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史前人类的世界观
C.父系氏族的精神生活 D.先民的农耕渔猎生活
2.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竹书纪年》载:“(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 “过伯簋”铭文(如下图):“(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运用这两则史料,可以证实的有( )
①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 ②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
③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 ④儒家学说传播到长江流域的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陶寺宫城内出土了3件陶寺晚期写有朱书陶文的扁壶残片。从考古发现看,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则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这说明当时陶寺文化( )
A.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最高文化水平 B.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
C.尚未形成具全国意义的文化中心 D.已具备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必要条件
5.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心位置在中原,好比花心。围绕中心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文化区,就好比内圈的花瓣。从东南顺时针数起有闽台、粤桂、滇、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这些文化区好比是外圈的花瓣(图)。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
A.中原文化区的中心位置 B.各个文明间的多元独立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中国史前考古成就突出
6.苏秉琦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认为新石器时代直至夏商时期,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并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这一观点( )
A.承认各地文明的同一性 B.指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C.强调早期国家的独立发展 D.肯定中国文明的连绵不断
7.考古资料显示,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8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除了陶器外,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 )
A.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 B.贫富分化催生出奴隶制国家
C.剩余产品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D.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凸显
8.“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宗法制对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在不断减弱,但基于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却未曾被削弱,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封建帝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得到了强化。”材料认为宗法制( )
A.随时间推移而强化 B.是帝制的组成部分
C.长期影响中国社会 D.左右古代道德观念
9.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据《周礼》记载,在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不同的人所执的圭不同,以此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据此,周代的圭( )
A.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 B.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
C.体现鬼神观念渐趋加强 D.使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10.传说中尧舜的禅让是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继承人的品德优良
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西周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出现
C.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12.三星堆出上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青铜尊、玉璋、玉琼、玉璧、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星堆文明的手工业技术高超 B.当时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3.考古专家对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和少量碳化米、稻谷壳等早期稻作遗存。经研究表明,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最早距今8300多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当时的黄河流域已广泛栽培水稻
B.长江流域文明比黄河流域文明更加先进
C.半坡文化时期江南已得到开发
D.新石器时代宁波先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
14.良渚墓葬中工艺精美、纹饰繁复的石器,如石钺、石璧大多见于良渚的中型墓葬之中。玉质礼器如玉璧、玉琮等仅见于大型墓葬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A.礼乐文明先进 B.社会分工明确 C.阶级分化明显 D.宗法观念浓厚
15.四川三星堆遗址(约公元前2800年一前800年)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出土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蜀地文明处于阶级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宗古地域是黄河故道,并且是黄河的主流区。先秦时期,多位君王曾在此建城(或建都)。商王朝第十三位王祖乙,追寻着商汤的步伐由河南内黄迁都至河北邢台,后由邢台迁都至广宗沙丘庇地,在庇地营建大都之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定都广宗庇地期间,祖乙按职守设立官职,确定官职责任;平息东夷叛乱,推行《桑林》《大护》等歌颂商汤在广宗为百姓祈雨作舞等事迹的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祖乙的大力改革,使商朝在建立约200年后出现了一派中兴盛世的气象,史称“祖乙中兴”。祖乙在位19年(在广宗庇地的时间不到10年)。其后继者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沃甲子)共在广宗庇地执政了约82年,其间,商朝延续了祖乙时期的盛世局面。商朝第三十一位王帝辛(商纣王),后来也来到了广宗庇地,他在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园林——沙丘苑台。相传,沙丘苑台是没有围墙的,可以用来跑马、练鹰。
——摘编自苗庭宽、张松《广宗:商代的起点在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商王祖乙迁都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概括商王祖乙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写出商和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分别列举各一例唐朝和元朝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具体对策(示例: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19.对于邀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可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描绘了丰富且形象的神秘图案,反映了先人对神灵的崇拜,体现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而不是父系氏族的精神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未体现先民的农耕渔猎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①正确;根据材料“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③正确;根据材料“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可知,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根据材料“(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可知,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根据材料“(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可知,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儒家学说在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陶寺文化”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则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陶寺文化尚未形成具全国意义的文化中心,C项正确;陶寺文化为龙山时代的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陶寺文化已具备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必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石器文化遗存遍布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中华文明遍布多个地方,体现了“多元”,“这些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汇合”,组成中华文明,体现了“一体”,所以材料信息体现了早期文明“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文明“多元一体”,而不是只说中原文化区,排除A项;文明之间互相有交流,多元独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早期文明的特点,“史前考古成就”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直至夏商(中国)。根据材料“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并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结合所学知识,这表现出中华文明有许多源头,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B项正确。“各地文明的同一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而“早期国家的独立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肯定中国文明的连绵不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等可知,齐家文化中,一些墓葬的随葬品少,一些却很多,且有价值较高的物品,反映了当时财富分配不平等,D项正确;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排除A项;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封建帝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得到了强化。”并结合史实得出宗法制在春秋战国崩溃瓦解后,其观念上的影响在封建社会继续延续,C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崩溃瓦解,排除A项;宗法观念是帝制的一部分,而非宗法制,排除B项;宗法制基础上的道德观念是古代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但不是主体,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可知,不同等级执不同的“圭”,表明“圭”是贵族等级身份的象征,说明周代的圭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等级的人所执的圭不同,无法说明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排除B项;周朝敬天保民,鬼神观念渐趋减弱,且此选项与材料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的表意不符,排除C项;周朝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王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秘色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继承人的品德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与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得出,冰鉴缶主要是贵族用来装食物的器皿,并且还与祭祀有关,这反映出当时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而不是西周,排除A项;青铜工艺在夏朝已经出现,排除B项;冰鉴缶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专用,因此不能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先秦(中国)。材料“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璧、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体现的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说明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三星堆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相似性,而非强调三星堆文化的手工技术高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权神秘色彩的说法,排除B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强调的是文明的时代较长,材料与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井头山遭址文化层的年代最早距今83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期土文物中有量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和少最碳化米、稻谷壳等早期稻作遗存,这说明当时已经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长江流域,而非黄河流域,也没有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进行对比,排除A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初步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良渚文化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良渚墓葬中存在墓葬规模大小不一的现象,墓葬品的陪葬质量也存在差异,这反映出墓葬主人身份的差异,从而可以推断出,在良渚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明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早期礼乐文明之间的对比情况,无法得出良渚文化时期礼乐文明先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分工明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四川’三星堆遗址......与‘中原’......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并结合所学,四川和中原(二里头、殷墟)位于不同区域,却出土了风格相似的文物,这可说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并不源于中原文明,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共性,不是地方特色,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星堆文明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划分,排除D项。故选B项。
16.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17.(1)不同:追寻着商汤的步伐;摆脱了旧势力的影响。
(2)特点:确定官职责任;平息叛乱;推行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
评价:出现了中兴盛世的气象;促进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延续了商朝的统治。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
不同:根据材料“商王朝第十三位王祖乙,追寻着商汤的步伐由河南内黄迁都至河北邢台,后由邢台迁都至广宗沙丘庇地”可知,追寻着商汤的步伐;根据材料“在庇地营建大都之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旧势力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定都广宗庇地期间,祖乙按职守设立官职,确定官职责任”可知,确定官职责任;根据材料“平息东夷叛乱,推行《桑林》《大护》等歌颂商汤在广宗为百姓祈雨作舞等事迹的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可知,平息叛乱,推行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
评价:根据材料“祖乙的大力改革,使商朝在建立约200年后出现了一派中兴盛世的气象”可知,出现了中兴盛世的气象;根据材料“祖乙在位19年(在广宗庇地的时间不到10年)。其后继者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沃甲子)共在广宗庇地执政了约82年,其间,商朝延续了祖乙时期的盛世局面。”可知,促进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延续了商朝的统治。
18.(1)制度:内外服制、分封制或宗法制。影响: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对策: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吐蕃进行和亲和会盟;在回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在靺鞨册封首领为渤海郡王元朝;在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进行管理;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
【详解】(1)本题是特点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和西周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据所学可知,内外服制、分封制或宗法制。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可得出,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据材料一“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可得出,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可得出,“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据材料一“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可得出,促进华夏族的形成;据所学得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据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知,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据材料二“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知,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据材料二“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可知,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据材料二“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知,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据材料二“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第二小问对策,据所学可知,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吐蕃进行和亲和会盟;在回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在靺鞨册封首领为渤海郡王元朝;在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进行管理;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
【点睛】
19.(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路径:考古发掘。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夏朝和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而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
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夏朝和近代中国。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