秦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下苦不堪言,秦统治走向极端,二世而亡。这一历史剧变引起了汉初统治集团的反思,汉初虽然“汉承秦制”,继承了秦的许多法律制度,但是为政的指导思想已有了重大调整。从汉初遵循的“黄老无为”思想到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德法相依的治理理念登上历史舞台,共同构成服务于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结论:综上所述,儒学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法家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坚强的后盾。德法相依的国家治理理念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答案】(12分)
(1)方式:设置郡县;移民垦殖。(2分)
(2)特点:分布广泛;兼有防御和交通功能。(2分)
作用:加强对西城地区的管理;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繁盛。(4分)
(3)特点:取消华夷之别(或华夷之辨)。(2分)
目的:加强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2分)
18.【答案】(16分)
(1)(2分)
特点:强调“以经注律”;继承与发展;不同阶段特色鲜明。(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2)(6分)
特色:救亡图存;学习西方。(每点1分,2分)
作用: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影响有限。(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3)(4分)
认识: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安全与利益;主权国家是制定、维护法律的前提;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19.【答案】(20分)
(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见材料);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见材料);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见《纲》上P38)等。(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得4分)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见材料),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见《选1》P30)。(2分,每个角度1分)
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参考《选3》P5或《选1》P33)。(2分)
(2)思想与制度基础: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4分)
缺陷:建立在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基础上;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2分)
(3)选举方法: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
影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4分)
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2分,答出两点即可)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秦朝的文书制度的实施方式非常严格和规范。例如:在撰写文书时,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在谏、疏等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告,但是也必须注意措辞,不能过于直言,更不能有任何的攻击性言辞。这样,官员的言辞和行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文书制度的实施( )
A.有利于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 B.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C.导致了政府行政运行的保守性 D.明确了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
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里程碑是罗马大道上的显著标识,用以路人了解行路地点和距离。奥古斯都时期,罗马皇帝的头衔名字逐渐成为了碑上文字的主体,而两地之间的距离则放在末尾表示,有的甚至都不进行标识。里程碑内容的变化( )
A.折射罗马政治体制的转换 B.反映罗马境内经济联系加强
C.源于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对行省的控制削弱
4. 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颁布婚姻条例,明确规定男女婚姻应遵循个人自由意志原则。此后,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如下表:
年份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件数 70 77 125 242 203 173 133
表2
这主要体现出陕甘宁边区( )
A.民众权利意识加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民事判决更加合理 D.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
5.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时代愈近的评价愈客观 D.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6.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7. 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量 79241 116413 172352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据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8.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正式设立了崭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一举措( )
A.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B.为结束科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C.是清末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 D.奠定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9.《唐律疏议》规定“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由此可见,唐律( )
A.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B.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C.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D.将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10.对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②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③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人次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英语等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 )
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12.下图所示的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葛群唐代墓葬。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出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了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据此推知,盛唐时期( )
A.骑马成为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B.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 D.尚武健身风气受到社会推崇
13.16世纪,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至尊地位后,选择以英文《圣经》为载体,重塑英国社会基础上的“上帝话语”。这反映了( )
A.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B.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念
C.民族国家的政治特征 D.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
14.读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据此可推知( )
A.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B.中国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C.西方国家放弃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苏两国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15.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共4题,55分)
16.(12分)【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元素,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围绕“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提取下图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组合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7.(12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边疆治理上,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在东北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在东南设会稽郡,为了有效管理边疆,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仅向岭南地区就移民55万人。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
——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涂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西域地区“官驿”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特点和目的。(2分)
1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3分)
19.(20分)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由考试院执掌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系列考试制度。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这十年中国的时局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政府有较多的精力来推进公务员制度。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官吏选拔制度的缺失,广大的知识分子对重新建立官吏制度有强烈的要求。英国是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正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然而,虽然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但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摘编自王宇眉《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三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
——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并指出其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及其影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