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科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Ⅰ
1.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以下位于“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的文化遗存是( )
①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②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③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④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⑤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⑥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A. 仰韶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红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A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辽河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2. 西周时期,远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成了周的属国;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人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又开发了东南地区;而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 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力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C. 加快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D. 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西周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尚未形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根据材料“吴和越又开发了东南地区;而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可知,这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力,且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周朝疆域扩大,且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增多,这推动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 “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推行县制 B. 实行什伍连坐 C. 实行军功爵制 D. “废井田,开阡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这有利于刺激将士奋勇杀敌和平民积极参军,从而提高了军队战斗力,C项正确;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与刺激将士奋勇杀敌和平民积极参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什伍连坐制度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兵源,但与刺激将士奋勇杀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但与刺激将士奋勇杀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 汉初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B. 大一统观念遭到质疑
C. 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 D. 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掌握着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和财政税收,权力很大,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容易造成地方割据,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势力较大,没有涉及对大一统观念的质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但没有达到中央无法控制地方的程度,虽然爆发了七国之乱,但也被中央镇压,排除C项。故选D项。
5.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 六次东渡推动了日本佛学兴盛 B. 发生在贞观年间
C. 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长安”、“那烂陀”等信息判断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求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玄奘到天竺求法,六次东渡推动了日本佛学兴盛的是鉴真,排除A项;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排除C项;西汉时期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6. 史学家钱穆先生评论某一制度时指出:“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是科举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讲的是科举制下,学子们为追求功名以读书为上的心态,与材料制度直接相关,D项正确;A项是宗法制,与科举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是察举制,与科举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C项反映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在诗中控诉魏晋的门阀政治,与科举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并结合所学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从西汉到宋朝相权总体上呈现削弱的趋势,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因此以上场景有可能发生在宋朝,C项正确;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明代宰相已经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8. 学者赵显明在其文章中指出:“13世纪前后,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 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材料中横线处应该是( )
A. 程朱理学 B. 黄老之学 C. 孔孟儒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A项正确;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孟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排除C项;“陆王心学”并未成为南宋时期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
A. 纸币交子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B.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D. 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及所学宋代经济发展知识可知,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D项正确;宋朝没有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排除A项;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和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
10. 某位同学在网络上查询某件历史事件时,输入的关键词有“15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家港”等,这一历史事件( )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最远到达非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
C. 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 D. 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15 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家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目的,没有政府的财政收入,反而给明朝政府增加了财政负担,排除A项; 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与加速封建制度衰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 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 )
A. 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 商业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对外交往频繁,开放民间对外贸易 D. 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High Qing’(注:清朝的鼎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A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前期商品经济繁荣,排除B项;中国清代前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清前期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1850)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
A.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 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C. 接受协定关税 D. 开放五口通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从本质上反映了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目的,是对中国主权的损害,但当时清政府对协定关税却不重视,C项正确;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是在《辛丑条约》,排除A项;允许通商口岸设厂是在《马关条约》,排除B项;开放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相比,协定关税属于“放弃所不当放弃”,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选择题Ⅱ
13. 春秋时期成书的《论语》《老子》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这反映出( )
A.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 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剧
C. 《论语》主张以德治国 D. 《墨子》的主张侧重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问题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论语》涉及战争的多少,没有涉及以德治国,排除C项;墨子主张侧重兼爱,材料只涉及《墨子》对战争的记述,没有体现其对战争的侧重,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图为“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③这一制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④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相权归属于丞相,并未被一分为三,②项解读不正确。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这些制度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因素,③项解读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项解读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④项解读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项解读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于为民制产。”与钱穆先生说法相符合的是( )
A. 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C. 以货币形式缴纳赋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简化税收名目,纳税时间集中于夏秋两季,便利了纳税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及唐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于为民制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还可以以庸代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项正确;两税法以资产为征税标准,排除A项;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成为“以庸代役”,以庸代役缴纳的是实物而不是货币,排除C项;两税法将纳税时间集中于夏秋两季,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经济重心南移方面的记述,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记述 文献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南朝宋)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新唐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A. 明清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 北宋时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C. 南朝时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 D. 唐朝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以推知,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规模很大,根据“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湖广熟,天下足”可以推知,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对整个国家影响较大,反映了北宋时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南朝时,南方初步开发,排除C项;宋朝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据苏洵《嘉佑集》记载:“吾宋制治……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由此可知,苏洵认为宋代的政治制度( )
A.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B. 使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C. 使节度使掌握了实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所以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D项正确;因“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不一致,排除A项;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劣势,排除B项;节度使是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8. 隋元两个朝代都开通了运河,对于两者的共同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B.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C. 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D. 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至元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属于内河航运,开通京杭大运河并不能开辟长途海运航线,B项说法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控制江南和便利粮食物资北运,同时有政治和经济原因,元朝开通大运河也不单纯出于经济原因,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A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运输,促进了沿线人员和商贸往来,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隋朝时期的洛阳、江都,元朝的大都、临清等,C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运输,促进了沿线人员和商贸往来,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学在数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当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利玛窦还绘制并交付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这些反映出( )
A. 西学东渐成为当时主流 B. 中国传统科技已走向衰落
C. 部分士大夫拥有包容开放的心态 D. 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学在数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当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利玛窦还绘制并交付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可知,明朝部分士大夫拥有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西方科技,C项正确;“成为主流”的说法材料无法得出,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如图是中国某时期的行政疆域图(局部)。以下不属于该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是( )
A. 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B. 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
C.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D.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时期,明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清朝在地方管理上,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上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 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史事
① 五胡内迁、《女史箴图》、士族专权、淝水之战
② 庆历新政、《四书章句集注》、绍兴和议、通判
③ 奏折制度、《儒林外史》、白莲教、“达赖喇嘛”
④ 七国之乱、《神农本草经》、河西四郡、“推恩令”
A. ①④②③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代至清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④为汉代;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徙,《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①为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订立的和约,②为北宋至南宋时期;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③为清代,所以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②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 1901年,梁启超总结出独立的双重内涵:“一对外独立,一对内独立。政府之奴隶国民,日施压制,久之则民智日愚。民愚则种衰,种衰则国必不振,其终必循至为外所灭。”梁启超意在说明( )
A. 开启民智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 B. 对内独立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 肯定义和团运动进步性 D.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题干梁启超对“独立”的内涵进行总结,指出“政府奴隶国民,使民智日愚,而使国不振,为外所灭”,表达了作者要启发民智,意在说明启发民智对国家独立的重要性,A项正确;梁启超强调的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性,而非推翻清政府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
A.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 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A项;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4. 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 )
A. 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 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D.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1899年。根据材料“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可知,这股浪潮是指义和团运动,它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你“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彰显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定意志,C项正确;“阻止了”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没有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但并没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三、非选择题
25.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三省六部制为例,简述其如何体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说明宋代中枢机构之间分权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唐宋择偶标准不同所反映的宋朝社会新变化,并说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宋代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三衙,任写3点,写出二府三司制)
(2)新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
原因:门阀士族的消亡;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完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宋朝(中国)。三省六部制:据材料“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宋代举措:据材料“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及所学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知识可知,可以从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等角度进行说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宋朝(中国)。新变化:据材料“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可知,门第观念的淡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门第对科举选官的影响较小,进一步推动了门阀士族的消亡,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婚姻当中“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
26.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答案】(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
(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3)贡献: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
元朝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新变化:据材料“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中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原因:据材料“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据材料“除了移居中原的”及所学知识可知,向中原移民,同时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据材料“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可知,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例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汉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据材料“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可知,其影响还可以从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等角度进行说明。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中国)。贡献:据材料“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可知,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据材料“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可知,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元朝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廟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可以从,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等角度进行说明。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四个方面,简要说明第三帝国“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的爆发时间和两部著作的作者。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
【答案】(1)表现: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思想上,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或制造文字狱)对外关系,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
(2)影响: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使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时间:1840。
作者:《海国图志》——魏源;《瀛寰志略》——徐继畬。
(3)理解: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没有实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来侵略的目的,因为其初衷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通过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对封建制度实行修修补补,因而其必然失败。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并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状况可知,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思想上,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或制造文字狱)对外关系,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
【小问2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0年(中国)。根据材料二“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可知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材料二“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可知促使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时间: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0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40年。
作者: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2年至1848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瀛寰志略》的作者是徐继畬。
【小问3详解】
理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三“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根据材料三“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可知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来侵略的目的,因为其初衷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通过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对封建制度实行修修补补,因而其必然失败。2023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科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Ⅰ
1.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以下位于“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的文化遗存是( )
①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②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③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④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⑤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⑥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A. 仰韶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红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2. 西周时期,远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成了周的属国;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人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又开发了东南地区;而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 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力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C. 加快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D. 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3. “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推行县制 B. 实行什伍连坐 C. 实行军功爵制 D. “废井田,开阡陌”
4. 汉初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B. 大一统观念遭到质疑
C. 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 D. 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5.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 六次东渡推动了日本佛学兴盛 B. 发生在贞观年间
C 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6. 史学家钱穆先生评论某一制度时指出:“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7. 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8. 学者赵显明在其文章中指出:“13世纪前后,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 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材料中横线处应该是( )
A. 程朱理学 B. 黄老之学 C. 孔孟儒学 D. 陆王心学
9.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
A. 纸币交子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B.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D. 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
10. 某位同学在网络上查询某件历史事件时,输入的关键词有“15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家港”等,这一历史事件( )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最远到达非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
C. 加速封建制度衰落 D. 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11.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 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 )
A. 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 商业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对外交往频繁,开放民间对外贸易 D. 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
12.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1850)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
A.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 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C. 接受协定关税 D. 开放五口通商
二、选择题Ⅱ
13. 春秋时期成书的《论语》《老子》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这反映出( )
A.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 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剧
C. 《论语》主张以德治国 D. 《墨子》主张侧重战争
14. 如图为“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③这一制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④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于为民制产。”与钱穆先生说法相符合的是( )
A. 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
C. 以货币形式缴纳赋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简化税收名目,纳税时间集中于夏秋两季,便利了纳税人
16.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经济重心南移方面的记述,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记述 文献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南朝宋)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新唐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A. 明清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 北宋时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C. 南朝时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 D. 唐朝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17. 据苏洵《嘉佑集》记载:“吾宋制治……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由此可知,苏洵认为宋代的政治制度( )
A.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B. 使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C. 使节度使掌握了实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
18. 隋元两个朝代都开通了运河,对于两者的共同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B.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C. 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D. 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19. 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学在数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当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利玛窦还绘制并交付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这些反映出( )
A. 西学东渐成为当时主流 B. 中国传统科技已走向衰落
C. 部分士大夫拥有包容开放的心态 D. 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
20. 如图是中国某时期的行政疆域图(局部)。以下不属于该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是( )
A. 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B. 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
C.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D.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1. 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史事
① 五胡内迁、《女史箴图》、士族专权、淝水之战
② 庆历新政、《四书章句集注》、绍兴和议、通判
③ 奏折制度、《儒林外史》、白莲教、“达赖喇嘛”
④ 七国之乱、《神农本草经》、河西四郡、“推恩令”
A. ①④②③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①③
22. 1901年,梁启超总结出独立的双重内涵:“一对外独立,一对内独立。政府之奴隶国民,日施压制,久之则民智日愚。民愚则种衰,种衰则国必不振,其终必循至为外所灭。”梁启超意在说明( )
A. 开启民智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 B. 对内独立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 肯定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 D.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3. 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
A.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 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24. 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 )
A. 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 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D.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非选择题
25.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三省六部制为例,简述其如何体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说明宋代中枢机构之间分权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唐宋择偶标准不同所反映的宋朝社会新变化,并说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6.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四个方面,简要说明第三帝国“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的爆发时间和两部著作的作者。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