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无答案)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共43分。1~17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18~2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2分)如图所示,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D.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2.(2分)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观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C.读数时,视线可以从甲方向观察
D.记录下,“一拃”的长度为19.0cm
3.(2分)赵老师环绕公园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了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他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1.5km/h,1.2m B.6km/h,20cm
C.15km/h,0.6m D.6km/h,67cm
4.(2分)甲、乙两赛车在公路上比赛,若将其运动都近似按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它们同时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位置如图所示,则以下s﹣t图像和v﹣t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2分)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
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
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6.(2分)物理上常通过声音的波形图来反映声音的特点。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频率高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甲、乙两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甲、乙两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7.(2分)下列关于声的应用中,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声波震碎玻璃杯
B.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C.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
D.蝙蝠利用声音辨别方向
8.(2分)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笛和大鼓。关于笛声和鼓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声和鼓声的音色相同
B.笛声的响度一定比鼓声的小
C.尖细的笛声比低沉的鼓声音调高
D.响亮的鼓声比轻细的笛声传得远,是因为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
9.(2分)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后的第三大公害,以下措施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污染的是(  )
A.工人带上防噪声耳罩
B.闹市区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城区内禁止车辆鸣笛
D.卧室窗户使用双层玻璃
10.(2分)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冰箱冷冻层的温度约为0℃
C.12月份石家庄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30℃
D.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
11.(2分)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玻璃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12.(2分)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冰块,这是因为(  )
A.水凝固吸热 B.水凝固放热
C.冰块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放热
13.(2分)如图所示,一只可爱的小狗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用舌头添井盖上的冰块,舌头被粘住动弹不得。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液化 C.汽化 D.凝华
14.(2分)如图所示,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做“纸锅烧水”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加热前,纸锅里的水不发生汽化现象
B.水烧开后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C.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15.(2分)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图中各现象形成的原理与之相同的是(  )
A.冰冻衣服变干 B.云雾缭绕
C.池塘干涸 D.蜡烛滴泪
16.(2分)如图所示,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简称碘锤)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
A.用酒精灯外焰直接加热碘锤
B.将碘锤浸入沸水中
C.用手捂住碘锤
D.将碘锤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
17.(2分)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夜晚气温一直在﹣15℃左右,落在沙子上的雪很快就消失了,则雪消失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凝华
(多选)18.(3分)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5s
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2.60cm
C.小球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
D.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多选)19.(3分)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错误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
(多选)20.(3分)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酒精 水银 铜 金 钨
熔点/℃ ﹣117 ﹣39 1083 1064 3410
沸点/℃ 78.5 357 2595 2880 5900
A.﹣39℃的水银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B.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
C.纯金块掉入铜水中会熔化
D.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熔点高,不易熔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1.(4分)如图所示是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乌龟率先到达终点,则全程平均速度较大的是    。
22.(4分)如图所示,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联合收割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一次收割麦子的作业中,联合收割机在600s内匀速直线行驶了1.8km,则它的速度为    m/s。
23.(4分)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由鼓和镯发声次数确定车行驶的里程,能区分鼓声和镯声是依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24.(4分)学校在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同学们在奔跑时,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此时脉搏频率为2Hz,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5.(4分)发生火灾时,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渥下用    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后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26.(4分)在足球世界杯中,裁判使用固体泡沫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这种特制的固体泡沫喷雾剂喷出一条白色直线,防守队员不可以越界,如图所示,而这条白色的直线也会在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不会在革地上留下任何污渍。这条白色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20分)
27.(10分)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体积不等的水,水面高度不同。若依次对着瓶子内吹气,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此时声源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和水”);若用大小相等的力敲击瓶子,瓶中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选填“高”或“低”)。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3)如图丙所示,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同学们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实验。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利用该实验原理制成了医院里的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
28.(10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海波和蜂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在对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棒不断地搅拌,这样做是为了    。
(2)如图乙所示,图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与蜂蜡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第6分钟时,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由图象可知,蜂蜡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点。
(3)小红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固体熔化速度过快,不便于观察现象,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13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9.(6分)我国高铁总路程位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00km,一列动车8: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当日12:30到达乙地;行驶途中动车以180km/h的速度通过长度为10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用时28s。求:
(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动车的长度。
30.(7分)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着平直公路匀速向山行驶。汽车经过某处时司机鸣笛,再行驶40m,用时2s,并在此时听到山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鸣笛处到山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后马上第二次鸣笛,则司机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再次听到回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共43分。1~17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18~2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2分)如图所示,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D.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与飞船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航天员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飞船是运动的,故C正确。
D、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与发射塔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飞船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2.(2分)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观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C.读数时,视线可以从甲方向观察
D.记录下,“一拃”的长度为19.0cm
解:A、长度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上会使测量更简单,直接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测量时没有从零刻度线开始而是从某一刻度线开始也可以测量,故A错误;
B、该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cm,每大格内包含10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1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故B错误;
C、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错误;
D、图中大拇指尖在零刻度线位置,中指尖在19.0刻度位置,所以,“一拃”的长度为19.0cm,故D正确。
故选:D。
3.(2分)赵老师环绕公园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了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他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1.5km/h,1.2m B.6km/h,20cm
C.15km/h,0.6m D.6km/h,67cm
解:运动的时间t=40min=h,路程s=4km=4×105cm,
则赵老师行走的速度:
v===6km/h,
一步的长度为≈67cm。
故选:D。
4.(2分)甲、乙两赛车在公路上比赛,若将其运动都近似按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它们同时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位置如图所示,则以下s﹣t图像和v﹣t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根据题意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且经过相同的时间都运动了一定的距离,在相等时间t内s甲>s乙,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A中的乙的速度大,C中做加速运动,D中乙的速度大,故图像B正确。
故选:B。
5.(2分)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
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
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解: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我们用手握住音叉,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再发出声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2分)物理上常通过声音的波形图来反映声音的特点。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频率高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甲、乙两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甲、乙两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解:AB、由波形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甲音叉振动快,故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高,故A正确,B错误。
C、甲、乙两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图相同,说明甲、乙两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故C正确;
D、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两个音叉振动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B。
7.(2分)下列关于声的应用中,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声波震碎玻璃杯
B.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C.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
D.蝙蝠利用声音辨别方向
解:A、声波震碎玻璃杯,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牙医用超声波洁牙,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蝙蝠利用声音辨别方向,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D。
8.(2分)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笛和大鼓。关于笛声和鼓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声和鼓声的音色相同
B.笛声的响度一定比鼓声的小
C.尖细的笛声比低沉的鼓声音调高
D.响亮的鼓声比轻细的笛声传得远,是因为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
解:A、笛子和鼓的结构和材料不同,笛声和鼓声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笛声的响度可能比鼓声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尖细的笛声频率高,音调高,低沉的鼓声频率低,音调低,所以尖细的笛声比低沉的鼓声音调高,故C正确;
D、响亮的鼓声比轻细的笛声传得远,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衰减慢,但是鼓声和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9.(2分)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后的第三大公害,以下措施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污染的是(  )
A.工人带上防噪声耳罩
B.闹市区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城区内禁止车辆鸣笛
D.卧室窗户使用双层玻璃
解:A、工人带上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闹市区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出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城区内禁止车辆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卧室窗户使用双层玻璃,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分)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冰箱冷冻层的温度约为0℃
C.12月份石家庄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30℃
D.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
解: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温度为40℃时属于高烧了,故A错误;
B、冰箱冷冻层的温度约为﹣20℃,故B错误;
C、12月份石家庄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7℃,故C错误;
D、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故D正确。
故选:D。
11.(2分)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玻璃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解:A、在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触容器壁,否则温度计的示数可能会高于水的温度,甚至可能损坏温度计,故A错误;
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后,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
C、读数时,温度计不可以离开被测热水,否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受室温的影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故D正确。
故选:D。
12.(2分)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冰块,这是因为(  )
A.水凝固吸热 B.水凝固放热
C.冰块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放热
解: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是冰吸热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故此物态变化为熔化,熔化吸热。
故选:C。
13.(2分)如图所示,一只可爱的小狗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用舌头添井盖上的冰块,舌头被粘住动弹不得。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液化 C.汽化 D.凝华
解:冬天小狗用舌头舔地上的井盖,舌头上液态的唾液遇到冷的井盖变成了固态的冰,狗的舌头被冻在了井盖上,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2分)如图所示,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做“纸锅烧水”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加热前,纸锅里的水不发生汽化现象
B.水烧开后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C.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解: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烧开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小水珠,是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纸锅中盛着水,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纸锅受水的影响,温度不会超过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D正确。
故选:D。
15.(2分)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图中各现象形成的原理与之相同的是(  )
A.冰冻衣服变干 B.云雾缭绕
C.池塘干涸 D.蜡烛滴泪
解: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冰冻衣服变干,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
C、池塘干涸,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错误;
D、蜡烛滴“泪”,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6.(2分)如图所示,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简称碘锤)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
A.用酒精灯外焰直接加热碘锤
B.将碘锤浸入沸水中
C.用手捂住碘锤
D.将碘锤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
解: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现象,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所以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可以确保碘不会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用手捂住碘锤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分)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夜晚气温一直在﹣15℃左右,落在沙子上的雪很快就消失了,则雪消失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凝华
解:落在沙子上的飘雪很快消失,是因为飘雪发生升华现象,变为了水蒸气。
故选:C。
(多选)18.(3分)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5s
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2.60cm
C.小球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
D.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解: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tBC=2×0.1s=0.2s,路程sBC=5.50cm﹣2.70cm=2.80cm=0.028m。
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0.1s=0.3s,路程sAB=2.70cm=0.027m,
所以vBC==0.14m/s,vAB==0.09m/s,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0.11m/s,故D错误。
故选:AC。
(多选)19.(3分)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错误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
解:A、“声无小而不闻”,意思是说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若声音太小,或声音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或大于20000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说明说话声音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B错误;
C、“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故C正确;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故D正确。
故选:AB。
(多选)20.(3分)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酒精 水银 铜 金 钨
熔点/℃ ﹣117 ﹣39 1083 1064 3410
沸点/℃ 78.5 357 2595 2880 5900
A.﹣39℃的水银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B.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
C.纯金块掉入铜水中会熔化
D.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熔点高,不易熔化
解:A、水银的熔点是﹣39℃,﹣39℃时水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故A错误;
B、只有酒精处于液态的情况下,酒精温度计才能正常工作。由表可知,酒精的熔点为﹣117℃,沸点为78℃,而我国的最低气温约为﹣60℃,最高气温约为50℃,所以不论在哪个地方,酒精都可以处于液态,都可以正常使用,故B正确;
C、铜的熔点是1083℃,铜的沸点是2595℃,铜水温度一定在1083℃~2595℃,金的熔点是1064℃,所以金放在铁铜水中能达到熔点,并且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金会熔化,故C正确;
D、钨的熔点是3410℃,所以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故D正确。
故选:BC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1.(4分)如图所示是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乌龟率先到达终点,则全程平均速度较大的是  乌龟 。
解: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得快;
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乌龟的平均速度较大。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乌龟。
22.(4分)如图所示,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联合收割机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一次收割麦子的作业中,联合收割机在600s内匀速直线行驶了1.8km,则它的速度为  3 m/s。
解:以卡车为参照物,由于联合收割机和卡车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联合收割机相对于卡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联合收割机的速度v===3m/s。
故答案为:静止;3。
23.(4分)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振动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由鼓和镯发声次数确定车行驶的里程,能区分鼓声和镯声是依据声音的  音色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解: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振动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由鼓和镯发声次数确定车行驶的里程,能区分鼓声和镯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24.(4分)学校在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同学们在奔跑时,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此时脉搏频率为2Hz,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解:(1)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获取了信息,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2)人在奔跑后,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频率为=2Hz,低于20Hz的声音称之为次声波。
故答案为:信息;次声波。
25.(4分)发生火灾时,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渥下用  压缩体积 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后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解: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
液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迅速汽化,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
26.(4分)在足球世界杯中,裁判使用固体泡沫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这种特制的固体泡沫喷雾剂喷出一条白色直线,防守队员不可以越界,如图所示,而这条白色的直线也会在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不会在革地上留下任何污渍。这条白色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升华 ,该过程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解:固体泡沫喷雾剂喷出一条白色直线,白色直线会“神奇”地自动消失,不会在草地上留下任何液体污渍,说明固体泡沫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升华;吸热。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20分)
27.(10分)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体积不等的水,水面高度不同。若依次对着瓶子内吹气,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此时声源是  空气柱 (选填“空气柱”或“瓶和水”);若用大小相等的力敲击瓶子,瓶中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低 (选填“高”或“低”)。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3)如图丙所示,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同学们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实验。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  人与声源的距离 有关。利用该实验原理制成了医院里的  碎石机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
解:(1)如图甲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体积不等的水,水面高度不同。若依次对着瓶子内吹气,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此时声源是空气柱;若用大小相等的力敲击瓶子,瓶中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如图丙所示,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同学们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实验。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利用该实验原理制成了医院里的碎石机。
故答案为:(1)空气柱;低;(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人与声源的距离;碎石机。
28.(10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海波和蜂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在对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棒不断地搅拌,这样做是为了  使固体颗粒受热均匀 。
(2)如图乙所示,图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与蜂蜡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第6分钟时,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由图象可知,蜂蜡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点。
(3)小红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固体熔化速度过快,不便于观察现象,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适当增加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合理即可) 。
解:(1)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使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所以需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保证能正确使用,后固定上方挂温度计的横杆;因此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在对物体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这样做是为了使固体颗粒受热均匀;
(2)由乙图图象可知,从第4至第10分钟海波温度保持不变,图线平直,因此水平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第6min海波正处于熔化过程中,因此处于固液共存态;
由乙图图像可知,蜂蜡在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
(3)增加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固体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
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的升温变慢,则固体吸热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
用“小火”加热,相同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减少,能延长熔化时间。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使固体颗粒受热均匀;(2)固液共存态;没有;(3)适当增加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合理即可)。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13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9.(6分)我国高铁总路程位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00km,一列动车8: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当日12:30到达乙地;行驶途中动车以180km/h的速度通过长度为10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用时28s。求:
(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动车的长度。
解:(1)从甲地到乙地的实际时间:t=12:30﹣8:30=4h,
由v=可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实际的平均速度:v===200km/h;
(2)已知动车通过桥的速度:v'=180km/h=50m/s,
由v=可得,动车完全通过桥所行驶的路程:s'=v't'=50m/s×28s=1400m,
则动车的长度:L车=s'﹣L桥=1400m﹣1000m=400m。
答:(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200km/h;
(2)动车的长度为400m。
30.(7分)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着平直公路匀速向山行驶。汽车经过某处时司机鸣笛,再行驶40m,用时2s,并在此时听到山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鸣笛处到山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后马上第二次鸣笛,则司机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再次听到回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1)已知s车=40m,t=2s,汽车行驶的速度:
v车===20m/s;
(2)由v=可得,2s内声音通过的路程:s声=v声t=340m/s×2s=680m;
因为汽车行驶的路程和声音传播的路程之和是鸣笛处到山的距离的2倍,
所以鸣笛处到山的距离:s=(s声+s车)=(40m+680m)=360m;
(3)听到第一次回声处距离山的距离:s′=s﹣s车=360m﹣40m=320m,
汽车继续行驶的路程和第二次鸣笛的声音传播的路程之和,是听到第一次回声处到山的距离的2倍,
由此可得,=s′,司机再次听到回声的时间:
t′==≈1.8s。
答:(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
(2)鸣笛处到山的距离为360m;
(3)司机再次听到回声的时间为1.8s。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