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遗址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B. 氏族制度已经瓦解
C. 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D. 进入奴隶社会早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规模宏大的古城,玉礼器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发展,阶级分化的出现,表明良渚文化文明发展程度较高,已经形成国家初始形态,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青铜器出土或青铜器铸造业,排除A项;良渚文化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制度尚未完全瓦解,排除B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我国奴隶社会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2. 司马迁评价秦代“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地方必须坚决执行中央下达的政令,即“法令行政”。现代学者通过分析新出土秦简的内容,对秦代县令法令行政和自主决断行政的情况做了如下分类和统计。据此可知当时( )
序号 行政运作内容 竹简总数 法令行政及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
1 县令处理政务直接下达政令 26 5 19.2% 21 8..8%
2 县令执行上级下达的政令 12 12 100% 0 0
3 县令审判跨境运作的政务申请 10 10 100% 0 0
A. 法令行政未能彻底实施 B. 地方拥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D. 法令严苛导致地方难以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对秦代县令法令行政和自主决断行政的情况做了如下分类和统计。”及所学可知,县令处理政务时直接下达政令的比率高达80.8%,这说明县令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B项正确;司马迁认为秦代地方坚决执行中央下达的政令,现代学者的研究与其是否存在冲突?县令处理地方事务时自主行政的比率虽然高达80.8%,但存在缺乏中央政令,地方不得不自行决断的可能,所以现代学者的研究并不能否定司马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法令严苛的信息,无法得出地方难以推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 西汉时,每个编户农民在役龄期内,必须承担两年兵役,一年参加地方部队,称为“正卒”;一年到京师宿卫或边地戍守,称为“卫士”或“戍卒”。到了东汉,正卒之役和卫士之役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属少数民族兵所取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B. 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C. 统治者轻徭薄赋理念 D. 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沿袭秦朝的征兵制,编户农民必须承担两年兵役,到东汉时正卒、卫士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临时性的刑徒兵、少数民族兵取代。结合所学,这一现象是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自耕农纷纷破产流亡,编户人口锐减,国家兵源萎缩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兵源的变化,与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轻徭薄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是否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
A. 国家实力日渐增强 B. 民族政策包容开放
C. 重武轻文风气浓厚 D. 民族交融步伐加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理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唐高祖、太宗、武则天时期,番将地位不断提高,说明唐朝前期民族政策较为包容与开放,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国家实力增强排除A;材料对重武轻文风气浓厚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步伐加快,故排除D项。故选B项。
5.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 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 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唐朝(中国)。由材料可知,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逐渐松弛,这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均田制遭到破坏又是两税法实施的前提,排除B项;两税法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实际上默认了地主兼并土地的行为,排除C项;这一演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不会提升农民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6. 描绘北宋都城的水路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 民族政权间对峙导致经济交流受阻 B.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强化
C. 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 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结合所在知识可知,在宋代,马和羊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是古代战争与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与营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D项正确;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在“澶渊之盟”不断发展,“民族政权间对峙导致经济交流受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出现一定的松动,排除B项;“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 )
角色 情节梗概 剧作
萧淑兰 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 [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卓文君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元末明初]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
李云英 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 [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A. 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 B. 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
C. 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 D. 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至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烈女不更二夫”可知,这些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具有明显的男尊女卑观念,说明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思想深刻约束着女性的婚嫁自由,由此可见,戏曲作品带有明显的社会教化意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繁荣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些戏曲作品属于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并未产生批判意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戏剧作品价值观念的引导,并且此时理学的正统性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所示为关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待遇变迁的两则史料。由此可推知,明代( )
1582年,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给予其最崇高的待遇,给他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并遣官造葬。特命四品京卿、锦衣卫堂上官和司礼监太监等护丧,归葬江陵。
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籍没张居正家,株连颇多,荆川骚动。上曰:“张居正……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A. 党争频繁导致政局不稳 B. 内阁只是加强皇权工具
C. 政局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D. 票拟权与批红权相互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据题意可知,虽然张居正生前地位极高,在死后一开始也被授予崇高的待遇,但很快就又遭到极为严厉的处罚。说明张居正的待遇都是由皇帝决定的,他的待遇是依附于皇权的。由此说明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而已,B项正确;仅根据张居正死后待遇的变迁不能说明当时党争频繁,排除A项;张居正的遭遇并不是因为政局的变迁,排除C项;票拟权和批红权之间并不是相互制衡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
排序 阶段 1 2 3 4 5 6 7 流动总数
前期 魏7 齐6 赵5 秦5 韩4 楚3 燕0 30
中期 秦24 魏22 齐15 楚14 赵10 燕7 韩4 96
后期 秦17 赵15 魏5 燕5 楚3 齐2 韩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 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 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 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中期人口流动最多,且就其中流动人次来看秦国、魏国、赵国、齐国较多,这从侧面可见诸侯国实力影响人才流动,C项正确;材料与华夷观念无关,排除A项;流动的人才不一定全部为政治人才,且“最”字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人才流动与百家争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记载此事的铭文写到:“我(大流士一世)命令在流经埃及的尼罗河至通往波斯的大海之间修建这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完全按照我的命令挖成了。船只经由这条运河可以由埃及到达波斯,一如我原来所想。”据此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主要目的是( )
A.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推动不同习俗的交融 D. 实现对埃及的和平征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据材料可知,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为了加强对埃及的有效控制,修建了苏伊士运河,打通了由埃及到达波斯的通道,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目的,没有描述君权神授信息,排除A项;修建运河的目的是加强统治,而在客观上推动交融,排除C项;对埃及的和平征服,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 )
A. 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B. 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 D.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两年时间”“进入印度洋”等信息可知,这是达·伽马的远洋航行,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C项正确;麦哲伦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排除A项;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排除B项;麦哲伦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表1846—1865年英国海外进口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海外进口 印度棉花 澳大利亚羊毛 美国棉花
1846年 34540143磅 21789346磅 401949393磅
1865年 445947600磅 109734261磅 1115890608磅
A. 海外贸易霸权地位确立 B. 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 垄断组织对外扩张加强 D. 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表格信息反映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后,输入英国的工业原料剧增,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工业原料供应地,说明英国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英国海外进口原料的增多,没有进出口的对比,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海外贸易霸权地位,排除AB项;垄断组织产生于19世纪末,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宜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
A. 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B.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
C. 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
【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欧洲)。材料主要表达了巴黎公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再结合材料“《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以得出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D项正确;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了,未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排除A项;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排除B项;材料未分析巴黎公社的背景,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4. 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始终坚持认为,倘若人民违背了“非暴力”原则,他宁肯停止运动,也要保持“非暴力”的纯洁性。他说:“我对他们(指使用暴力者)要比对欧文勋爵(1926-1931年任印度总督)的统治和迫害更害怕。”这主要表明甘地( )
A. 认识到了印度和英国的实力差距 B. 在对英斗争中坚持民族自决原则
C. 违背了人民要求彻底反帝的愿望 D. 坚持使用和平手段作为斗争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期间。根据题干材料“倘若人民违背了‘非暴力’原则,他宁肯停止运动”“我对他们(指使用暴力者)要比对欧文勋爵(1926—1931年任印度总督)的统治和迫害更害怕”,表明甘地坚持使用和平手段作为斗争武器,D项正确;尽管印度和英国实力有差距,但并非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B项所述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原则,在印度有其社会基础,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15.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由此可见( )
A. 美苏战略态势演变推动欧洲自主 B.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背景下,法国为了国防安全,号召西欧要更多地保持独立,推动欧洲自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自主化,与多极化趋势无关,且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欧盟成立于1992年,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练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宋代理学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了传统的礼治秩序。理学家在人伦关系中强制注入以“理”为依据的尊卑名分,使“礼”的权威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瑞认。理学家“明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无疑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缚。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明清时代,理字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不过,理争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努力塑造理想人格,也不乏积极意义,中华民族塑成独特的文化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受到了理学的深刻影响。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等《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
【答案】(1)原因:契合了巩固君主专制的要求;儒学的内在特质;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积极入世的思想,具有务实性;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
(2)影响:强调尊卑名分,再次确认了“礼”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其“明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缚;推崇理想人格,重视气节与责任,有利于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性格的塑成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原因:据“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得出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根据“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出契合了巩固君主专制的要求;据“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得出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据“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得出积极入世的思想,具有务实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儒学的内在特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影响:根据“理学家在人伦关系中强制主入以‘理’为依据的尊卑名分”得出强调尊卑名分,再次确认了“礼”的权威性和普遍性;根据“理学家‘明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无疑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缚。”得出其“明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娉;根据“中华民族塑成独特的文化性格一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受到了理学的深刻影响。”得出推崇理想人格,重视气节与责任,有利于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性格的塑成等。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咸立时间 13一16世纪 19世记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級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教会的支持(任答三点)
(2)趋势:办学的世俗化;人才培养的技术化(专业化)学生的大众化;教师职业化。(任答两点)影响:培养了人才,推动工业革命发展;有利于英国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冲击了宗教权威: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任答两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及教会的支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可知主要是在办学上走向世俗化,人才培养技术化;根据“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可知是学生大众化;根据“专业教师”可知是教师职业化。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人才培养、推动工业革命发展、促进英国文化和科技发展、冲击宗教权威以及促进英国社会转型等方面进行作答。
【分析】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 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1980—1987年,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5%。同时期内,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所以人们称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10年”。
——摘编自李吉斌《国际经济环境对非洲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冷战结束,在重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非洲国家普遍进行经济结构和政策调整。同时,非洲先后建立起“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对于促进非洲地区贸易、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逐渐好转。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1)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非洲经济形势相对于60年代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好转的影响。
【答案】18. 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下降、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下降
原因:经济结构单一;长期受殖民侵略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非洲内部政局不稳;西方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利于非洲发展;非洲内部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
19. 影响:提高非洲国际地位;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非洲国家改善治理;推动非洲内部团结与合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非洲。变化:据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和材料二“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可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下降、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下降。原因:据材料二“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可得出长期受殖民侵略影响以及经济结构单一;据材料二“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可得出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结合所学可得出非洲内部政局的动荡不安;外部环境不利,如西方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利于非洲发展;另外非洲内部也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结合所学可得出,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非洲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非洲国际地位;非洲作为第三世界,其发展壮大必然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还会为非洲国家改善治理提供物质基础;据材料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可得出有利于推动非洲内部团结与合作。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由追求军事利益的共同目的而不断流动的、免不了昙花一现命运”的游牧民族与固守于茫茫丛林的山地民族一起构成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展开了文化之争、领土之争、统治之争、政治之争以及直接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原与边疆民族形成一种分而不离、散而又合的动态联系。
——摘编自李强闻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民族冲突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中原各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冲突不断,这客观上扩大了各民族之间交往,华夏认同观念也因此逐渐产生。与此同时,中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不断发展。直至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政权林立,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民族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汉化改革,使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对周边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领因此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往的“胡”“汉”观念在此时日益淡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在冲突中交融,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遗址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B. 氏族制度已经瓦解
C. 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D. 进入奴隶社会早期
2. 司马迁评价秦代“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地方必须坚决执行中央下达的政令,即“法令行政”。现代学者通过分析新出土秦简的内容,对秦代县令法令行政和自主决断行政的情况做了如下分类和统计。据此可知当时( )
序号 行政运作内容 竹简总数 法令行政及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
1 县令处理政务直接下达政令 26 5 19.2% 21 8..8%
2 县令执行上级下达的政令 12 12 100% 0 0
3 县令审判跨境运作的政务申请 10 10 100% 0 0
A. 法令行政未能彻底实施 B. 地方拥有一定行政自主权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D. 法令严苛导致地方难以推行
3. 西汉时,每个编户农民在役龄期内,必须承担两年兵役,一年参加地方部队,称为“正卒”;一年到京师宿卫或边地戍守,称为“卫士”或“戍卒”。到了东汉,正卒之役和卫士之役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属少数民族兵所取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B. 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C. 统治者轻徭薄赋理念 D. 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4. 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
A. 国家实力日渐增强 B. 民族政策包容开放
C. 重武轻文风气浓厚 D. 民族交融步伐加快
5.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 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 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6. 描绘北宋都城的水路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 民族政权间对峙导致经济交流受阻 B.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强化
C. 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 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
7. 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 )
角色 情节梗概 剧作
萧淑兰 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 [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卓文君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元末明初]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
李云英 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 [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A. 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 B. 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
C. 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 D. 政府极力维护理学正统性
8. 下表所示为关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待遇变迁的两则史料。由此可推知,明代( )
1582年,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给予其最崇高的待遇,给他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并遣官造葬。特命四品京卿、锦衣卫堂上官和司礼监太监等护丧,归葬江陵。
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籍没张居正家,株连颇多,荆川骚动。上曰:“张居正……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A. 党争频繁导致政局不稳 B. 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
C. 政局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D. 票拟权与批红权相互制衡
9. 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
排序 阶段 1 2 3 4 5 6 7 流动总数
前期 魏7 齐6 赵5 秦5 韩4 楚3 燕0 30
中期 秦24 魏22 齐15 楚14 赵10 燕7 韩4 96
后期 秦17 赵15 魏5 燕5 楚3 齐2 韩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 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 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 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10.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记载此事的铭文写到:“我(大流士一世)命令在流经埃及的尼罗河至通往波斯的大海之间修建这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完全按照我的命令挖成了。船只经由这条运河可以由埃及到达波斯,一如我原来所想。”据此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主要目的是( )
A.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B.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推动不同习俗的交融 D. 实现对埃及的和平征服
11. 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 )
A. 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B. 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 D.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12. 下表为1846—1865年英国海外进口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海外进口 印度棉花 澳大利亚羊毛 美国棉花
1846年 34540143磅 21789346磅 401949393磅
1865年 445947600磅 109734261磅 1115890608磅
A. 海外贸易霸权地位确立 B. 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 垄断组织对外扩张加强 D. 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13. 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宜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
A. 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B.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
C. 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4. 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始终坚持认为,倘若人民违背了“非暴力”原则,他宁肯停止运动,也要保持“非暴力”的纯洁性。他说:“我对他们(指使用暴力者)要比对欧文勋爵(1926-1931年任印度总督)的统治和迫害更害怕。”这主要表明甘地( )
A. 认识到了印度和英国的实力差距 B. 在对英斗争中坚持民族自决原则
C. 违背了人民要求彻底反帝愿望 D. 坚持使用和平手段作为斗争武器
15.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由此可见( )
A. 美苏战略态势演变推动欧洲自主 B.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练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宋代理学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了传统的礼治秩序。理学家在人伦关系中强制注入以“理”为依据的尊卑名分,使“礼”的权威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瑞认。理学家“明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无疑是对个体独立、自由的严重束缚。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明清时代,理字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不过,理争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努力塑造理想人格,也不乏积极意义,中华民族塑成独特的文化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受到了理学的深刻影响。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等《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咸立时间 13一16世纪 19世记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級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 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1980—1987年,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5%。同时期内,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所以人们称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10年”。
——摘编自李吉斌《国际经济环境对非洲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冷战结束,在重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非洲国家普遍进行经济结构和政策调整。同时,非洲先后建立起“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对于促进非洲地区贸易、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逐渐好转。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1)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非洲经济形势相对于60年代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好转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由追求军事利益的共同目的而不断流动的、免不了昙花一现命运”的游牧民族与固守于茫茫丛林的山地民族一起构成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展开了文化之争、领土之争、统治之争、政治之争以及直接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原与边疆民族形成一种分而不离、散而又合的动态联系。
——摘编自李强闻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