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练习卷(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其时间皆是在( )
A.1995年 B.2010年 C.2015年 D.2016年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是一次重大“机遇”。若把握得好,中国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由此可知,导致中国人主张参战的有利条件是( )
A.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际地位的提高 D.人民群众的斗争
3.《元史》记载: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大汗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秃儿花、撒(丘)征身毒(印度),怯的不花征没里奚,旭烈征西域素丹诸国。该次蒙古西征( )
A.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
4.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顾路途艰险,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绿洲,拜谒埃及传统信仰,并为当地的守护神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亚历山大意在(  )
A.传播古希腊文化 B.消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矛盾
C.培育臣民的认同感 D.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形态
5.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以石库门弄堂较为著名。它建于晚清的租界中,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它的出现反映了( )
A.上海居民改变了生活习惯 B.晚清政府重视城市建设
C.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商业之都 D.西方文化对华影响加深
6.“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7.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恩格斯说:“拿破仑军队的刺刀之所以这样有力,是因为刀尖上有思想。”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拿破仑战争重构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
B.拿破仑战争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斗争
C.拿破仑穷兵黩武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和原理
8.“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9.有西方学者说:“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会永久容忍他的臣民受一个自认为统驭万国,而且不承认存在着平等国家政府的不客气的对待。由于这种情况,在1839年至1842年,爆发了第一次中英战争。”此观点,意在( )
A.揭示中英间发生战争的根源 B.指明中国传统外交的落后性
C.掩盖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D.说明文化冲突导致战争爆发
10.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这说明(  )
A.封建庄园主成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
B.庄园经济移植到拉丁美洲后发生了质变
C.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D.考迪罗势力的膨胀催生了封建大庄园制
11.在亚历山大的远征中,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这些史实说明( )
A.历史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残酷的战争 B.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C.战争为文化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D.战争是文明交流的唯一形式
12.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亚历山大远征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祢为“希腊化时代”。下列不能体现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是( )
A.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 B.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C.被征服地区的学者们研究《荷马史诗》 D.象形文字文物代表那尔迈调色板
1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D.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4.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当地人“田园不能自立,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指西夏)等。其长官亦以诸色人等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其中”。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元朝直接管辖中亚地区 B.蒙古帝国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蒙古西征促进人口迁徙 D.战争的频发导致中亚经济萧条
15.下表是中国近代1840-1949年间知名企业品牌分类统计表。这可以说明近代企业( )
商标分类 有“华”或“国”字 以物象为称 直接表达意愿的
百分比 28.6 42.8 28.6
举例及说明 “大华”牌仪表“爱国”牌香烟 “钟标”牌,图案是盾牌形状,盾牌上有写着“中”字的警钟 “抵羊”牌,图案是“双羊抵角”,含有抵制洋货之意
A.引导历史发展方向 B.承担实业救国使命
C.重视产品功能营销 D.深受外资企业压迫
16.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17.《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18.在《张之洞全集》中记载有份电报同时拍发给不同官吏,官吏品级不同,电报却完全相同。在《李鸿章全集》中奏稿、函稿、电稿三类并立,电稿中不细分,无论上行、下行、平行,在格式上皆无甚分别。这实际上反映出电报( )
A.格式趋于简洁 B.在各部门被广泛应用
C.得到官员认可 D.公文等级差别被淡化
19.英美传教士在华团体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遂引起朝野官绅之广泛注意”。1896年底,《万国公报》公开声言:经甲午之役,本刊发行量“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国人关注时局变化 B.大众传媒发展迅速
C.朝野官绅奋发图强 D.维新变法蓬勃兴起
20.张之洞称“《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梁启超称“《周礼》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两人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托古改制 B.兴办工业 C.富国利民 D.工商皆本
21.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再次成为政治的一个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王国维留辫子只为表达他对大清的效忠 B.王国维留辫子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
C.王国维留辫子说明他动了复辟帝制的心 D.王国维的辫子被赋予一种理性的意义
22.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 )
A.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 B.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
C.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 D.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23.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
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24.11世纪初,西班牙人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并陆续收复一些失地。一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迁居法国南部和西欧其他一些地方,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交流。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 B.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
C.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 D.人口迁徙促进洲际间种族融合
25.在西征时,随蒙古军队西至欧洲的有蒙古人、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与此同时,也有因战争而东迁的不同民族的人,这种迁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这种“被迫”的迁徙客观上( )
A.使西方国家依附于蒙古 B.埋下了帝国分裂的隐患
C.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衰落 D.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主观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蔡珊珊《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比较》
材料二 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事实证明,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著《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所谓的戏剧多发生在祭祀仪式上,具有明显的神学宗教色彩。秦汉以后,历经漫长积累,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成型口而成熟的戏曲则要从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当时的戏曲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古典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作家和表演家始终扎根于民间,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广泛的观众对象,影响极其深远,近现代兴起的电影、电视剧都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戏曲的色彩。
——摘编自吴秀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等
材料二 近代,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在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文明戏。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很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其初期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同时,它还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的过渡形态,整个近代前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因此,这一时期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扎下根来。
——摘编自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不同于古代戏曲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8.人口迁徙会对人类经济、文化变迁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移民与城市化。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多样性可以说是与生俱存的。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后,便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组织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美国化运动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暴露出强迫同化的低效性和反民主性。美国化运动的不成功结局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认真反思民族关系,文化多元主义应运而生,……少数民族集团把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新教徒集团视作民族群体之一,而不是必须归从的主流或主体民族,自己民族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把美国视为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权利寻求与民族祖先国家的交流。
——摘编自高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
(1)概括材料一中“移民”的流动方向,并结合所学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华工出国的原因,试举两例说明华工对美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国移民社会的主要特征。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因此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20世纪初,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
——摘编自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于同一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希望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摆脱列强的控制,取得民族独立,反映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A项;中国人试图通过参战提高国际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52年即13世纪中叶,蒙哥大汗指挥蒙古第三次西征,该西征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了巴格达,B项正确;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结果,排除A项;灭掉金后,蒙古通过第二次西征,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排除C项;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的,是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对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来说,亚历山大帝国是外来政权,亚历山大重视他们的信仰,有利于培育臣民对他本人和帝国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亚历山大尊敬其他民族的信仰,并不是传播古希腊文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消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亚历山大的行为是基于自我统治的需要,而不是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石库门弄堂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其出现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建筑思想传播,石库门弄堂显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弄堂布局的变化不等于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政府对于城市建设的态度立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上海和其它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上海成为近代商业之都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亚非拉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进步运动,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B项正确;材料中的“东方各民族”指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没有涉及俄国十月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拿破仑军队的刺刀之所以这样有力,是因为刀尖上有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和原理,促进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重构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斗争”、“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为达到殖民的目的,往往通过向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被侵略的民族试图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此发生了文化的碰撞。材料反映了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这表明当时在拉丁美洲文化侵略遭遇抵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人排斥基督教,不是文化相互交融,排除A项;“文化差异逐步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本土文化已被取代”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西方学者强调,因为中国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拒绝与英国平等相待,导致了第一次中英战争的爆发,意在转移重点,掩盖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C项正确;该学者的说法并未揭示鸦片战争的本质和根源,排除A项;指明中国传统外交的落后性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中西文化冲突及其与战争爆发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由材料可知,考迪罗的存在与庄园经济的需求有关,还与动荡的局势有关,拉美独立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说明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介绍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排除A项;拉丁美洲庄园经济与欧洲庄园经济一致,都是封建经济,排除B项;封建大庄园制出现时间比考迪罗势力早,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亚历山大在扩张过程中,毁坏城邦,屠杀土著成年男子,奴化居民等史实,说明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B项正确;历史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残酷的战争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战争为文化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排除C项;战争是文明交流的唯一形式的说法绝对,且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从亚历山大远征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祢为‘希腊化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那尔迈石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埃及考古发现,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1世纪,含有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象形文字铭文,与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希腊化”时代文化融合的表现有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法老的王冠符合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B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成就有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文化的冲撞;需注意的是,这次远征与中国无关。“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马可·波罗来华”是指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游历,归国后有人根据其经历写成《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了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所见所闻,引起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潮,体现了文化的融合。研究的主题是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故D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分别对应的是ABC项,因此不能作为其共同点,不能定为主题,排除。
1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许多汉人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西迁至此,C项正确;元朝并不直接管辖中亚地区,排除A项;蒙古帝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百余年间,众多知名企业在注册商标,打造企业品牌时,大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体现“爱国”“抵制洋货”等意愿,可以用来说明近代民族工业承担实业救国使命,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民族企业引导了历史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近代企业重视产品功能营销,排除C项;深受外资企业压迫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由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且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8.D
【详解】依据材料“在《张之洞全集》中记载有份电报同时拍发给不同官吏,官吏品级不同,电报却完全相同……在格式上皆无甚分别。”,可以看出清朝大臣张之洞和李鸿章在下发电报时,几乎完全一样,没有等级差别,体现了公文等级级别被淡化,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电报格式没有区别,未涉及格式趋于简洁,排除A项;“广泛应用”,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两位官员的电报情况,不能反映其他官员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依据材料“《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受到朝野广泛关注,”,“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表明当时国人关注时局变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只有一种报刊,不能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朝野对报纸报道的关注,未涉及他们自身的奋发图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依据材料“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均体现对工业的重视,因此两人共同的主张是兴办工业,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发展工业,未涉及托古改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富国,未涉及利民,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并无“商”,且并未涉及“本”,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依据材料“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得出辫子其实是变乱时代王国维对自我个体存在的一种标识,象征着他对文化记忆的忠实,是对辛亥前后流产的社会思想变革的个人抗议,D项正确;在一个连皇帝本人都剪去辫子的时代,留辫与忠清实际上已经没有直接联系,“只为”二字也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用词过于绝对,对于王国维留辫行为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表层而已,排除B项;王国维虽然曾做过溥仪的国文老师,但材料中并能看出他有“复辟之心”,而且材料中提到“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信息可知,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依照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这说明当时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C项正确;宗蕃体制受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中林则徐的所作所为与腐败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的法律意识,不涉及普通百姓的国际视野,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依据材料“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文明的扩展,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仇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未涉及对其军事独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西班牙人借助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收复部分失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被迫进行的人口迁徙,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战争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不是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迁移,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所以这种“被迫”迁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这种迁徙并没有使西方国家依附于蒙古,也没有导致蒙古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与衰落,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1)背景:一战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问题;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可知一战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问题:根据材料二“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可知国内政局动荡;根据材料二“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可知边界争端;根据材料二“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可知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根据材料二“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可知基础设施落后;根据材料二“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可知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原因:根据材料二“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可知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根据材料二“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可知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剥削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27.(1)特点:起源早,发展时间长;剧种、剧目繁多;逐渐摆脱神学色彩,变得世俗化;多借历史反映现实,教化作用突出;扎根民间,受众范围广。(答出四点即可)
(2)不同之处:受众范围小;集中在一些通商口岸;难以扎根中国大地;传播近代西方价值观念。(答出三点即可)
(3)时代特征: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可知起源早,发展时间长;根据材料“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可知剧种、剧目繁多;根据材料“那时所谓的戏剧多发生在祭祀仪式上,具有明显的神学宗教色彩。秦汉以后,历经漫长积累,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成型口而成熟的戏曲则要从元杂剧算起”可知逐渐摆脱神学色彩,变得世俗化;根据材料“当时的戏曲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可知多借历史反映现实,教化作用突出;根据材料“戏曲作家和表演家始终扎根于民间,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广泛的观众对象,影响极其深远”可知扎根民间,受众范围广。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近代,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在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文明戏”可知受众范围小;集中在一些通商口岸;根据材料“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很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可知难以扎根中国大地;结合近代戏曲的本质可知传播近代西方价值观念。
(3)时代特征:结合中国近代史通商口岸相关史实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材料“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知西方文明的冲击;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可知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根据材料“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可知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28.(1)方向:由乡村到城市。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会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贫富矛盾等问题。
(2)原因: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东南沿海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殖民者的诱骗、绑架等。
贡献:华工为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或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提供主要劳动力;华工居住区形成一个个唐人街,促进美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3)特征:民族多样性;欧洲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详解】(1)方向:根据材料“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可知,由乡村到城市。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也会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贫富矛盾等问题。
(2)原因:根据材料“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可知,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东南沿海人口压力;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的诱骗、绑架等。贡献:根据材料“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可知,华工为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或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提供主要劳动力、华工居住区形成一个个唐人街,促进美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3)特征:根据材料“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多样性可以说是与生俱存的。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后,便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组织结构”可知,民族多样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文化为主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根据材料“少数民族集团把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新教徒集团视作民族群体之一,而不是必须归从的主流或主体民族,自己民族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可知,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9.(1)原因: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影响: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2)启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兼顾民众教育与休闲的多重功能;关注特殊群体;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等。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得出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依据材料“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得出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依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得出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2)启示:依据材料“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得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依据材料“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得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据材料“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得出应兼顾民众教育与休闲的多重功能;关注特殊群体;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练习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