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史载,夏人经常频繁换土易地,曾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迁徙;《世本·居篇》中也说夏朝的都邑地望不一、“夏禹都阳城,……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疆域空前广大 B. 经济不够发达 C. 方国势力扩张 D. 民族矛盾尖锐
2.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他希望通过上述思想的践行,最终达到“屈君以伸天”的结果。董仲舒上述言论( )
A. 重建儒家道德秩序 B.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C. 制约君主专制权力 D. 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3. 如表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表,通过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合计 4755.5万贯石 1305.5万贯石 3450万贯石
A. 税法改革成效巨大 B. 唐朝政府名存实亡
C. 地方财权显著增强 D.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4. 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苏轼曾在奏章中评论说:“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由此可知,台谏制度( )
A. 降低宰执的行政能力 B. 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
C. 出现冗官冗员的弊病 D. 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
5. 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 )
A. 以民本 B. 史论结合 C. 重视考据 D. 经世致用
6. 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 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 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 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7. 19世纪60年代,奕诉等官员连续上奏驳斥守旧言论,他们认为天文、算学“本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他们更强调说:“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耶。”奕诉等人发表上述言论旨在( )
A. 首开国人眼界看世界 B. 论证中西文化同源
C. 鼓励民间资本办实业 D. 利用西学维护旧制
8. 如图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场重要战役,与此图所示战役内容相吻合的一句诗歌是( )
A. 兵锋冒犯我边庭,志愿参军把寇平 B. 绝战倭人结百团,太行烽火敌心寒
C.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D. 车轮十万上前方,转战江淮千里长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工人与农民将重新回到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中去。”此外,他认为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鉴于此,当时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推进互助生产 C. 推广公私合营 D. 创办人民公社
10.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且同时期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比例也从1978年的67.7%降至2007年的43.1%。该统计数据的变动情况主要说明( )
A. 城乡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B.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C. 城乡经济发展受到阻滞 D. 城乡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11. 近年来,“亲、诚、惠、容”四字已经成为我国进行周边外交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概括。下列对“亲、诚、惠、容”四字的具体内涵解析中,明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就是坚持地缘本位,建立睦邻同盟
B. “诚”,就是诚心对待邻国,坚持以诚待人
C. “惠”,就是立足互利互惠,履行惠及周边
D. “容”,就倡导包容思想,践行求同存异
12. 学者彭鹏指出,所谓“新石器革命”中的农业起源问题——即人类从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目前学界明确认为其发生在近东、中国、中美洲、南美洲、美国东部;另外还有四个“候选”区:非洲萨赫勒地带、热带西非、埃塞俄比亚、新几内亚。上述研究成果证明( )
A. 随机性 B. 多元性 C. 差异性 D. 同步性
13. 在苏美尔人看来,人是由神创造的,认为神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史诗中的英雄又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神抗争。这体现出在苏美尔早期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是( )
A. 唯物主义 B. 英雄主义 C. 人本主义 D. 辩证主义
14. 与其他文明不同,罗马法的诞生是以世俗的名义发表《十二铜表法》为标志,而且这部法律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当其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的时候,罗马人总是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上述内容集中反映( )
A. 条款多变 B. 解读随意 C. 理性务实 D. 体系缺失
15. 据研究得知,赫梯人所用的文字是仿造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其印章中所发现的象形文字可能与埃及有渊源。另外,在赫梯人的多神信仰体系中也杂糅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因素。这体现出( )
A. 赫梯王国地跨三洲 B. 赫梯思想传播广泛
C 赫梯文明领先世界 D. 赫梯文化兼收并蓄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润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年12月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负担相较于以前大大减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经济地位的提高,又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而提高其政治作用和地位。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如政策得当,就有机会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进而壮大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巩固了自身统治。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实施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很快被打破。当农村劳动力锐减后,农村土地出现了严重撂荒现象,“两权分离”制度(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分开)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三农”问题。由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流转制度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用法律来管理土地是否被合理利用,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施行,该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可以在转包、出租、交换、转让等方式下进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我国现有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2013年末的中央农村会议不仅提出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并行,还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政策的基本改革方向。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三权分置”制度: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摘编自王涵映、陈国华《建党百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根据地政府推广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三权分置”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在此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简表
时期 概况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重庆首先成为四川的商业中心,在近代商贸、金融、交通的快速发展刺激下,重庆在西南、在四川率先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重庆完成了从区城军政中心向区域經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重庆的冶金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机器工业发展最快,兵器工业一枝独秀,能源工业紧随其后,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化工、面粉、造纸,以及火柴、皮革、制药、水泥均有一定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 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 6%、47. 9%。
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引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使国统区经济恶化,民生凋敞,也使在抗战中艰难起步的重庆工业遭受致命打击,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城市建设停顿。
20世纪50年代 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貿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到195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以上。重庆的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93%和66%。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20 世纪90年代,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
请根据“重庆工业发展简表”所示内容并结合所学,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表述准确,论证结合史实,表达清楚明晰)。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史载,夏人经常频繁换土易地,曾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迁徙;《世本·居篇》中也说夏朝的都邑地望不一、“夏禹都阳城,……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疆域空前广大 B. 经济不够发达 C. 方国势力扩张 D. 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经济不发达,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对土地的损伤较大,夏人不得不频繁地换土易居,曾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反复迁徙,生活并未走向定居,B项正确;疆域空前广大、方国势力扩张和民族矛盾尖锐都并非夏朝频繁迁徙的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他希望通过上述思想的践行,最终达到“屈君以伸天”的结果。董仲舒上述言论( )
A. 重建儒家道德秩序 B.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C. 制约君主专制权力 D. 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可以看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制约君主专制权力,C项正确;材料无关重建儒家道德秩序,排除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突出皇帝的正统地位而提出的,与“屈君以伸天”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维护封建的伦理提出的,三纲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排除D项。故选C项。
3. 如表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表,通过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合计 4755.5万贯石 1305.5万贯石 3450万贯石
A. 税法改革成效巨大 B. 唐朝政府名存实亡
C. 地方财权显著增强 D.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唐朝中叶后,国家财政收入比重中,地方留成较大,说明这一时期地方财权显著增强,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危机中央政府,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税法改革无关,排除A项;唐朝政府此时并未名存实亡,安史之乱后其统治又延续了一百多年,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地方藩镇势力增强,并非社会经济迅速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4. 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苏轼曾在奏章中评论说:“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由此可知,台谏制度( )
A. 降低宰执的行政能力 B. 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
C. 出现冗官冗员的弊病 D. 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的御史台和谏院主要对宰执大臣进行监督,皇帝有意识地扶持台谏势力,用以监察宰辅议政、施政、决策过程中的缺失,因台谏监察、中书不得随意行事的事例增多,故台谏制度降低了宰执的行政能力,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未体现地方,无法得出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现大量的台谏官员,无法得出冗官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财政入不敷出和军事战斗力低下的内容,无法得出台谏制度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5. 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 )
A. 以民为本 B. 史论结合 C. 重视考据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的大致意思为,对于历史来说,最有价值的是记述过去的事,来作为人们将来效法的准则;“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的大致意思为学习先王的经典,解决当下的问题;“修己治人之实学”即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好地治理百姓。这些观点都反映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民意的重视,排除A项;史论结合的意思是历史和理论相结合,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考据即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 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 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 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不利的地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这会大大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C项正确;当时中国是银钱并用,白银并未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银贵钱贱现象的加剧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世纪60年代,奕诉等官员连续上奏驳斥守旧言论,他们认为天文、算学“本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他们更强调说:“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耶。”奕诉等人发表上述言论旨在( )
A. 首开国人眼界看世界 B. 论证中西文化同源
C. 鼓励民间资本办实业 D. 利用西学维护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本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耶。”可知,奕诉等人虽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但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且不能偏离此方向。故奕诉等人发表上述言论旨在利用西学维护旧制,D项正确;林则徐和魏源等有识之士首开国人眼界看世界,排除A项;他们言论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论证中西文化同源,而是利用西学维护传统体制,排除B项;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未产生,且他们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并不鼓励民间资本办实业,排除C项。故选D项。
8. 如图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场重要战役,与此图所示战役内容相吻合一句诗歌是( )
A 兵锋冒犯我边庭,志愿参军把寇平 B. 绝战倭人结百团,太行烽火敌心寒
C.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D. 车轮十万上前方,转战江淮千里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八路军在敌后进行的抗战表现,重点是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B项正确;志愿军是我国抗美援朝时期的军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大致意思是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D项描述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工人与农民将重新回到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中去。”此外,他认为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鉴于此,当时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推进互助生产 C. 推广公私合营 D. 创办人民公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工人与农民将重新回到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中去。’此外,他认为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可知,土地改革后虽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但土地仍是私有的,若干年后还会重新产生地主和农民的差别,故为了消除贫困,当时国家主张开展合作化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推进互助生产,B项正确;“没收官僚资本”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排除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段是推广公私合营,排除C项;1958年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且同时期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比例也从1978年的67.7%降至2007年的43.1%。该统计数据的变动情况主要说明( )
A. 城乡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B.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C. 城乡经济发展受到阻滞 D. 城乡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且同时期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比例也从1978年的67.7%降至2007年的43.1%。”可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恩格尔系数降低,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多,这反映出城乡消费结构日趋合理,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未对比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城乡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C项;材料提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都在下降,未涉及城乡消费观念存在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近年来,“亲、诚、惠、容”四字已经成为我国进行周边外交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概括。下列对“亲、诚、惠、容”四字的具体内涵解析中,明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就是坚持地缘本位,建立睦邻同盟
B. “诚”,就是诚心对待邻国,坚持以诚待人
C. “惠”,就是立足互利互惠,履行惠及周边
D. “容”,就是倡导包容思想,践行求同存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容”就是倡导包容的思想,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学者彭鹏指出,所谓“新石器革命”中的农业起源问题——即人类从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目前学界明确认为其发生在近东、中国、中美洲、南美洲、美国东部;另外还有四个“候选”区:非洲萨赫勒地带、热带西非、埃塞俄比亚、新几内亚。上述研究成果证明( )
A. 随机性 B. 多元性 C. 差异性 D. 同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目前学界明确认为其发生在近东、中国、中美洲、南美洲、美国东部;另外还有四个‘候选’区:非洲萨赫勒地带、热带西非、埃塞俄比亚、新几内亚。”可知,世界范围内的“新石器革命”中的农业起源地不止一处,这体现出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新石器革命”中的农业起源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并非具有随机性,排除A项;材料未将不同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文明的差异性,排除C项;材料无法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文明是同时诞生的,无法得出同步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在苏美尔人看来,人是由神创造的,认为神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史诗中的英雄又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神抗争。这体现出在苏美尔早期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是( )
A. 唯物主义 B. 英雄主义 C. 人本主义 D. 辩证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在苏美尔人看来,人是由神创造的,认为神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史诗中的英雄又竭力摆脱神的约束,甚至在许多方面与神抗争。”可知,苏美尔早期文化中,重视人的意志和感情,体现出一定的人本主义色彩,C项正确;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英雄主义是指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辩证主义是用“辩证的观点”解释和认识世界的理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与其他文明不同,罗马法的诞生是以世俗的名义发表《十二铜表法》为标志,而且这部法律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当其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的时候,罗马人总是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上述内容集中反映( )
A. 条款多变 B. 解读随意 C. 理性务实 D. 体系缺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材料“这部法律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当其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的时候,罗马人总是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制定经过深切的考量,具备一定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在执行的过程,又能够做到灵活应对,以实际情况为准,并不死板生硬,由此可见,罗马法在实践中具备理性务实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性务实”,而不是“条款多变”,排除A项;当那个实践与法规不冲突的时候,会严格遵循罗马法,并非解读随意,排除B项;罗马法体系完整,并未缺失,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据研究得知,赫梯人所用的文字是仿造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其印章中所发现的象形文字可能与埃及有渊源。另外,在赫梯人的多神信仰体系中也杂糅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因素。这体现出( )
A. 赫梯王国地跨三洲 B. 赫梯思想传播广泛
C. 赫梯文明领先世界 D. 赫梯文化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17世纪至前8世纪(赫梯帝国)。根据材料“据研究得知,赫梯人所用的文字是仿造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其印章中所发现的象形文字可能与埃及有渊源。另外,在赫梯人的多神信仰体系中也杂糅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因素。”可知,赫梯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明,其文化具有包容性、多元性的特点,反映出赫梯文化兼收并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赫梯王国的地理位置,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赫梯王国吸纳其他地区的文明,未体现其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将赫梯文明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赫梯文明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润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年12月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答案】16. 背景:军事实力派人物拥兵自重;楚汉之争时以封王笼络人心;汉初思想家批评秦朝“非封建”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汉初政权的巩固;消极方面,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17. 目的:阻止义和团运动扩展至自己辖区;维护自身既得权益。
危害:阻滞爱国运动发展态势;维护列强侵华利益;形成地方离心倾向;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18. 特点:高度重视;从未中断;重视实践;不断完善。
积极作用:团结各族人民投身民主革命;为探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积累经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初(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一“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可知,军事实力派人物拥兵自重;根据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可知,楚汉之争时以封王笼络人心;根据材料一“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可知,汉初思想家批评秦朝“非封建”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有利于汉初政权的巩固;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可知,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
目的:根据材料二“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可知,阻止义和团运动扩展至自己辖区和维护自身既得权益。
危害: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督抚对西方列强不出兵的举措阻滞了爱国运动的发展态势;且维护了列强的侵华利益;从清政府的权力结构角度分析,形成地方离心倾向;从社会性质的角度分析,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三“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193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可知,高度重视;结合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可知,从未中断;根据材料三“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可知,重视实践;且根据材料中的措施可知,不断完善。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团结各族人民投身民主革命和积累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负担相较于以前大大减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经济地位的提高,又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而提高其政治作用和地位。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如政策得当,就有机会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进而壮大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巩固了自身统治。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实施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很快被打破。当农村劳动力锐减后,农村土地出现了严重撂荒现象,“两权分离”制度(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分开)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三农”问题。由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流转制度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用法律来管理土地是否被合理利用,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施行,该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可以在转包、出租、交换、转让等方式下进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我国现有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2013年末的中央农村会议不仅提出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并行,还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政策的基本改革方向。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三权分置”制度: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摘编自王涵映、陈国华《建党百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根据地政府推广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三权分置”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在此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意义:提高农民经济地位;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一定程度改善民生;激发农民革命热情;团结开明地主参加抗战;巩固中共自身统治;成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体现。
(2)背景:农村劳动力锐减;农村土地严重撂荒;“两权分离”制度不能应对现实问题。
问题:重视政策宣传;加强立法指导;规范土地流转;严格保护耕地;健全保障制度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可知提高农民经济地位;根据材料一“负担相较于以前大大减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可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一定程度改善民生;根据材料一“又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而提高其政治作用和地位。”可知激发农民革命热情;根据材料一“如政策得当,就有机会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进而壮大革命力量。”可知团结开明地主参加抗战;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巩固了自身统治。”可知巩固中共自身统治;根据材料一“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实施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可知成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体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二“当农村劳动力锐减后,农村土地出现了严重撂荒现象”可知农村劳动力锐减,农村土地严重撂荒;根据材料二“‘两权分离’制度(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分开)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三农’问题。”可知“两权分离”制度不能应对现实问题。问题:根据材料二“由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流转制度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并结合所学可知,重视政策宣传;根据材料二“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用法律来管理土地是否被合理利用,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施行”可知加强立法指导;根据材料三“该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可以在转包、出租、交换、转让等方式下进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可知规范土地流转;根据材料二“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我国现有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可知严格保护耕地;根据材料二“2013年末的中央农村会议不仅提出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并行,还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政策的基本改革方向。”可知健全保障制度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简表
时期 概况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重庆首先成为四川的商业中心,在近代商贸、金融、交通的快速发展刺激下,重庆在西南、在四川率先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重庆完成了从区城军政中心向区域經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重庆的冶金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机器工业发展最快,兵器工业一枝独秀,能源工业紧随其后,机器纺织业发展迅速,化工、面粉、造纸,以及火柴、皮革、制药、水泥均有一定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 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 6%、47. 9%。
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引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使国统区经济恶化,民生凋敞,也使在抗战中艰难起步的重庆工业遭受致命打击,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城市建设停顿。
20世纪50年代 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貿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到195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以上。重庆的发电量、水泥、机床、硫酸、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份额分别占全省的73%、87%、95%、93%和66%。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20 世纪90年代,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
请根据“重庆工业发展简表”所示内容并结合所学,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表述准确,论证结合史实,表达清楚明晰)。
【答案】论题:从重庆经济的发展看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复兴进程。
阐述:近现代重庆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工业革命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大力向外扩张,在英国的侵略下,重庆被迫开埠通商,开启了近代化进程。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重庆贸易迅速发展,商品进口量和原材料出口量迅速扩大。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重庆完成了从区区域军政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经济实力,为抗战的持续奠定物质基础,抗战时期大量沿海工业内迁,促进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庆的工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在近代历史上,重庆由川东地区的工商业重镇发展成为四川的经济中心,到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重庆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重庆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小缩影,重庆经济的发展进步折射出中国伟大的民族独立和复兴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近现代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简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可知,重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相一致,其发展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复兴进程,故可以此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首先分析重庆工业化的起步,即工业革命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大力向外扩张,在英国的侵略下,重庆被迫开埠通商,开启了近代化进程。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重庆贸易迅速发展,商品进口量和原材料出口量迅速扩大。接着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重庆完成了从区区域军政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根据材料“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已有工厂1690家,资本总额272.6亿元,职工10.65万人,分别占四川的60%、57. 6%和58%;分别占西南的51.5%、45. 6%、47. 9%。”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经济实力,为抗战的持续奠定物质基础,抗战时期大量沿海工业内迁,促进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的状况。根据材料“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97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庆作为经济中心的商业、貿易、交通、金融功能有所减弱,而工业生产则突飞猛进。”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重庆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基本好转,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庆的工业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在商贸、金融、交通大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重庆的活力,重庆的工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历史上,重庆由川东地区的工商业重镇发展成为四川的经济中心,到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重庆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重庆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小缩影,重庆经济的发展进步折射出中国伟大的民族独立和复兴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