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仿真模拟考(三)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河北南庄头遗址中,发现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镞、木炭、陶片、家猪和狗的骨头等,还存在加工粮食、烧烤、煮食、敲骨吸髓等日常饮食迹象的集中区域。此外还有两处红烧土堆,其中一处含10余片陶片。这说明,南庄头遗址文化时期( )
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手工业已发展为独立部门
C.生活环境趋于稳定 D.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
2.下表为汉代公卿中文化占比程度以及公卿中儒生占比程度情况统计表。
时期 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 公卿中儒生占比
汉惠帝 —— 11.1%
吕后 40.0% ——
汉景帝 33.3% ——
汉武帝 10.0% 40.0%
汉宣帝 4.6% ——
汉元帝以后 —— 70%-80%以上
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登上政治舞台 B.治国理念的变化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统治集团的好恶
3.范仲淹认为“天生兆人,得王乃定”,又说,“故先王务公共、设百官而不敢独断者,惧一虑之失也;开言路、采群议而不敢偏听者,惧众心之离也。”由此可见,范仲淹主张( )
A.扩大文官的队伍 B.治国应实行以礼入法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提高官僚体系的效率
回4.据学者研究,元代的文人多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在《全元散曲》等文学作品中充斥着远离尘世、流连山水的隐逸思想,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写过这类主题。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B.说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异变
C.促进了传统戏曲创作的成熟 D.受到文化政策变迁的影响
5.下图采自明邝瑶《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6.1896-1897年,梁启超主持《时务报》期间,撰写并刊发《变法通议《古议院考》《商战论》等文章,受此影响,谭嗣同等人陆续发表了《中国自强策》等百余篇政论文章。由此可知,当时维新派( )
A.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 B.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
C.开启关注西方政治的先河 D.坚定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信念
7.1923年,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决定收回粤海关部分权益,英美等国调集兵舰二十余艘于黄埔海面进行威胁。对此,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联络广东工人联合会、新学生社、民权运动大同盟等组织,成立国民外交后援会,支持广东革命政府的斗争。据此可知,当时( )
A.三民主义得到了真践行 B.民族解放获得了新动能
C.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 D.关税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8.下表为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全国各项工业总产值比重表(部分)。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C.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9.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已经干了十年,但是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事,没有经验”,“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我们的第一个先生是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B.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C.现代化建设走苏联美国的道路
D.学习外国的经验改革经济体制
10.下图是1990年劳动部发布《职业介绍暂行规定》第七条中的相关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B.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C.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成熟 D.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11.据楔形文字泥板显示,波斯帝国的四大都城巴比伦埃克巴塔那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帕萨尔加德之间有御道可以互通。帝国政府将信使换马的间隔,信使和马匹的生理负荷等纳入御道的管理。由此可知,御道的修建( )
A.开辟了欧亚之间的商路 B.有利于强化国家治理
C.扩大了帝国统治的疆域 D.受益于亚历山大东征
12.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帝国境内德意志新教诸侯缔结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该条约规定统治者有权决定在自己所辖领地内实行哪一种宗教,并要求其臣民信奉,持异信仰者有移居的权利。由此可知,该条约( )
A.适应了世俗权力加强的趋势 B.反映了国家统一进程的加快
C.体现了信仰自由原则的确立 D.受到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
13.18世纪初以来,法国的化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步。到18世纪末,法国开始石墨开采和石墨工业的创建,“以方便共和国的指挥官们在马背上用铅笔书写命令”;法国科学家为打破英国的经济封锁,努力革新,创制出了石炭制碱新工艺和漂白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技成为英法争霸的核心 B.战争推动近代科学革命兴起
C.法国引领了欧洲产业革命 D.大革命加速了法国科技进步
14.下面两幅图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世纪全球主要城市的工人工资水平和煤炭价格示意图。据此推测,该学者研究的主题是( )
A.全球主要城市工业化发展水平 B.价格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C.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D.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15.1921年年底,列宁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实施了经济计划以积累国家资本 B.决定实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C.领导人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改变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16.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提高欧洲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作为报复,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62年8月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接着又于1963年5月将所有家禽的进口税提高50%。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作为回应。欧美贸易摩擦的出现体现了( )
A.美欧同盟关系的破裂 B.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
C.美苏冷战的日趋缓和 D.西欧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监察体系中一般存在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个系统,两者皆出于权力制约的目的而产生。相较而言,前者是君主的耳目,重在制约臣下,地位更为重要;后者主要是对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多是制约君主,地位低一些。这二者在先秦时期就已并存。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谏官的设置具有任意性且很不固定。汉代谏官的职位及数量仍不固定,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多兼职行使谏议职权。东汉时期,谏官相对固定下来,归属侍中寺。魏晋时期侍中寺改为门下省,掌管封驳、奏事和谏诤。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材料二 明代在前代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在中央以都察院为核心机构,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监各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以都察院为核心的监察机构,自设立之初,就明确定为天子“耳目之司”,专司风宪,负责侦缉臣下奸邪,“宣上德,达下情”,以广天子聪明之德。明代中叶之后,监察体系弊端丛生,握有监察大权的御史不断卷入政治争斗之中,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背离了选用御史的初衷,极大损害了监察系统的权威,也使明代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有效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最终滑向衰亡腐朽的深渊。
——摘编自刘祥学《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谏官言谏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18.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 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 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工人的口述对于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史的史料价值。(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地形、气候、资源→农耕→家庭小手工业+贸易(农业文化:稳定性、安居乐业、安于现状、热爱和平)→家族主义→家国主义→重农主义、重农抑商→一内陆性文明→稳定、迟缓→静态→阴性文化。
西方(地中海):地形、气候、资源→农耕→畜牧业+商贸(商业文化:流动性、无商不奸、重商主义、冒险性、进取心、掠夺性、好奇心、尚武、好战)→个人主义→贸易→城邦→民主→地中海文化→动荡、激进→动态→阳性文化。
——摘编自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等
材料为一位学者对中西文化形成的认识,提取这一学者的观点并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仿真模拟考(三)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北南庄头遗址时期,已经饲养家畜,且掌握了各种粮食加工方式,说明其生活环境和条件趋于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出土的物件未能反映阶级分化现象,排除A项;材料无法判断出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排除B项;根据“石磨盘”“石磨棒”等可知当时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排除D项。
2.B【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公卿中文化占比程度以及公卿中儒生占比程度情况统计表”可知汉武帝时期儒生比重急剧上升,这是由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朝的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生就已经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提到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重较小,而习儒术的人员占比增加,无法说明公卿垄断教育资源,排除C项;统治集团的好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C【解析】根据材料中“天生兆人,得王乃定”可知,范仲淹主张君主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先王务公共、设百官”“开言路、采群议”等信息可知,范仲淹主张限制君权,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君王听取百官意见,而非增加官员数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礼法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决策时听取百官意见,无法得出官僚体系效率提升,排除D项。
4.D【解析】题干中提到元朝文人大多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由于元朝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对汉族的文化不够重视所致,D项正确。题干中文人排斥统治者的做法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需要,排除A项;主流价值观在元朝并未改变,排除B项;材料仅仅强调元朝时期文人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态度,并不涉及传统戏剧发展的成就,排除C项。
5.B【解析】明朝《便民图纂·耕织图》中所绘的工具为翻车,能够完成由低地到高地的灌溉,反映出农民通过使用灌溉工具,努力克服地形制约,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的使用,没有体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中的作物并非玉米和番薯,且材料不能体现其他地区是否有高产作物的种植,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使用翻车的地区,不能体现“江南地区”耕作技术情况,排除D项。
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在《时务报》刊发《变法通议》《古议院考》《商战论》,谭嗣同等人发表了《中国自强策》等政论文章,这一系列关于变更政治制度发展商业的文章体现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的使命,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知识分子对维新派的态度,排除A项;早在维新派之前,已有人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肩负起了收回部分关税主权任务,同时得到了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大力支持,发动了工人学生和社会力量参与斗争,显示了在中共号召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说明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新动能,B项正确。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排除A项;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国共第一次合作是缘于当时国内外的革命形势,排除D项。
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有一程度的发展,利用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B项;题干时间为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C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我国建设缺乏经验,需要遵循经济建设的规律,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是强调经济建设需要遵循规律,未提出经济建设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指经济建设可以学习苏联和美国的经验,而非要走美国苏联道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且1959年,我国并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10.D【解析】根据材料1990年劳动部对职业介绍的相关表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劳动力求职和城市企业用工需求,国家对职业介绍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D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国家对职业介绍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并非法治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的用人单位是否为国企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排除C项。
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通过御道将帝国境内的几大首都串联起来,并加强了信使的管理,有利于强化国家治理,B项正确。材料中的御道是加强帝国管理的需要,未体现东西方贸易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是波斯帝国对自身疆域的管辖,未反映其扩大了疆域,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波斯帝国,排除D项。
12.A【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这一原则缘于世俗君主权力的加强,A项正确。16世纪德意志地区尚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趋势尚未出现,排除B项;《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只是确立了地方诸侯有在自己辖地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其统治之下的民众则无自由选择的权利,排除C项;这一规定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D项表述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
1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在石墨、石炭等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D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革命过程中,法国科技的进步,并未介绍英法争夺的焦点,排除A项;16-17世纪欧洲兴起近代科学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及法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但未提到法国在产业革命中的地位,排除C项。
14.C【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自17世纪初开始,英国伦敦工资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工资高,意味着人力成本高,迫使资本家通过研发技术、改善生产模式来提高工人的人均生产率,同时伦敦和纽卡斯尔的煤炭价格则较低,英国有极大地动力用煤炭资源取代人力资源,用机器取代手工,从而使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得到应用和发展,故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C项正确。材料是通过工资水平和煤炭价格信息来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三项。
1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迂回的方式,退到实行“国家资本主义”,1921年年底,列宁指出“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利用商品货币及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改变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D项正确。实施经济计划即实行“一五”计划的是苏联,不是苏俄时期,排除A项;1921年年底苏俄还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1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欧的贸易摩擦体现出欧洲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冲击,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美欧同盟一直没有破裂,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美苏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仅凭贸易摩擦无法断定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排除D项。
17.【答案】(1)由不受重视到相对重视;职位数量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由兼职行使职权到专职行使职权;由行事相对独立到受到管辖节制。(6分,答出3点即可)
(2)特点:沿袭前代,体系严密;权责明确,服务皇权;深受政局影响;难以发挥长久的效能。(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利:有利于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改善官场风气,维护统治秩序;弊:加剧了明朝中叶以来政治动荡的局面;加快了明朝中叶以来官僚体系的崩溃;加速了明朝灭亡的历史进程。(4分,利弊各答一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掌管封驳、奏事和谏诤”概括。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在前代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在中央以都察院为核心机构…以广天子聪明之德”“明代中叶之后……最终滑向衰亡腐朽的深渊”等信息概括;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回答。
18.【答案】(1)身份地位;国家主人翁、工业建设者。(2分)
解读:新中国成立,新政权赋予了工人阶级领导者地位,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国家重点建设重工业,需要通过政治宣传及社会保障措施,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6分)
(2)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口述史料主观性较强,还应多角度搜集运用史料,注意史料互证。(4分)
【解析】(1)身份地位:据材料“我们是主人”得出国家主人翁,据材料“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得出工业建设者。解读:从工人身份地位形成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解读。结合所学,从背景看,新中国成立,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建设的要求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从影响看,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结合所学,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强等局限,因此还应多角度搜集史料,注意史料互证等进行总结。
19.【答案】(1)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6分)
(2)举措: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3分)历史作用: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5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1)历史背景:“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私人生产受益”等,可得出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等联系所学,可得出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联系所学,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2)举措:“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可得出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发放预购定金”“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等,可得出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扶持;“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历史作用;提供资金农资和技术扶持等,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等,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
20.【答案】示例:
学者观点:认为地理环境是中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1分)
见解:我不赞成该观点。我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只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文化的形成。(2分)
理由: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形成了小农经济,从而孕育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安土重迁,具有分散性、稳定性、保守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管理,因此在中国形成了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体制。而古代西方地中海地区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又孕育了人们平等的精神与海洋文明。可见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但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待征的形成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与希腊同样为海洋环境的英国也曾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而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体相当且拥有广阔平原的美国却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这都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征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7分)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固然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的形成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地理环境并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2分)
【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学者的观点并表明态度,观点表述准确,态度明确(任意一点或整体),学者观点提取得1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得2分;然后阐述所提出的见解,举出与自己见解相联系的正确的史实并进行阐述,得5分;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得2分;最后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恰当,与见解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得2分。示例从材料中不同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文化这一观点入手,表示不赞同,提出新观点即地理环境并不是文化特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只是有一定影响。列举中国与地中海的文化发展符合学者观点,但又以美国作为广阔平原的领土大国走上民主化道路与英国作为海洋国家曾实行专制主义政体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不起决定性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深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